美章网 资料文库 谈高职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新模式范文

谈高职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新模式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谈高职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新模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谈高职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新模式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就是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必须要明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高职教育如何为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本文提出创建高职“工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对培养与产业“对接”的电子信息技能型人才是很具有必要性。

关键词:工学研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双师型;学做研用

一、新模式的理论依据及其现实问题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与之配套,教育部于2011年6月,11月,12月密集出台教职成[2011]6号,教职成[2011]11号,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首先,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次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含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第三,推动高职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再次强调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但必须要明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怎样为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的教育理论探讨中常遇到诸多的现实问题:(1)目前,服务于企业生产、服务于产业发展是高职教育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在强化校企合作。但这同时,又容易出现淡化产教结合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忽略了学校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方向的结合,以及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规划的结合等问题。(2)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立足于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环境是高职教育生存的根基和成长的土壤,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现“职业性”的本质所在。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如何确保校企结合、产教对接,其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各地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政策性制定还相对较少,有些区域甚至是空白,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3)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相关专业的行业组织机构普遍存在没有参与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从而造成了地方产业链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不对接的问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校企实质性的结合需要建立一定的平台,除了上述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之外,地方行业组织应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4)近年来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走的是“产学结合、工学结合”之路。但高等职业院校只谈技能型人才培养,没有“产学研”结合,其功能只有人才培养,没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没有了“研”,缺乏“研”的能力,就自然失去高等教育的属性,导致当前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功能单一,持续发展潜力不大,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发展不对接等。这显然与高等职业院校缺乏对“研”的正确认识密切相关。这正是本文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工学研融合”培养模式的主要依据之一。(5)就高等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而言,应着眼服务于电子信息产业产业转型升级,培养行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找准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点———工学研融合,实施学做研用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把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引入到专业教学中,开发专业课程体系,这样能更好的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三大特征是普遍存在的:一是把校企合作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主要模式;二是把产教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三是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可见,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机制以及教学模式方面,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存在着一些与本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不相吻合制约因素。显然,各国职业教育模式都是根据各国国情而建立。共同点是,这些模式都是建立在职业教育学的科学基础之上。表现为:一是采用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二是整个教育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行为模式”,其中包括工作是前期计划的制定、中期工作是实施过程、后期工作成绩的评定等各个环节;三是教学组织形式围绕学生为中心;四是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监督者和学习辅导者。与之对比,我国实施的“五阶段周期循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具有两点明显的优势:首先是专业设置规划及教学评价更为客观,方法更加科学;其次是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明确,表现为课程结构与教学过程中理论紧密联系我国企业、行业实际,考核评价能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并重。通过分析可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高度重视办学机制与办学模式问题的研究。偶从2012-2015年《高教探索》、《教育探索》、《教育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等中文核心及其它重要期刊以及国家或部分省市“十二五”、“十三五”课题资料来看,初步统计,用如下图例来表示“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工学研结合”3种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研究论文各占的比例。可见,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关于探讨“工学结合”模式问题的研究面广、文章量大,占85.6%;关于“产学研结合”模式问题的研究文章量次之,占12.8%;关于“工学研结合”模式问题的研究文章量则仅占1.6%。就目前我国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资源,特别是工科类高职专业的教育资源是缺乏明显,没有与企业深度合作,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出合格的与现代产业对接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是十分艰难的。因此,本文提出创建高职“工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对培养与产业“对接”的电子信息技能型人才是很具有必要性。

三、“工学研融合”模式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实施意义

(1)改变学生职业能力由学校单方培养的局限性,可实现校企合作共建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群与产业共赢、对接的实训平台;改变学生实践能力实训基地由学校封闭式建设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设备和高级技能型人才等重要资源,实现地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由学校与当地企业联合培养的双向途径。(2)可按照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人才规格、实施“行校联动、“产业、专业、就业”三业互融,有利于把师生科研活动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较好地解决电子信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关键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共享问题。(3)可大大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数量和综合素质。(4)可实现把现代电子信息行业、产业、企业技术标准引入到教学标准中。一是把教师研究课题、企业技术难题、学校实践教学与学生实践创新相融合,开发高等职业教育拓展课程群。二是实现把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新产品”、“新技术”与专业技术技能教学相融合,开发出高职职业技术课程群;三是把企业文化与学生文化素质相融合,总结现代出电子信息企业生产规律和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开发出一套职业情感、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相融的课程群。以此构建“三融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将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有机结合,达到提高学生后续创业能力的目标。

四、“工学研融合”模式的创新之处

(1)找准了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点。(2)根据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人才规格,把师生科研活动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性地实施“行校联动、三业(产业-专业-就业)互融”,较好地解决了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共享问题。(3)首次提出把企业文化与学生文化素质相融合;把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新产品”、“新技术”与专业技术技能教学相融合;把教师研究课题、企业技术难题、学校实践教学与学生实践创新相融合,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三融合”项目化课程体系。

五、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可以通过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或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明确有章程,建立有相互信任、互通信息的动态运行机制,以实现校企之间长期、稳定、有效的合作新局面。(2)如何体现新模式对培养与产业对接电子信息技能型人才的优势?一是要依托校内外产学研实训基地,特别是合作的校外企业,通过建立工作站的方式组建由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承担课程教学、申报科研项目,科技攻关、顶岗实习管理等任务。二是需要打造一批寓研于教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利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形成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提升。三是学校与企业相比有科研优势。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为企业产品升级服务,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服务资源。(3)要有一系列相关明确可行的管理制度。比如有关校企合作方面的,科研管理方面的,教学管理方面的,师资队伍管理方面的,课程建设方面的等。这些制度需包含必要的激励机制,还需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革完善,确保更有利于工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制度化,不断激励教师以及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激励师生合作申报工研融合、学研融合项目,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以及参与科研的能力,不断推进教学、科研改革,推动“工学研融合”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引导专兼职教师共同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4)如何实施”学做研用”结合的教学改革?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运行过程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鼓励教师将研究课题与专业课程融合,这样更方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研究课题当中来。把学生实习实践、作业报告等融入到课题当中来。在完成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从而提高专业技术技能;二是,校外产学研基地是学生提升职业能力最有效的场所。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无法完成的比如对职业认知、真实工作岗位的体验实训等,要通过充分利用校外产学研基地来完成;三是专兼职教师要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生产中实际存在的技术难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每年要通过举办专业实践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总之,”学做研用”结合的教学方式改革,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张健,朱学超,陆春元,张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改革实践[J/OL].轻工科技,2019(04):190-191+193.

[2]黄建瓯.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J].山西建筑,2019,45(09):225-227.

[3]谢太平.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产业创新研究,2019(03):59-60+78.

[4]倪晗,刘焕荣,孙明明.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3):19-20.

[5]傅茜,聂风华.多位一体的创新集群发展模式———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9(03):82-84.

[6]霍东霞.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OL].品牌研究,2018(S2):260+262.

[7]张玲,申峻松,陈金平,葛雨竹.“工学研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7,4(21):21-22+37.

[8]王安平,朱善元,葛竹兴,左伟勇,王永娟,吴双,洪伟鸣.高职院校“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11):138-140.

作者:韦永森 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