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实践范文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实践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实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实践

一、我国高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比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在高职骨干院校建设中的实践经历,我国高职院校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高职院校“双师”认证标准的不足

我国对“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出台过许多文件,包括:1997年《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教计【1997】95号)、2000年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印发<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体系》(征求意见稿)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征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引进和培养的实践探索——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文/廖敏慧求意见稿)的通知》等。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更是明确规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⑴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⑵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⑶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⑷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双师”认证体系还很不完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4),一些认定标准比较适用于理工类专业的教师,而电子商务之类的文经专业教师在企业的工作成果则很难界定,方案中有关主持或参与产学研项目研究的认定标准不利于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最后,“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标准变成了对教师“双职称”或“双证书”的认定了,从而使得“双师”认定趋于形式化,使更多教师投入考证行列。而实际上,持有“双证书”或“双职称”的教师不一定具有“双师”素质(易兰华,2008)。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上一些职业更替的频率也在加快,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相应地不断更新,从而使“双证书”不可避免地存在技能滞后的缺陷。我国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很多,一些职业资格证书并没有明确标明等级,是否属于“双师”存在不确定性;此外,哪些部门颁发的证书可以认定,哪些不能认定,不同学科专业有不同的情形,各个学科规定要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哪些,都没有明确规定,一些教师为获取“双师”资格而参加一些与自身专业关系不大、但比较容易获取的资格证书,对于提高实践水平并不一定有多大的帮助。

2.高职教师入职和晋升制度不完善,“双师”素质教师难引进

目前,我国缺乏统一的高职教师入职标准,许多高职院校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既要求高学历高职称又要求企业实践经验,还要限制年龄。高职院校教师引进的教师,通常只满足“教师”或“工程师”这“双师”中的一个条件,有的来自企业,有实践经验但教学经验不足,职称、学历较低;有的来自一般高等院校,学历或职称较高,但缺乏企业工作经验。有的人两个条件都达到,但年龄可能又超过要求了。有些标准偏离实际、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因此难以招到:“双师”素质教师。以我校2013年高层次人才引进为例,实际应聘的50人中,中级以上职称又有5年以上企业经验的人才只有4人,这些人几乎都过了40岁。许多优秀的人才就因为各种条件被限制在门外。因此,实际上,大多数应聘者都是来自传统大学的教师或博士毕业生。反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他们的做法非常务实,他们引进教师只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并不盲目追求名牌大学毕业和高学历,但要求教师至少有五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而且是专业对口,要有非常强的工作能力。NYP对师资的这一标准是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这样的教师不但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最重要的是具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研开发能力,保证了高等职业教育重能力教育的特色;而且,在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的人,有了足够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心智,这个年龄段的人清楚自己的责任和需求,不会轻易跳槽(刘敏,2009)。在新加坡,高职院校不评教授、副教授,教师都称为讲师,水平高的可聘为首席讲师之类,但这并不影响教师的学术身价和社会地位,因为大家都明白本科院校教授未必能胜任高职院校讲师的工作。这样的做法也鼓励更多的企业专才加入高职院校工作。在新加坡,高职教师的收入是相当有竞争力的,能够吸引并留住有企业经验的专家。

3.“双师”素质培训制度不健全、针对性不强、培训资源不均衡

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中存在培训制度不健全、培训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同时,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没有专门的针对性强的教材和学习资料,影响了培训效果和培训规范性。由于各高职院校财政状况贫富不均,一些院校培训经费紧张、僧多粥少,因此出现培训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一些年轻教师授课任务重、参加国内外培训进修的机会少;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不愿下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另一方面,缺乏专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在企业能发挥的作用有限,企业对接受教师顶岗培训缺乏积极性,应该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对接受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的企业给予津贴,鼓励校企合作开展教师双师素质的培训。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倡导“无货架寿命”培训原则,即不按照教职工年龄的大小、资历的高低来决定对其培训投资,只要具备学习能力就可以获得学习机会。每年每位教师都有25天的带薪培训期,学院在培训方面的投入费用占工资总额的4%~6%。每周一次聘请各类企业工程师到学院作新技术讲座,每年都会有15%以上的教师派出去接受新技术培训。“无货架寿命”保证了教职员工能及时更新知识,掌握社会当前最需要的技能,提高教学能力,学院由此培养出了一支创新、超前、肯拼肯干、精益求精的优秀师资队伍。

4.教师下企业挂职效果不理想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许多教师来自企业,他们始终注重保持和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保持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学院每年派遣教师到国外著名企业进行项目开发,同时规定教师除了结合项目到教学工厂进行教学外,每五年必须到企业进修三个月,以便使知识得以及时更新(刘敏,2009)。教师通过工作轮调、参与企业实际工作项目开发、参与研究工作或研讨会、在企业任职、技能重新定位等渠道进行培训,使教师保持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在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学院教师有超前的、高于企业的研发能力,企业认为其市场价值高于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市场价值,就信任学院的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能力,将本单位的项目和技术难题交给学院。林院长分析NYP成功的秘诀时指出:NYP以“教学企业”闻名遐迩,教学企业成功依靠的是师资,只有好的师资,才能做到好的校企合作,教学企业项目才能取得成功,从而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可是,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轮流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效果却不甚理想。这种旨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措施,虽然可以弥补其实践技能不足的缺憾,但与那些真正来自企业有着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人才根本是无法相比的,教师下企业之后的行为缺乏学校的监管,出现“放羊”现象;在企业挂职的教师,其心态和身份都难以和真正的企业员工相比,企业也没有实实在在的岗位给这些教师。一些院校的教师下企业制度,沦为一种达到“双师”素质标准的捷径,以及教师休息的“福利”。教师下企业锻炼,少则半年,多则一二年,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由于缺乏到位的培训和管理,教师的收获不一定很大。

5.“双师”素质培养“重实践轻教学”

大多数人一提到“双师”,总是想到下企业、职业资格证书这一个因素,而其实“双师”还包含了教学能力这一素质。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来自传统大学,缺乏对高职教育的认识,需要重新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找出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我国高职教师在教学法学习方面相当薄弱。由于大多数高职教师来自传统学科型大学,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所应用的教学方法,几乎全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或者是对其他教师教学方法的模仿,缺乏有效的专业教学指导。“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太过于强化企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教师教学方法能力的培养。而国外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师一进入学院,就由非常资深的教育心理学家作为期三个月的师资培训,专业系部为新引进教师安排一对一指导教师,新引进教师在随后的两年内不间断地得到校内教学方面的培训。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由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培养,要求教师既有相当熟练的专业技能,又具备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要求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方法等专业知识,有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和方法的能力(周晓华,2009)。

二、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实践探索

1.校企合作共建中国特色的“教学企业”

我校借鉴新加坡“教学企业”模式,根据我国国情,采取“校企双主体”模式,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教学企业”实践基地,2012年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与广州昊王皮具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昊王网络营销中心校外教学企业,2013年昊王牵头多家企业联合开创哈淘电子商务学院,与我校共建教学企业,成为华南地区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先后输送五期学生在该企业实习半年至一年,之后被推荐给相关企业,经过培训基地培养的学生还未毕业就被企业哄抢一空,一毕业就获得四、五千的月薪。此外,一些教师和学生开展网络创业获得成功,能够在校内兼顾正常教学工作,又促进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失为一种新颖的“双师”素质培养途径。当然,这也是与电子商务专业适合网络创业的特点有关。“教学企业”的建设,对教师和学生的电子商务实践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锻炼。

2.积极参加“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校企政合作共建师资培训基地

为进一步推动和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文件决定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1-2015年,组织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培训10万名,省级培训35万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在该项素质计划提升工程的大背景下,我校一批教师包括笔者在内去新加坡、德国等国家高职院校参观学习国外先进的高职教育,深刻了解和认识了国外高职教师引进、培养和管理的成功经验。2013年我校包括电子商务专业在内的5个专业获得省级教师培训基地立项,承接了省内高职院校培训服务。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与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合作,成功举办为期32天的广东省高职高专电子商务骨干教师顶岗培训班(省培项目),培养了30多名省内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教师,也促进了电子商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教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还促成了12家院校与哈淘电子商务学院的实习协议的签订。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为高职院校教师带来更多的参加培训机会的同时,笔者作为项目负责人,也深刻体会师资培训的意义以及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管理体制磨合所带来的冲击,但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只要相互谅解、加强沟通,校企合作一定会实现校企双赢。实践证明,“校企双主体”的“教学企业”建设,以及校企政合作开展企业顶岗培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培养教师“双师”素质能力的途径。

三、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引进和培养的改进对策

当前我国“双师”素质教师存在新教师引进、资格认定和教师培养方面的困难,高职教师面临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三大压力。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无法复制国外的成功经验,因为我国教师的晋升和评价体制、政府及行业企业支持力度不同,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高职院校的成功经验,采取灵活的人才引进和晋升机制,要警惕造成高职教师压力过大而可能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我国高职教师队伍的引进、培养和发展需要校企政合作,采取以下措施提升我国高职教师“双师”素质:

1.完善高职教师引入和晋升制度

目前,我国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的设定上与普通高校区别不明显,仍强调学历、科研论文数量和进入核心刊物的级别,今后应当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的考评,在职务晋升和提高工资待遇方面,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予以倾斜。

2.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高职教师“双师”认定标准

当前我国没有统一的高职教师的“双师”认定标准,而教师的专业类别繁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类型很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是一个非常专业性的工作,有必要制定宽严适度的高职教师“双师”认定标准,否则可能导致“双师”素质认定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将更多教师赶入考证大军中。此外,很多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每年都要进行“双师”素质认定申请和认定,增加了高职院校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负担。

3.将教师分为教学型和实践型两大类,各取所长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遵循术业有专攻的原则,将教师分成以理论课教学为主的专任教师和以教学企业项目为主的教师两大类,以教学企业项目为主的教师占35%,专注于企业项目,与社会密切合作;以理论课教学为主的专任教师占65%,专注于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专任教师和教学企业教师之间是可以互相轮换的,从而保持教师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这种教学岗位的分配,使得每位教师都能专心做好自己所擅长的工作。高职教育改革的时代,我国高职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面临多重的压力,作为高职教师,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实施项目化教学,让学生“教学做”一体化;要像传统大学一样写论文、评职称;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生产和科研的三重压力下,高职教师不得不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全能型”人才。但是,高职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兴趣和能力也各不相同,或者长于教学科研,或者长于生产实践,很少有人能够在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等各领域均衡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可以借鉴新加坡经验,将教师分为教学型和实践型教师两大类,让教师发挥各自所长。我国高职院校既需要高学历高职称、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专任教师,也需要学历略低但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的企业高管或能工巧匠作为实践教师,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退休年龄有延迟的趋势,要适当降低年龄的要求。总之,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要警惕、避免双师素质认定和培养中的“形式主义”。

4.加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的政府培训资金到位

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从制度上、财政上为高职教师培训提供了支持和保障。政府出资委托学校和企业建立培训基地,解决了组织培训、参加培训的院校资金不足的困境,也使得合作企业更有动力开展校企合作,有利于实现校企双赢。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政府的培训资金到位比较慢,往往是培训班结束之后,还有大量的申报工作,有些等待一年之久才能拿到政府的拨款。政府要简化流程,采取更有效措施,加速政府培训资金到位,保持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

作者:廖敏慧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