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电子商务开展路径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在众多措施中,通过互联网拓宽营销渠道被实践证明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手段,全国各地经常有成功案例报道,成果振奋人心。研究表明,电子商务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解决市场营销的问题,而且还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其一,发展网络产业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主要是以农产品种植与批发为主,直销为辅。销售渠道过长、环节过多。各类生产性服务也集中在育种和种植领域,很少涉足营销环节。当前网络营销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网上购物需求急速高涨,如果能够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网上销售,不但能够拓宽销售渠道,而且还能创造很多生产性服务岗位,从而使产业结构得到升级与优化。其二,开展农业电子商务能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主要以农民工的形式进城务工,从事的工作附加值低,可持续性差,收入无法得到保障。开展电子商务后,将吸引大批接受过教育的年轻劳动力进入该领域,足不出户即可实现稳定、持续的就业,而且对农业生产经营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山东两位残疾兄弟通过互联网实现鲁西黄牛的批发销售是成功典型。第三,发展电子商务可增加农民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从而及时调整农产品结构,发展特色农业,避免同质化竞争。我国地大物博,区域性土特产是独具竞争力的优秀农业资源,上网后将激发强大的市场需求,从而解决丰产不丰收的问题。新疆等偏远省区的土特产网上热卖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例子。
大连地区农业电子商务现状调研
为了考察农村地区网络产业就业现状,课题组对大连本地农村户籍的人员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对象为年龄在20~50岁之间具有农村户口的农民。调查的样本是150份,其中,瓦房店农村50份,庄河农村50份,其余50份是大连周边的近郊农村地区。由于是一对一的实地调查与访谈,样本有效率为100%。在全部150份有效问卷中,男性、女性各占50.00%;在全部有效问卷中,20~25岁的人数占12.67%,26~30岁的人数占16.00%,31~35岁的人数占20.00%,36~40岁的人数占14.67%;41~45岁的人数占19.33%;46~50岁的人数占17.33%,从被调查者的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年龄段人数接近30%,40岁以下年龄段的人数超过60%。
1农民外出务工仍然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家庭成员平均为3.47人,外出务工人数为1.29人,占家庭成员数1/3强。可见,外出打工是家庭成员的主要就业方式。在全部被调查者中,有32.67%的人表示家庭的收入是靠销售粮食获得的,有66.67%的人表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靠外出打工取得收入的,有6%的人表示家庭的主要收入是靠销售手工艺品获得的,有22.67%的人表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靠畜牧养殖取得的,有32.67%的人表示家庭的主要收入是依靠销售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取得的。
2农民虽然了解网络购物,但是网络购物比例低
为了深入调查农民对网络的认识与利用程度,课题组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以便于考察,按照农村网络产业的硬件条件、农民对网络销售的熟悉程度、农民利用网络的用途、农民对网络购物的兴趣、农民网络购物的经历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访谈。(1)农村网络产业的硬件条件。在全部被调查者中,有58.67%的人表示家里有电脑和网络,有41.33%的人表示家里没有电脑和网络。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家庭已经拥有了电脑和网络。(2)农民对网络销售的熟悉程度。被调查的农民中,表示知道网络能购物、做生意的人占72%。也就是说,大部分农民了解网络就业这一新兴的就业形式。(3)农民运用网络的用途。在被调查的农民中,表示进行网络购物的人数仅占14%,利用网络进行上网学习、接受培训的人数占22%,看新闻的人数占40%,聊天交友的人数占46.67%,游戏的人数占36.67%,影视、娱乐的人数占30.67%,其他占22%。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运用网络的用途较为多样化,依次排序为聊天交友、看新闻、游戏、影视、娱乐、学习、培训、网上购物、其他。调查结果显示,网上购物所占比例最小。一方面,网上购物的流程对于农民而言,可操作性差,没有普通网页浏览方便。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民对于网上购物熟知度较低,并且对于一些农民而言,有些农作物的需求可以自给自足。(4)农民对网络购物感兴趣的程度。调查显示,对网络购物感兴趣的人数占43.33%,对网络购物不感兴趣的人数占56.67%。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超过半数以上的农民还是对网上购物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农民本身固有的传统观念,对于新生事物的接触与熟悉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网络购物环境和条件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还是不够成熟。大连市农委信息中心开展了网络化市场信息服务,并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强力推广,但结果不如人意,绝大多数农户还是习惯电话咨询、收听广播、观看新闻、登门咨询等形式。有农户甚至投诉信息中心滥发短信信息。(5)农民网络购物的经历。在被问及是否有过网上购物经历时,在全部被调查者中,表示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的人数仅占36.67%,这些人绝大多数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
3互联网就业目前在农村普及程度低
有关农民利用网络就业的情况,学术界很少有人进行调查和研究。课题组在考察农民网络就业的现状时,主要从农民身边的邻居、朋友是否有人利用网络做生意、农民自己是否有利用网络做生意的意向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调查结果显示,电子商务在大连农村目前应用尚不普遍。(1)邻居或朋友是否有人利用网络做生意。在全部被调查的农民中,表示身边的邻居或朋友有在网上做生意的人数占33.33%,表示身边没有邻居或朋友在网上做生意的人数占30%,表示不清楚自己身边的邻居或朋友是否有在网上做生意的人数占36.67%。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网络就业在农村还不普遍。(2)农民本人是否有利用网络做生意的意向。在被问及是否有利用互联网做生意的意向时,表示有意向的人数占30%;没有意向的人数占70%。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表示有意向通过网络就业的人数占少数。无意向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为意识保守、缺乏网络技能。电子商务绝大多数操作为智力劳动,对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户而言,通过体力劳动获得收入还是主要的谋生手段。
4农村土特产意识有待提高
(1)当地是否有特色农产品。在调查中,在被问及当地是否有特色的农产品时,表示当地有特色的农产品的人数占48.67%,表示没有特色农产品的人数占48%,未回答的人数占3.33%。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农民认为自己的家乡有特色农产品,但主要在本地消费,如庄河大骨鸡。根据实际调查显示,大连地区的特色农产品非常丰富,按地区划分来看,瓦房店农村的特色资源有桃子、苹果、地瓜、刺参、红灯樱桃、香菇、多绒山羊等。普兰店农村的特色资源有千年古莲子、新金猪、水稻、肉牛、河蟹、对虾、大豆、水貂等。庄河农村的特色资源有鸭蛋、大骨鸡、蓝莓、歇马杏、草莓、滑子蘑、冻尖把梨、杂色蛤、河豚鱼等。旅顺农业特色资源有樱桃、海带、洋梨、海参、鲍鱼。这些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一直没有找到扩大销售范围的有效途径。在这一方面,我们需要向西北、西南地区的农民兄弟学习,得用互联网开拓市场。(2)是否有深加工的农产品。在全部被调查者中,表示家乡所在地有深加工农产品的人占41.33%,表示没有深加工农产品的人数占58.67%。可见我们的农产品附加值还有待进一步提高。(3)开网店最想做的事情。在全部被调查者中,有58.67%的农民表示选择卖家乡的土特产,有41.33%的农民选择购买外地货物上网销售。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选择卖家乡土特产的人数超过50%。其次是采购销售。这是一个很好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农民的营销意识正在逐渐加强。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发现:①相对于城市比较完善的产业结构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大连市农村的产业结构尚不健全,农村的就业机会仍然缺乏,尤其是依靠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农民仍然采用单一的经营方式和就业方式。②农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仍然不健全,电子商务意识和专业技能还有待大幅提高。③广大的农村地区不缺乏当地特色的农产品,较多的农民对在网络上销售特色农产品的兴趣正在逐渐加强。
关于大连开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推进电子商务技能培育
针对电子商务意识落后、专业技能不高的问题,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尤其对成功案例要进行深入的宣传与报道。案例是最有说服力的,要让广大农户认识到电子商务的强大威力和操作的可行性。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需要协调相关部门,组织行业机构和专家学者,深入农村,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提高农民的实用网络操作技能,让农民熟悉网络操作。
2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引导农民开展电子商务
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如果政府有扶持或培训,您愿意尝试网上做生意吗”这一问题时,选择愿意的农民人数占63.33%,选择不愿意的人数占11.33%,选择不确定的人数占25.33%。从调查结果来看,有近2/3的农民表示如果有政策支持,愿意通过网络来做生意,可见,政府的政策扶持举足轻重,农民对政府的高度依赖也是中国农业经济的特色。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等地区都出台了很多优惠与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农民开展电子商务,减少销售环节、增加收入。针对大连地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不发达的现状,政府首先要加强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然后提供一系列优惠措施与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农民开展电子商务。
3配合都市型农业发展规划和“一村一品”工程,推行特色产品电子商务
大连地区的农村特色产品丰富,超过半数的农民有意愿通过网络来销售家乡特色的农产品。政府应组织专家细致考察、梳理特色农业资源,确定重点推广产品,选定有实力、基础好的农户,给予重点支持与指导,打造电子商务成功典型,形成榜样与示范效应,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推动大连农业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本文作者:李晓倩、班晓娜、李洪磊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