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电子书包的可行性及推广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电子书包逐渐成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电子书包特征、高校教学特点等方面,研究分析了电子书包进高校的可行性,提出电子书包在高校的推广策略。
关键词:电子书包;高校;可行性;推广策略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电子书包逐渐成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也逐渐发展成一种信息化的产物被投入到教育中。目前,部分学校已经成功将电子书包引入了课内外,取得了实际效果,但是电子书包的推广与应用主要都是针对中小学教育,在高等院校(以下简称“高校”)的推广与应用记录几乎为零。要实现教育信息化、转变学习方式,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但是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也不能忘了高校,电子书包也一样可以进入高校。
一、电子书包简介
目前,对于电子书包的定义各有不同。祝智庭[1]教授指出,从硬件设备角度上讲,电子书包就是一种个人便携式学习终端;从电子书包教育教学的系统功能架构视角看,电子书包是学生的个人学习环境。钱冬明等[2]认为,电子书包是一种具有阅读电子课本、管理学习资源、记录个人学档功能,具备支持各种有效学习方式的个人学具和交互式学具,具有信息处理能力和无线通信功能的个人便携式信息终端。根据刘繁华等[3]的定义,电子书包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承载着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网络支持与服务功能,支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互动,并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移动学习媒体。可见,电子书包不仅仅是将纸质教材、书本“装进”电脑以电子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么简单,它是一种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教学、学习工具,也是一种集学习终端、学习资源、网络服务平台于一体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可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信息化功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二、电子书包进高校的可行性分析
1.技术层面:可实现高校教学内容的需求。目前电子书包在技术上已日趋成熟,无论是硬件技术还是软件技术都可以实现高校的教学内容需求。在硬件技术上,一方面是以电子纸、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手持电子终端技术逐渐成熟、类型日渐丰富;另一方面是现在高校基本都有校园网,有线、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及数据中心的构建相对完善,可构成电子书包应用的网络环境。在软件技术上,基于网络的学习技术与软件资源越来越丰富,加上高校拥有网上教学管理平台、数字化公共学习资源等,结合之前已在中小学推广的电子书包的相关软件技术,可以使电子书包的内容更充实。所以从技术层面上来看,生产出满足高校教学内容需求的电子书包其实并不难,这从根本上反映出电子书包进高校具有一定可行性。
2.功能层面:可促使高校教学方式发生转变。目前在高校教学中,很多教师趋于使用常规讲授法授课,若将电子书包引入高校课堂中,它包含的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生动呈现形式以及各种互动性高、服务性强的技术和手段,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趋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教学度更高,营造出更理想的教学氛围。此外,高校教学中设置有选修课模块,选修课内容多种多样,而且大多数选修课无教材,电子书包正好可以提供高校学生多种多样、个性化的选修学习内容,便于他们进行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
3.外延价值层面:符合低碳环保理念以及能减轻高校学生的消费成本。目前高校的教材仍以纸质教材居多,这些纸质教材有相当一部分用完之后就被束之高阁。而电子书包正好可以将多种类型的纸质教材变为电子教材,电子教材相对于纸质教材而言更易保存和更新、更能实现循环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节约了纸质资源,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另外一方面,电子书包可以循环使用的期限长,这可以降低高校学生的消费成本。除此,高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实行电子书包租售结合,这样能让电子书包增强循环使用性,使更多学生受惠。
4.高校自身发展需求层面: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当前,网络技术日趋成熟,数字化校园也在大力建设中,数字化学习变得越来越常态化。在数字化的冲击下,高校教育模式须不断转变,以符合现代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教育信息化。“电子书包”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重要载体之一,将其应用于高校教育中,可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数字化学习、个性化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同时这也是一种教育改革和创新,不仅可以引领众多教育工作者不断加以探索和研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4]
三、电子书包在高校的推广策略
1.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多重部门及人员助推。电子书包进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主导,以及高校、电子书包生产商、专家学者、教师、学生等多重部门及人员助推。在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高校、电子书包生产商要对电子书包的内容、表现形式等进行合理的设计,以符合使用要求,也要对价格进行良好把控,以权衡高校、生产商、使用者之间的利益链。同时,还需相关的专家学者对电子书包进高校的具体实施、应用过程进行指导。电子书包进高校的最终使用者是学生,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更好地发挥电子书包的效用。
2.迁移应用先进研究理论与实践经验。当前电子书包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电子书包在中小学的推进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也有了许多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些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虽然面对的对象是中小学,但是电子书包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高校,都是为教学服务,从一定层面上有一定的相通性。所以在高校推广电子书包,可以适当地迁移应用电子书包在中小学已经取得的先进研究理论与实践经验。
3.建立运行机制及技术支撑团队。在高校推广电子书包,需要有一定的运行机制作保障,背后还需要一个技术支撑团队。建立运行机制主要是从宏观上把控电子书包在高校该如何运行,这可以从多方面来考虑,可对电子书包在高校运行的范围、模式、效果、评估、改进、循环等方面提出一定规范化的方法和制度性的要求,使电子书包的运行常态化、持续化。同时,在运行机制中也可对电子书包的运行单位或个人做出相应的激励体现,从侧面上推进电子书包的运行。建立技术支撑团队则是为了保障电子书包在运行过程中的技术实现能比较顺畅,并能不断推陈出新。技术支撑团队的人员可以是本校的网络技术、计算机工程专业或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师专家,必要时也可以引入其他高校和专业公司的人员。同时,也可以通过成立课题小组的形式来组成技术支撑团队。以课题研究开发与推进电子书包,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操作的严谨性,减少风险,提高成功率[5]。
4.构建分层次、分模块教学应用模式。电子书包进高校最终要应用于教学中,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抓住电子书包本身的特点,结合高校教学实际,构建分层次、分模块的教学应用模式。一方面可以根据电子书包的自身优势,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分层次教学模式,层层递进使电子书包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通过分层次教学,依托电子书包平台,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融合,大大拓展课堂所覆盖的范围。另外一方面,高校涉及的学科、专业较多,每门学科、每个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在将电子书包引入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实际,构建不同的应用模式。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电子书包这种数字化教学模式,老师需要把握学科本质,采用学科适用原则。所以电子书包在高校推行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构建分模块的教学应用模式。多样化的应用能够凸显电子书包的优势,要实现电子书包的有效应用,教育参与者要更新观念,加强教学设计,不断探索新的应用模式。
四、结语
从多方面来看,电子书包都具有进高校的可行性,其发展趋势凸显出了未来教育教学新的变化。而在短期内电子书包要在高校得以推广还有一定困难,但是依然可从其可行性出发,不断采取一定的策略,结合实际,逐步进行推广,逐步进行有效应用,助高等教育信息化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4):24-28.
[2]钱冬明,管珏琪,郭玮.电子书包终端技术规范设计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1-98.
[3]刘繁华,于会娟,谭芳.电子书包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73-76.
[4]江吉林,王艳萍,赵清.电子书包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7):24-27.
[5]张迪梅.“电子书包”的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1,(9):87-89.
作者:李翠 彭芳坪 皮业炜 单位: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