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职业院校会计教学研究(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专业核心课程。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对于职校生的就业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对中级财务会计一体化教学进行了分析研究,意在提升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中级;会计;一体化教学
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到了20世纪初,近代会计进入现代会计阶段,公认会计原则和执业会计师制度是现代会计最基本的特征,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渗透到会计领域,使传统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其中财务会计是以会计标准为依据,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对企业的资金及其运动进行反映和控制,旨在为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对外报告会计。其实质是一套信息系统,也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是信息提供的目的。财务会计同旨在为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提供经营决策所需的管理会计相配合,共同服务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正是由于财务会计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就使得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也相应地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作为课改、教研的重要课题,力求通过理论与实训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人才培养目标。
一、职业院校中级财务会计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1.适应新规则的需要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个具体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并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随后其他企业跟进实施。确立了以基本准则为主导、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为具体规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创造了一个既坚持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会计准则制定实施模式,这一切都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2.激发学习兴趣
职校由于受到高中、大学扩招的影响,其生源素质逐年降低。不少来自偏远农村、山区的学生并未接受完整、系统的素质教育。他们选择会计专业,往往只是看到社会上会计人才的高薪与高待遇。但随着理论教学的深入,很多学生越来越难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进而从丧失学习兴趣发展到厌学、逃课。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提高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3.专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一度曾是学校招生的“金牌”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都位居各专业招生人数之首。但近几年会计专业建设却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一方面由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职业院校师资流失严重;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待遇偏低,难以招聘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任教。这就要求专业建设要转变传统理念,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以适应当前的形势与环境。
二、职业院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1.明确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办学层次的特殊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以往我们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许多都与市场、企业脱节,导致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学无所用。因此我们把《中级财务会计》一体化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以市场为导向,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准绳,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
2.明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过去笔者学校选择的教材大多已是20世纪90年代的老课本,许多内容远远滞后于当前会计专业发展。为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引进最新观点、最新成果,以最新的会计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指导,汲取、借鉴近年来我国财会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中外著作的精华,并结合企业一线财会人员从事会计实务的经验,力争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前瞻性、实用性。
3.明确教学重点
职业院校学制较短,学生真正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年左右,在此期间还要接受大量的基础素质教育及相关专业课程教育。因此在讲授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过程中,如果片面追求面面俱到,往往会适得其反,学生囫囵吞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种状况应以市场为导向,紧密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突出会计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将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专业素质、操作技能的培养融合在各章节的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从而创建起立体会计知识实训体系。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争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条理化,简单问题通俗化、直观化,让每位学生都尽可能地理解、吃透讲课内容。总之,职业院校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职校生的实际学情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为学生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廖剑萍 单位: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改革探究
摘要:
当前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已经引起教师们的广泛关注,文章在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非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具体可行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经济管理类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将基础会计列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也因此成为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当前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对该课程实施改革。
1课程现状分析———基于问卷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现状,本课题组组织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设会计课程的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回收问卷共233份,经分析如下:第一,课程设置方面,有78%的人认为有必要设置会计基础课程,有52%的人表示对会计课程兴趣一般,15%的人表示不感兴趣,说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认为有必要学习会计课程,但有一半的人表示兴趣一般,说明会计课程并没有足够引起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兴趣。第二,课程难度方面,18%的人表示会计课程很难,77%的人表示难度一般,69%的人认为会计课程知识点繁多,比较难记住。说明大部分学生反映课程有难度。第三,课程实施效果方面,53%的人表示所学会计课程的实用性比较强,31%的人表示不太强,12%的人认为学习会计课程的收获很大,30%的人认为收获较大,46%的人认为收获一般,10%的人认为收获很小。54%的人认为学习会计课程对以后工作有帮助。由此可见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质量并不理想。第四,课程教学实施方面,76%的人认为所用会计教材一般,只有15%的学生认为很好,由此当前的教材亟须改革,并不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用。18%的人认为会计课程应以课堂讲授为主,22%的人认为应以多媒体教学为主,22%的人认为应以案例分析为主,36%的人认为应以实训模拟为主,说明课程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希望灵活使用多种方法实施教学,并且学生比较重视实操。51%的人认为课程考核应采取开卷考试,29%的人认为应采取实操考试,说明学生认为考核方式应改变与会计专业相同的闭卷形式,改为开卷为主,可见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存在较大的改革空间。第五,课程学习目的方面,30%的学生表示学习本课程有考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愿望,31%的学生表示没有此愿望,38%的学生表示不确定。可见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会计从业资格证感兴趣,并且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确定,这部分学生如果加以引导可能会成为想考会计证的群体,因此该课程目标应考虑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要求。
2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本课题组经过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课程目标没有区分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
课程的整体设计和教学实施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目标才能比较准确选取课程内容以及选用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当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目标与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非常雷同,即使是许多教师已经发现二者的目标应区别对待,但在实践层面仍然不加区分实施教学。事实上二者的教学目的不同已经达成共识,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会计是专业入门课,主要是学习会计的基础知识、基础方法、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够完成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一个会计循环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就是会“做会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目的应当根据非专业的岗位需求去学习会计,会使用会计信息,希望会计能为专业工作服务,也就是“懂会计”。不过也有少数学生有考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需求。
2.2课程设置不一致、不合理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大都开设有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但是课程设置不统一,也不合理,不符合各非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名称不统一,课程课时也不一样,有的一周两课时,有的一周三课时,有的一周四课时,显然两课时偏少,四课时偏多。课程设置的学期也不同,从开学初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都有开设,显然开设在第四、五学期较晚。课程性质也不一样,有的是必修课,有的是选修课。课程的考核方式也不一样,有的是考试课,有的是考查课。
2.3课程内容不合理
由于前述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的课程目标非常一致,并且担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师主要是会计专业教师,他们可以利用专业课程的资源,因此导致大部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与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很相似,甚至可以看成是基础会计的浓缩版。也有学校把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会计专业课程压缩放进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里,但是并没有做有效整合,只是将需要的知识点凑合起来,并且在教学实施上不加区分。并且,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内容基本上没有结合非会计专业的特点进行选取。
2.4课程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也取得了相应的一些成果,比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核心课程都有在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课程等,但是对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几乎很少问津,因此课程资源非常匮乏,上课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专业课程上,较少关注非专业的教学,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也是沿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比较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5课程考核方式简单化
由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任课教师比较少花时间精力在非专业的课程上,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自然也会选择比较陈旧的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仍然采用笔试,并且较多采用跟专业学生一样或简化的考试试卷,结果考下来分数很低,大大挫伤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兴趣和信心,不利于对会计课程的继续学习。
3课程改革措施
本课题组成员经过调研和对长期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并且主要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即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港口与航运管理等五个专业为例提出如下改革措施:
3.1改革课程设计理念
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对于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应当运用高职教育新理念及课程开发新技术实施课程建设和开发。课程设计应当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采用以会计职业和财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模式。首先应对非会计专业学习会计课程的需求和岗位(群)开展调研,主要通过参考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对各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职业教育理念,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技术,确定本课程学习领域目标和设计学习领域情境。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从事的岗位均为经营管理者,典型工作任务就是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行动领域就是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从而做出决策,学习领域就是《财会基础及应用》课程,即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
3.2改革课程设置
虽然各个专业对会计课程的需求有所不同,课程设置应当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吻合,但在实际实施教学中,由于任课教师都是由会计专业的教师担任,为了有效管理最好统一起来。目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将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统一命名为“财会基础与应用”。依据该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建议设为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为必修课,考核方式为考试课,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根据教学内容和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课程的学时可以定为一周三学时比较合适,如果太少不能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如果太多会占用各专业的课时数。另外,由于该课程是各非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的时间最好是在第二学期至第三学期比较合适。
3.3改革课程目标
如前所述,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目标应当区别于会计专业的课程目标。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和掌握其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财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懂会计”,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具体来说,就是使学生掌握财会基本知识和作为管理者需具备的财务分析判断能力,能够理解会计信息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能够运用会计信息提高管理和科学决策的能力。能够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各个会计要素的经济内涵和简单的核算原理,熟练掌握会计报表的阅读分析方法,具备运用会计信息为生产和管理服务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3.4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课程教学内容上应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各专业具体需求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成两大模块:统一学习模块和各专业补充模块。一方面,统一学习模块是各个专业都必修的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的课程开发理念,并整合非会计专业需要的财务知识技能设置企业会计认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三个学习情境,该三个学习情境融合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会计专业课程的内容,根据非会计专业岗位的需求选取并整合。其中企业会计认知学习情境分为了解企业和企业基本业务流程、明确会计工作组织、银行结算三个子情境,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学习情境分为认知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两个子情境,企业财务管理学习情境分为日常营运管理、财务预算与控制、纳税筹划三个子情境,另一方面,各专业补充模块是根据各专业对会计知识技能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内容。例如物流管理专业补充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和财务成本管理两个学习情境,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补充外汇业务核算及进出口商品经营业务核算和进出口税费计算两个学习情境,电子商务专业补充虚拟企业与会计环境和电子会计数据处理两个学习情境,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补充港口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和纳税筹划两个学习情境,市场营销专业补充销售环节的业务报销、税务处理和应收账款分析两个学习情境。各专业补充的学习情境都会安排在前面统一模块中相应的子情境中学习。其次,强化报表分析的内容,根据读懂报表的要求取舍会计要素及借贷记账法的教学内容。比如基础会计中的会计概念、职能、会计假设、经济业务变化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试算平衡等内容均可以省略。并且可以以报表的项目为顺序进行讲授,涉及会计分录的内容要尽可能简单。最后,由于绝大部分非会计专业只学这一门会计课程,以后不再学习财会方面的后续课程,因此要考虑将财务会计、日常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纳税筹划等对非会计专业岗位有用的内容融进该课程里。其实在教师实施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产生兴趣并且比较好掌握,比如固定资产折旧、应收账款坏账计提、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等。此外,本文建议根据重新选定的教学内容编写教材,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
3.5改革课程教学实施方法
工学结合是高职的重要特点,因此本课程应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尽量采用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一,比较抽象的理论内容尽量少讲,以够用为主,让学生多动手,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其二,多采用多媒体教学,适当多放视频教学,比如播放一些点钞短视频,截取、引入一些有关会计财务内容方面的热播电视节目,如《甄嬛传》《欢乐颂》等。并且可以将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手段运用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其三,多采用案例教学,比如在介绍会计要素时通过列举小华大学毕业开始创业的过程例子讲解、讲解记账方法时举杂货铺老板的日常记账等。其四,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能更容易理解知识点及对方法的掌握。其五,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比如组织小组讨论,形成成果分组做汇报,教师做点评,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无论是高职教育还是会计教学都应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在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实践教学往往被忽视。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多设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利用会计专业的实训室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等资源开展实践训练项目,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技能水平。
3.6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评价应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且体现技术性考核和管理性考核要求。例如,采用平时成绩70%(考勤10%、课堂表现10%、平时完成任务20%、实训成绩30%)+期末考核成绩30%组成。另外,如果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中“会计基础”课程的分数可以抵本门课程的成绩。此外,平时的实训成绩体现了实践教学的内容,按照分组项目训练的方式,成绩可按实训过程态度30%、实训结果(教学成果)完成情况50%、答辩情况20%组成,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且由企业财务人员与校内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考核。期末考核不一定采用试卷的形式,可以采取完成报告的方式,比如每个人独立完成一份简单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并进行PPT演讲,经过教学实践同学们对此考核方式比较满意。
参考文献:
[1]李莉.高职高专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改革探析[J].财会通讯,2012(8).
[2]徐炳炎,刘贵莲,胡其昌.高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7).
[3]杨智慧,刘捷萍.基于工作过程财会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王雨,曹颖.专科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研究———以连云港师专为例[J].中国市场,2012(41)
作者:顾珺 张银华 胡胜爱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业能力探析
摘要:
从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政行企校研合作实践平台建设及文化引领等方面,探索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实践创新人才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会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切实推进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1]。会计专业作为每所高职院校必办的专业,分析其原因,一是,相对一些工科专业而言,会计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二是,会计作为一个通用职业,社会需求量很大。但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在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我们看到最多的招聘岗位可能就是会计岗位了,一方面,大量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拿着会计证去找工作,但无法适应岗位需求,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在提供高薪的情况下,都找不到合适的会计岗位人员,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在招聘会上寻找。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很好地适应职业和岗位的要求,及时优化和调整相关教学环节,特别是会计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欠缺。如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会计岗位人才,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角度,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解决路径[2]。
一、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指导思想
全面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把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纳入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以过程导向构建持续改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需求导向重塑实践教学内容,以问题导向完善实践训练体系,以创新创业能力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会计岗位实际需求,构建一种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通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制度引领、平台支撑、项目推动和课程提升为抓手,以政行企校研协同育人为保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加快培养做人有德、就业有岗、创业有道、发展有余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其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二、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本原则
面向应用、总体设计、汇聚合力、协同推进。坚持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坚持创新创业实践与社会、业界需求深度融合,坚持校内外多部门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深度融合,构建与本校会计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适应的,多元融通、一体多翼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让有志于创业或具有创业背景的学生顺利成长并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机制,整合存量,优化增量,汇聚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做实第一课堂,做优第二课堂,构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体系、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和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助推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和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三、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措施
(一)构建能力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
基于会计专业职业和岗位能力的需求,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要注重由认识到实践的循序渐进原则、注重由通识到专业的双能协同原则和注重由课内到课外的学时融通原则,要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一体化地整合创新创业课程,实现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课程设置上,在通识必修模块,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进行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专题讲授;在专业选修和辅修环节,开设创新创业技能模拟和实践的公共选修课程或辅修课程;在课程内容上,理论教学内容体现较强的针对性、互补性、可学性、普及性和时代性,能够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后,在创新思维和能力进一步强化的基础上,创业意识和主动性得到增强;实践环节充分考虑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性,对于一般的学生,可以通过开展普通的创新创业相关的素质拓展性训练、创业案例分析、创业基地参观实习等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要因材施教,对于某些创新思维很灵活的学生,根据其专业及个性特点,加强创新创业锻炼,给予更多的创新机会,如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课程、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对于通过训练与实践体现出较强的创业能力和欲望的学生,通过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器对其进行创业项目实践、孵化和融资等知识的传授。
(二)搭建条线协同、产学融通的多元实践训练平台
积极探索构建政行企校研协同推进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建立,形成校地协同、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教科融通,汇聚合力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统一于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为目的的保障支持体系。校内要以制度保障为引领,建立硬件平台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量核算、学分认定与置换、多部门联动、教科学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保障机制。同时,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获取创新创业政策及资金支持,要积极对接行业、企业,争取优质平台、师资及项目的支持。一方面,搭建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平台,面向地方会计岗位需求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与孵化基地。为学生学习积累行业经验、寻找合作伙伴和创业投资人创造良好条件。
(三)加强文化引领,统一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环境的灵魂,也是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精神文化环境的核心内容。优化精神文化环境,学校领导班子具有重要作用,他们的价值观念、工作作风及办学理念和追求等,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倾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学校领导班子要尊重和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鼓励和推进在校园里形成“推崇创新、鼓励创业、包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同时,通过校风、学风、教风、校歌、校训等精神文化要素统一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并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校报、宣传橱窗及微博、微信等舆论阵地,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措施和成效,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员工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并逐渐形成将参加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价值追求。
四、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在学校层面。要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低年级要面向全体学生以通识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在中高年级要面向部分学生以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新创业能力及素质教育类课程,如学科前沿、创新课程、创业技能训练等。在高年级要面向少数学生以毕业设计和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业模拟、孵化及实践类课程,如创业技能训练、创业项目指导、孵化及融资等。形成专业教育与,新创业教育高度融合的“漏斗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推进建立政行企校合作参与的创新创业协同教育机制。学校要着力破解当前客观存在的办学封闭、同质、低效以及办学资源相对不足等突出问题,推进学校与学校,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企业间的协同,通过资金、师资、项目、创新创业培训、指导、创业孵化等方面的协同保障,提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度。在教师层面。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重点在教师,难点在教师,出路也在教师。学校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通过“选、训、引、聘、挂”等方式充实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形成多元化的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在大力引进“双师型”师资的同时,要积极聘请各行业、企业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优秀人才担任学科前沿、创新课程及创业训练与实践的指导老师。在学生层面。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是要加强实验实践资源建设与共享,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增强,离不开实践锻炼,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等。学校要加大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等实践平台的建设和开放力度;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实施。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竞赛专项基金,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至少能参加一项创新创业训练或竞赛项目;三是要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朝着有利于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向去改。教学管理制度与时俱进、更加科学合理,才能把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激发出来。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朱浩松.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培养[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56-58.
[2]汪红兵.基于“研究-学习”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模式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5(12):55-58.
[3]孙祥.关于如何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实际能力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8):244-246.
作者:褚润贞单位: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