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财务会计报告真假识别与防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毋庸置疑,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前景,同时也包含了诸多隐藏的弊端,尤其是一些企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中出现了不少虚假内容,这严重制约了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本文将浅谈科研事业单位中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成因以及识别、防范举措,望对日后科研事业单位长远财务管理工作与单位发展有所增益。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识别真假防范对策探究路径
一、引言
不置可否,财务会计报告主要是将单位一个特定的会计期间经营成果、财务情况等信息提供给管理经营部门,尤其是科研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监督、宏观管理的必要依据,如若财务会计报告中含有不真实的内容,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现如今必须有效识别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假,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举措规避财务风险,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二、浅析财务会计报告出现虚假的缘由
1.利益驱使。通常财务会计报告虚假内容出现的缘由首当其冲的就是单位内部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一旦双方利益产生冲突之时,相对应财务会计报告的负责部门便成为关键。财务部门既要保障自身的既得利益,又要兼顾另外两方中的其中一方,便会进行虚假会计报告的操作,由此,导致不能真实有效的反映单位实际情况,对于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就会有蒙蔽作用,不利于单位的决策与管理。
2.会计管理人员职业素质不高。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关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水平低,诸多会计人员同时没有自觉提升自身素质能力水平的觉悟,并不注重学习相关管理技能和强化职业操守,继而使得财务管理核算与会计报告等环节上有失准确性。既往社会和事业单位都将注意力放在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知识培养上,并没有侧重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思想认识方面,所以,会计管理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同时还要有与之匹配的思想约束力、道德操守。
3.内控与监督机制不完善。单位内部没有完善的监督控制机制,极易造成财务管理风险和内部控制的失衡,如此一来也给一些管理层钻空子的机会,高层领导人命令财务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报告作假的情况也就极易发生。而单位监督管理机制的缺失致使管理内控难以落实,不能时时刻刻有效监督内部财会人员行为,在资金流动情况上的虚假信息难以规避,由此,健全内控与监督机制是迫在眉睫的。
三、探究财务会计报告识别和防范真假的有效路径
1.排除虚假成分,关联识别法。一般来说,一些企业、单位利用不良资产来虚增资产,这些不良资产会通过几种现象表露出来:年初与年末对比法、历年增幅对比等来发现企业盈利能力过快,可能存在财务会计报告作假的情况,相关决策和判断就必须慎重。通过识别挂账债务,凭借负债水平来有效评估企业利润,诸如虚列资产、无力偿还应付款等等都属挂账债务,同时识别资本公积、所有者权益,用其评估企业、单位规模,防止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在财务会计报告上作假。
2.严格执法,增进社会监督效力。为了有效治理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更好规避虚假财务信息的出现,必须通过执行相关法律机制,回应社会民众的关注,运用强有力的举措打击和防范财务会计报告的弄虚作假,但是法律执行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执法不严、有法难依的情形,使得法律丧失了自身的严肃性与威慑力。由此,对应法律部门必须依据条例规章制定增强依法打假的可操作性。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了社会监督效力的重要性,尤其是维护会计信息质量以及工作秩序各方面有条不紊运转十分关键,社会大众、注册会计师、社会审计部门等等都是监督与制衡企业、单位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中坚力量。也要增强制度建设的效力,使其促进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敦促注册会计师的队伍建设,在会计工作审计方面真正以职业道德为操守,独立公正,不失客观。
3.推行会计轮换制、委任制。有关部门需要促进单位内部会计轮换、会计委任制度的实行,定时或不定时向相关事业单位、行政单位派任会计管理人员,更为直接接触和监督单位财务情况,从内部外部都进行监督和制约,轮换与委任可以强有力的防范单位内部贪腐和违规现象,也可以发挥敦促内部会计队伍建设的效果,采取分层次的继续教育来有针对性的促进会计工作人员自身业务与政治素质水平的提升。所以,依据单位实际情况实施财会部门人员的轮换与委任制是现代化财会管理的有效路径,也是防范虚假会计报告产生的策略所在。
四、结语
一言以蔽之,只有明确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内容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行之有效的识别与方法路径,才能真正的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实现单位长远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尽管当下科研事业单位规避和惩治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有所成效,但是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邵子复.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动机与治理浅析[J].科技论坛,2016.1.
[2]谢小琴.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J].知识经济,2016.22.
[3]余慕星,杨运东.浅析公司会计舞弊新动向及其治理对策[J].2016.9.
作者:杨建华 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