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会计国际本科会计教育范文

会计国际本科会计教育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会计国际本科会计教育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会计国际本科会计教育

我国已经构建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会计准则体系,从而基本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首先,去年末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签署了联合声明,双方围绕会计国际趋同的基本原则、双方的差异、今后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共识。这证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的会计基础。据悉,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等极少数国家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就会计准则趋同问题正式签署过协议。其次,今年初,财政部已经完成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修订工作,这些准则只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公允价值的可靠计量、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等很少几项问题上存在差异。2007年这套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后,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可望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基础和平台将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从而可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有力地维护公众利益。

会计国际趋同是为寻求更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而进行的双边甚至多边互动过程。既要靠拢国际会计通行规则,又要承认各国国情的特殊情况。高素质会计人员及所掌握的会计技术是全面推行会计国际趋同的保证。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在落实和执行过程中碰到一定的障碍,使会计实务难以达到较高的国际化水平,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不能理解会计新准则、新制度,所以无法将其正确贯彻到位,无法正确指导实务操作。特别是当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转向“原则导向法”后,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要求更高。

一、会计教育目标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教育是一种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宗旨,有目的的培养人才的活动,其中确定适应需要的教育目标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经济全球化使得会计事务的国际合作日益频繁,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并呈现出本土化经营趋势,因此,会计国际趋同不仅体现在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方面,更体现社会对会计人才实际需要方面,体现大量需要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金融、贸易、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国际化高级会计人才,会计教育目标必须符合这一需要。

会计教育目标受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目前各高校提出的会计教育目标,基本定位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企业会计的决策、管理技能,使之成为能担负重任的管理人才。该类人才除应具备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实务操作能力外,还应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拓展,掌握高难度的财务、会计、审计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专业研究的能力。与前一阶段的会计教育目标“专才教育”相比,目标定位更加明确,在能力和知识范围的广度上扩大,在深度上有所提高。但是与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金融、贸易、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大学本科是介于专科生与研究生层次之间的一种学历教育,是奠定理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阶段,定位不能过高。随着近些年我国高校的扩招,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生入学前的整体水平相对下降,但是社会在发展特别是与国际会计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建立,毕业生就业后必备的通用和专业知识必须不断扩充,这一“下降”与“扩充”的趋势使得教育目标定位困难。大学本科生源一般来自于从未接触社会实际的高中毕业生,在短暂的四年教育过程中,只能是在具备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前提上,加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可以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满足经济全球化要求,符合会计国际趋同需要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这意味着本科教育的重心应该转向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在这一目标导向下,应该重在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包括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就业后能够不断地通过自主学习更新知识,满足未来日益复杂的会计工作要求,成为可持续性发展的会计人才。这一培养模式可以改变目前教师疲于应付增补修订教材内容、向学生不断地“填灌”,使学生难以消化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状。

二、会计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培养目标直接涉及到课程的设置,直接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层次。为了应对环境变化对新型会计人才的需要,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标,教学模式必须有较大的改革、完善。目前,大学本科按会计职能设置课程体系,基本符合会计学知识体系结构。但是这种课程设置体系经过近10年的运行后,暴露出以核算为主、理论分析为辅的不足,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会计教学目标的需要。具体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过分强调会计实务操作。教材内容的编写特别是财务会计和审计教材主要以准则或制度为导向,强调的是如何依据各准则进行实务操作,关注的是按照准则怎样处理,至于为什么应该这样,即准则背后隐含的基本原理并未加以重视。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新准则不断颁布,并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加以修订,这种现状造成教师疲于应付增补教材,学生疲于应付更新会计知识,四年的本科学习并未真正掌握会计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精髓。二是孤立地传授会计专业知识。由于没有重视与相关学科的交融,学生不能站在整个管理学科、经济学科的高度理解、掌握会计准则,影响了职业判断力的提高。会计教育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会计理论为教学的导向,培养学生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利于正确理解、掌握、实施会计准则。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实施以理论为导向的会计教学,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会计准则制定由“规则导向法”向“原则导向法”转变,会计教学也应该由实务为导向的教学转为以理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原则导向法制定准则的优点在于简明扼要,应用完善的概念框架反映准则的基本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等,解释性指南和实施性指南将减少,要求会计人员有较高的职业判断力。国际会计准则就是这种制定模式,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已经向原则导向法转变,我国的会计准则也按此模式制定。在这种形势下,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力、应变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会计教学不能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导向,应以原理为导向,注重会计理论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有较高职业判断力的会计人才。

会计理论是人们从会计实践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关于会计知识的科学总结,产生于会计实践,并用于指导会计实践,包括基本会计理论和应用会计理论。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解释是指为观察到的会计实务提供理由,以加深对会计实务的理解;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会计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会计理论的精髓,使其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不是具体的会计规章。

以理论为导向的会计教学,可以在课程设置不变的前提下,在中、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加大理论教学比重,做到既注重能力的培养又传授知识。一方面,将初级会计课程已经介绍的基本理论等部分,结合会计实务再次介绍,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扎实地掌握会计理论;另一方面,将原来在研究生层次专门作为会计理论课的部分内容分解下放到本科层次,结合会计要素进行介绍,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各项具体准则,而且掌握了准则背后隐含的基本理念。与实务导向法教学相比,充分借鉴西方会计教材内容,注重阐释会计事项的内在联系、概念、定义,侧重于研究指导会计实务操作的理论思想,而不是会计业务处理本身。例如,对于固定资产折旧,首先应结合资本保全理论、会计配比原则,使学生掌握折旧的原因、目的,再学习具体折旧方法和账务处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们对本科生的教学应该在教学内容体系不变的基础上,将会计理论由浅入深地结合会计实务介绍,而对原来过分注重的会计处理简要介绍即可。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在校的手工和计算机的双重模拟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会计人员实务操作的具体指导书——统一的会计制度。只有会计理论基础扎实,才能领会和掌握会计准则的目的和精神,才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对纷繁复杂的会计现象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力。

(二)教学内容注重学科间渗透、协作,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会计人才,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论和信息技术,还要熟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财税学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理论和实务。传统的会计教育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相关知识的渗透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单一型人才应变能力差、职业判断能力弱的缺陷已经显露出来。会计学科虽然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但受其客观环境影响会涉及其他学科许多理论,如:经济学的成本理论、多元化环境中管理理论、金融学的资本市场运行理论、法学理论等。

首先,会计学专业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其理论发展必然受到整个管理学科发展的影响。目前,虽然本科层次已经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课程,但由于只是孤立地讲授每门课,并没有很好地注重其间的理论关系、逻辑关系,降低了学生对会计理论理解掌握的程度。因此,会计专业的教师应该结合各相关学科的有机联系加以引导,使会计教学的理论导向能够真正到位,在讲授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时引导学生利用经济学的成本理论,探求在会计学中的应用,使学生真正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学习会计,达到以理论为导向培养会计人才的教学目的。另外,适当将会计辅助课程,如会计史、会计制度设计以及纳税咨询等内容有意识地与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相交融,培养学生对会计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的研究,既可以拓宽其专业知识面,又能够加深会计理论的理解。

其次,我国加入WTO组织后,诸多跨国经济案件的发生,尤其是我国出口企业遭遇的反倾销数量和范围的日益扩大,使我们认识到,解决法律上的会计冲突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培养具有会计和法律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会计人员已成为迫切的需要。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方面做出调整,在学生的选课时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