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上市公司管理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研究设计
(一)实证模型与研究变量根据研究内容需要,本文设定如下回归模型:(1)式中,α为需要检验研究假设的待估系数,C为常数项,ε为残差项,其余相关变量具体解释为: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DA)指利用Jones修正模型(Dechow,1995)估计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具体为:DA=TA/A-NDA=(NI-CFO)/A-NDA(2)(2)式中,TA为当年度的应计利润值,由当年度净利润(NI)与当年度经营活动现金净值(CFO)的差值求得,并由上年度资产总额(A)进行平滑调整,NDA为本年度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值,需通过下式计算求得:NDA=β1(△REV-△REC)/A+β2PPE/A+β3/A(3)(3)式中,△REV为本年度与上年度营业收入变动值,△REC为本年度与上年度应收账款变动值,PPE为本年度固定资产净值,而β为变量待估系数,为求得β具体数值,需要构建以下回归估计模型:TA/A=γ1(△REV-△REC)/A+γ2PPE/A+γ3/A+ε(4)通过(4)式求得的γ估计值即为(3)式中的β具体数值。解释变量:社会责任(CSR)参考肖作平与杨娇(2011)构建的社会责任指数衡量:CSR=a1政府贡献率(X1)+a2员工贡献率(X2)+a3股东贡献率(X3)+a4债权人贡献率(X4)+a5供应商贡献率(X5)+a6客户贡献率(X6)(5)在(5)式中,X1=(支付的各项税费-受到的税费返还)/经营现金流入值,X2=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营业收入,X3=应付股利/营业收入,X4=财务费用/营业收入,X5=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经营现金流出值,X6=营业成本/营业收入。而a为各利益相关者指标的权重,借鉴沈洪涛(2005)的研究结果,a1=0.0053,a2=0.0117,a3=0.4637,a4=0.2516,a5=0.1138,a6=0.1539。控制变量:总资产(Size)以创业板上市公司当年度总资产衡量,并对其取自然对数;盈余操纵(ROE)指以创业板上市公司当年度净资产收益率衡量的虚拟变量,若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或位于6%-7%之间,则ROE=1,否则ROE=0;资产负债率(Debt)以创业板上市公司当年度总负债与总资产比值衡量。
(二)数据选择创业板上市公司于2009年正式上市,同时考虑到变量指标需要利用上年度数据,因此本文样本年度选择为2010-2012年,并剔除样本期间缺失数据的样本,最终得到2010-2012年间创业板上市公司462个样本。
二、实证检验结果
(一)统计分析表1列出样本年度内创业板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2010-2012年间创业板上市公司平均社会责任程度为0.184,而且各年度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较为平均,3年的CSR均值分别为0.179、0.189以及0.183,并未出现较大幅度波动,但2012年较2011年却出现了降低。同时也发现,不同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程度的差距是存在的,而且这种差距逐年扩大,这说明创业板不同的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投入不同,这与不同创业板上市公司经营业务、企业发展理念及企业实际经营能力存在差异是相关的。表2列出样本年度内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2010-2012年间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基本状况与履行社会责任状况存在不同,盈余管理行为表现出较大的波动状况。总体来看,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表现出正向的盈余操弄状况,平均盈余管理程度为0.008,这与主板上市公司相比并不算高,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并不存在相对较高的盈余管理行为,但2010年与2012年盈余管理程度均为负值,仅2011年盈余管理行为为正值,这说明不同年度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存在较大的波动程度。另外,不同年度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最大最小值间差异较大,盈余管理程度最大值达到0.368,而最小值为0.210,这说明不同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差异较大,不仅盈余管理方向存在差异,而且操弄盈余管理的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表3列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DA均值为0.008,样本年度内创业板公司呈现正的盈余管理趋势,但不同的创业板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方向均有较大差异。解释变量CSR均值为0.184,样本年度内创业板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较好,但同样不同公司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存在较大差异。而在控制变量中,变量ln(Size)均值为20.817,表明创业板公司资产规模均值约为10.983亿元,创业板公司规模相对主板公司要小;变量ROE均值为0.104,表明样本内约有一成左右的创业板公司的ROE为负值或在6%-7%之间,更多的创业板公司并没有主动操弄盈余管理的动向;变量Debt均值为0.194,表明创业板公司的负债总额约占资产总额的不到两成,创业板公司资产负债率并不高。
(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4列出了主要变量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检验结果表明,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值均较小,基本都在0.30以下,这就说明在本文实证模型中的变量间共线性问题较小,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认为后文实证结果是可信的。
(三)回归结果利用(1)式及样本数据,得到实证检验结果为(6)式,本文实证检验软件为EViews7.0。从(6)式的实证结果来看,首先整个回归结果的调整R2值为0.071,虽然该值并不高,但是在公司金融的研究中,通常调整R2值需要结合F统计量共同检验,并不能单纯地看调整R2值大小,而F统计量是可以通过常规置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就说明整个实证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实证结果可信。具体到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解释变量CSR与被解释变量DA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且这种负相关关系是可以通过显著性检验的,这就意味着创业板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越高,盈余管理程度就越低,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会在短期的盈余管理行为与长期的履行社会责任行为之间,选择更加适合长期发展的履行社会责任行为,会更加重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履行社会责任行为,而较低程度的进行盈余管理操弄。也可以认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行为可以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履行社会责任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具有更好的责任心,会为股东、为证券市场、为市场普通投资者负责,并不会高程度地操弄盈余管理。而在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中,控制变量ln(Size)与被解释变量DA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创业板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就越大。这说明资产规模越大,创业板上市公司更有可能操纵盈余管理;控制变量ROE与被解释变量DA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或处于6%-7%之间时,也就是说具有盈余管理迹象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操弄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会增加;控制变量Debt与被解释变量DA间同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负债压力越大,操弄盈余的可能性就相应越大。
(四)稳健性检验为证明研究结论并非是因特殊样本而得到的,本文进行稳健性检验。首先,考虑到样本中极端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本文对极端值进行剔除后进行回归检验;其次,考虑到被解释变量,即盈余管理变量的测度方法有很多,本文采用Jones原始模型计算被解释变量DA后进行回归检验;最后,考虑到影响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的因素很多,即可加入的控制变量很多,本文继续加入如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大股东持股数量等控制变量后进行回归检验。稳健性检验的回归结果与前文实证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可以认为本文研究结论并非是由特殊样本而得到的,即研究结论是稳健可信的。
第一篇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经济利益支配人们的经济行为,信息相关者经济利益不一致是盈余管理产生的直接动因,通过分析盈余管理动因相关理论,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债务契约动因债务契约是指债权人(金融机构)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向上市公司提供贷款时与其签订的保护性条款,如:限制发放过多现金股利、限制举债规模、规定流动比例、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变动范围等。一旦上市公司出现违约行为,债权人就会采取相应惩罚措施,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惩罚,降低违约成本,就会通过采取会计方法或者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
(二)管理层报酬动因管理层报酬有显性的薪资报酬和隐形的的非货币报酬(如:声望、前途、职务消费机会等),管理层报酬和企业的经营业绩直接相关,而会计信息是用来直接反应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在利益报酬的驱动下,管理层就可能为了获取超额的薪资报酬或更多隐形非货币报酬进行盈余管理。
(三)税收动因节约税收相当于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在“现金流”日益重要的时代,企业为改善自身的财务状况,会采取相应的会计方法,降低应纳税额或者递延应纳税额,特别是在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制度不一致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更有通过盈余管理节税的动机。
(四)资本市场动因在我国现行资本市场制度下,通过发行股票筹资的门槛较高,且股票的发行价格不易确定,而企业经营业绩是获准发行股票、影响股价的重要因素,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会计信息是获取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渠道,因此企业管理层为了取得发行股票筹资的资格,或者为了以更高的股价筹集更多的资金,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改变企业的财务报告,研究资料证明:许多公司在IPO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配股是大多数上市公司上市后的最佳融资渠道,但配股应具备一定资格,主要以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为标准,为了取得配股资格,上市公司可能通过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实证研究显示:净资产收益率略高于10%的上市公司通过操纵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概率高。《公司法》规定,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应暂停股票上市。当上市公司经营不善时,管理层会通过盈余管理调整财务报告,使其连续三年中任意一年不亏损即可维持上市资格。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达到盈余管理目的,维持公司上市资格。
(五)政治成本动因很多巨型企业、垄断企业为降低政府管制,减少社会压力,往往利用会计方法、程序选择降低企业收益;部分企业为了取得政府的扶持,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降低企业盈利;国有企业中盈余管理动因更为明显,一方面,管理者为了迎合国家的目标进行盈余管理,另一方面,管理者的前途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联,管理者可能为了自己的前途名誉,进行盈余管理。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
会计准则的选择空间比较大,这是产生盈余管理的最主要条件。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国情,产生盈余管理的现象不仅仅是会计准则这一因素,还有政府监督和审计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我国的上市企业中存在盈余管理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我国的证券市场建立的比较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国企效益日渐下滑的情况下建立的,也正是在这时,很多国企进行了改制,建立了股份制企业,有很多的上市公司都是由原来的国企合并而成,在这种大背景下,上市公司很容易产生盈余管理的现象。我国的证券市场虽然发展的极为迅速,但是仍然很弱小,由于起步较西方国家晚,发展时间就很短,很多与证券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还不够完善,这些是盈余管理问题在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必然因素。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缺陷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温床。虽然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完善的过程中尽量遏制出现盈余管理,但是盈余管理现象依然屡禁不止,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无论会计准则怎样的完善,盈余管理的现象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的。由于我国独特的经济背景,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漏洞和缺陷,它的不完善性主要有两个方面:1.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不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种类、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也在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同时,社会以及金融等多方面的外部环境也在逐渐复杂化,这就使得会计事项变得日益丰富,而且社会上企业种类又丰富繁多。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模糊性,众所周知,会计理论在现实诸多问题中根本无所用处,会计信息的取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的主观判断,因此,只要存在着主观因素,就势必会存在盈余管理的问题,企业的管理层就利用两者之间的模糊性来选择对自身有益的会计政策来获取利益,从而进行盈余管理的操纵。
2.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的上市公司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的很多上市公司是从原有的国有企业转变而来的,而且其中的绝大多数都存在这国有股份独大的问题,这种现象就使得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形同虚设。2.企业内部股权的过于集中使得最大的股东完全支配了董事会,而且,很多国有控股的企业,由于国有控制权的不明确性,使得国有股权成了摆设,实际上这就造成了企业内部管理人成了企业的实际控制者。
3.监管制度的不完善。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也可以导致盈余管理问题的出现,首先,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真,掌握上市公司财务真实性的重要环节就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会计师审计的意见就相当于上市企业的检验单。可是,由于国内审计市场的激烈竞争和需求不强导致了国内很多的会计事务专业性不强,从而使得会计师不恪守职业操守,在利润的操纵下会不管不顾,甚至出现协同作假的现象,这种行为客观上帮助了企业的盈余管理操纵。其次,相对于西方的上市公司来说,我国的上市公司外部环境比较恶劣,但是上市公司受到的监管却比较宽松。有很多的上市公司在受到多次的保留意见,却没有被处罚,而且很多公司在收到保留意见后就立即换掉了会计事务所,根本不出具任何理由。诸如此类问题,都要及时的解决,要从法律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规定,禁止上市公司打擦边球。
4.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我国的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处罚存在着很突出的问题:首先是监管模式比较消极,总是在上市公司出现问题之后进行监管,有的甚至需要媒体进行曝光才组建相关的调查人员进行追查。其次是处罚的时效性太差,有很多上市公司在出现问题后很多年才得到相应地处罚,这就会极大地削弱处罚力度,对公司的惩罚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而且在处罚的过程中,证监会往往只是对公司进行处罚,而不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并且处罚力度较低,相对于盈余管理所获得的收益是非常渺小的。
5.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信息的识别能力不足。对于一些上市公司的小股东来说,他们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信息的获得都是缺乏的,所以,他们是盈余管理的主要受害群体。国内很多的证券分析师由于利益的趋势,不仅不会引动正确投资,反而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来误导投资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托”。
第一篇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一)会计手段
1.利用准备金项目进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根据自身需求高估或低估坏账准备计提金额;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和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使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具有主观性,会计人员可以在追溯调整的年度或者其后的年度多计提减值准备,从而相应减少当期利润,而在以后年度处置该项资产时,可以冲回所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增加相应年度利润。
2.利用营运资金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为避免摘牌停止上市,许多上市公司通过其他应收应付款进行盈余管理。在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应付款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然而有些公司这两个科目的余额巨大,往往和应收应付款不相上下,显然这种现象和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密切相关。
3.利用“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利润表中的“线下项目”具体指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及补贴收入等项目。许多上市公司管理者正是成功地利用了涉及“线下项目”的交易以达到监管部门对指标收益的要求。为达到配股资格,处于配股边缘的上市公司会利用这些非经营性项目增加收益。同时,前一年度发生亏损的公司往往通过涉及这些项目的交易在当年度扭亏为盈,而当年亏损的公司则利用交易的方式进一步降低报告期利润。
4.利用资本利息化调节利润利用利息资本化更隐蔽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5.利用多种形式的“利润存储器”部分企业会作出不切实际的估计,对如退货、贷款损失、保修费用等或有事项进行盈余管理,在业绩良好时多计提准备,以调节利润。
摘要:公司的社会责任一般是指公司应当不仅仅以为股东赚钱为目的,更应当积极地促进社会的公共利益。虽然公司的社会责任思想诞生已近百年,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承认,但是当今法律对公司的规制仍然存在空白,社会责任难以落实。本文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中相关规定的漏洞,以及法律规制公司社会责任的内容和具体实践办法等问题进行探究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关键词:公司法;公司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法律保障。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起源和涵义。
公司社会责任思想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1916年芝加哥大学的克拉克(J.MauriceClark)在《政治经济学论文"target="_blank">经济学刊》上发表的《改变中的经济责任的基础》一文中写到“:迄今为止,大家并没有认识到社会责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是可查实的、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文献。然而,克拉克虽然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但是他并没有给出公司社会责任相应的概念或定义。直至近四十年后,鲍恩(HowardR.Bowen)才首次明确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鲍恩1953年的划时代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被公认为标志着现代公司社会责任概念构建的开始,其将“商人的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具有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去确定政策、作出决策和采取行动的义务。”
公司的营利性和公司的社会责任并非是绝对对立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若只强调公司的营利性,则会导致公司为了营利而不择手段,尔虞我诈,不惜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这将导致整体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和不安,最终也不利于公司的良性发展;若只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则会令公司背上严重的负担,挫伤公司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最终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同时也损害了职工、消费者等与公司相关的主体的利益。因此,应当用公司“利润最优化”取代“利润最大化”,即公司在为股东追求利润的同时,适当地兼顾公共利益,在满足股东对利润的需求时,又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达到公司的营利性和公司的社会责任两者之间的良性相互作用。
在我国,公司的社会责任通常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些社会利益包括债权人利益、雇员(职工)利益、消费者利益、中小竞争者、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等内容。
二、有关公司社会责任立法的现状。
我国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一次以法条的形式规定了公司的社会责任“: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公司法》采取了“应为”
【摘要】本文从回顾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以及金融会计变迁出发,按照演绎的时间循序进行了总结,全面评价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金融改革和金融会计制度规范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金融改革;会计制度;评价
一、金融改革的回顾与金融会计的演进
(一)30年来金融改革的基本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大致经历了重塑金融体系、启动金融改革和攻坚与扩大对外开放三个时期。
重塑金融体系时期(1978-1992)。这一时期,初步奠定了我国金融业三足鼎立局面。论文百事通1979年4月,国务院作出了“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使我国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苏。1983年9月,国务院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该项决定,打破了人民银行大一统银行体制,由此催生了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在内四家国有专业银行和一批新型商业银行。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开业。
启动金融改革与加强法制建设时期(1993-2001)。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由此拉开了银行业商业化改革的序幕。此后,《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担保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陆续颁布与实施。随着1992年10月移交证券业监管权,保险业监管权也于1998年11月由人民银行移交新成立的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攻坚与扩大对外开放时期(2001-至今)。为化解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积聚的金融业巨额不良资产和处置严重违规经营以及资不抵债金融机构,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包括行政关闭、不良资产剥离、注资、债转股、中央银行再贷款、中央财政直接偿付等多种政策措施。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完成“三步曲”基础上实现整体上市。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结束,金融业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和逐渐“走出去”。2003年12月,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人民银行法》的决定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从法律上最终奠定了“一行三会”对金融分业监管体制。2004年1月,国务院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一篇: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探析
一、引言
国有企业是我国的经济支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依靠力量,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促进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改革,加快国有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很多关于国有企业薪资的管理规定和制度,也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国有企业薪酬管理还是存在一些弊端,这些问题亟需改善,进而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提升薪酬管理手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员工合作,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与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薪酬及其体系概述
薪酬是指员工对组织或企业提供劳动而得到的报酬,包括员工完成工作得到的奖励。它包括直接薪酬与间接薪酬,一些是货币体现,一些可以是实物,包括宽敞舒适的办公室、组织内部关系、参与决策权利、工作的成就感、发展机会等深刻的内容。从功能的角度出发,薪酬具有的特点:一是补偿功能。薪酬是对员工提供服务的回报。二是激励功能。企业的薪酬制度和员工的薪酬会影响员工的工作质量、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三是调解功能。薪酬可调节劳动力的配置,调整劳动力素质结构。四是效益功能。薪酬的前期投入带来后期的效益。薪酬体系是指员工从企业得到的薪酬组合构成,薪酬体系包括基本薪酬、业绩薪酬、加班薪酬、福利、津贴等内容。薪酬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提高薪酬的质量,同时扩大后的薪酬内容,可以帮助企业和员工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让员工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有所回报,享受薪酬制度带来的喜悦。
三、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1.薪酬不能真实反映岗位的价值
在部分国有企业中,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与市场劳动力的价位不符,在国有企业薪酬制定中,身份是薪资定立的一种依据。很多国有企业将进入单位的时间顺序作为薪酬高低的关键,而不太注重能力和技能表现,这导致部分国有企业员工凭工作年限获得较高薪酬,一些年纪大的老员工凭借工龄取得较多工资,使这一些员工恃宠而骄,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而很多能力强、素质高的年轻人才尽管能力强,反而工资较低,使他们觉得不公平,这种分配方式会影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留住人才,使企业管理工作效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