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瓷器设计论文:国内瓷器造型设计的回看与创新范文

瓷器设计论文:国内瓷器造型设计的回看与创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瓷器设计论文:国内瓷器造型设计的回看与创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瓷器设计论文:国内瓷器造型设计的回看与创新

作者:李兰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

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成熟,造型的长短、曲直、开合与张弛的变化日益丰富,器形也多姿多彩:或沉静端庄或丰腴大方,或劲拔清秀或活泼舒张,勃发出永恒的活力和魅力。如宋瓷,精美典雅,品种繁多,而每一类器物的造型都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文静中包含着润泽和内秀,展现了宋代特有的文化品位和美学精神追求。瓶类瓷器中有玉壶春瓶、扁腹瓶、直颈瓶、梅瓶、净瓶等等,其中宋代梅瓶就以它独特的风格而经久不衰,造型精巧而秀丽,转折交代明确,瓶身的体量与比例舒展秀美,流传至今仍然为人们所钟爱。

玉壶春瓶是宋代最著名的瓷器造型之一,瓶体造型轮廓呈“S”形,上半部分是反向曲线,下半部分为正向曲线,两条变化的曲线环绕出柔和、匀称的瓶身,刚柔相济,丰厚明澈,视觉上给人以主次分明,统一和谐的效果,一些提粱及把手等局部装饰,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明清时期迎来中国陶瓷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青花瓷继续传承与发展,古彩、粉彩的出奇创新,宫廷风格和民间风尚相得益彰,达到制瓷工艺的巅峰水平。从明初到成化、弘治时期,瓷器造型一改元代粗重、厚大的风格,而趋向轻巧洒脱,到了正德时期,瓷器的造型却又有了厚重的倾向,如这一时期的“宫碗”,口沿外撇,腹部宽深,外观上显得既实用又很端重,被称为“正德碗”,到了现代还在继续沿用这一器型,足见其造型设计之妙。明清可谓中国陶瓷的黄金时代,陶瓷造型的装饰美、功能美和意境美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中国陶瓷造型具有鲜明的东方美学特征

透过浩如烟海的中国陶瓷造型,能够通过表征探析深层,在丰富而纷繁中构建起一个讲求自然与和谐,深邃而自成体系的东方美学世界。

(一)拟物取意的自然化造型方法

中国的陶瓷造型,从原始陶器模仿自然形态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都注重师从于自然,在大自然中感受生命与环境的依存,物象与心境的交融。从对万物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深化到物质与情感的渗透,造就了或庄重典雅,或粗犷狂放,或秀丽飘逸,或雍容华贵的审美形态。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中国最初出现的陶器造型,就是依照自然界存在的诸如植物的种子、果壳等形态进行改造和模拟的产物,即所谓“肇于自然”、“依类象形”,这种来源于大自然联想而进行的造物思维,与今天的仿生设计不谋而合。

从中国传统陶瓷的名称,能够更明确地反映着这种象形取意的造型意识,诸如名为蒲锤瓶、石榴尊、葫芦瓶、马蹄尊、蒜头瓶、纸锤瓶、灯笼罐、鱼篓罐等等的陶瓷样式,都是以自然形态为基础,加以提炼、概括、变形和转化而来。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观念是逐步演进的,经过历代许多优秀的陶瓷匠师们反复的摸索,不断的完善,才逐渐获得流芳后世的优美造型。如唐代的各种瓷碗,最具代表性的有各式莲口碗,边缘起伏相错,碗面伸张有度,如同出水的荷叶;海棠碗、俯视整体呈椭圆形,曲折多姿,似盛开的海棠;葵瓣碗,花瓣外形圆弧状,回环交替,形似葵花。类似的拟物象形的造型手法很多,其他的如晋代青瓷鸡头壶,唐代的凤首壶,辽代的凤头瓶等等都各具特色。从最初的拟物象形,到回来逐渐转入抽象或半抽象的高级阶段,成为一种匠心别具和独树一帜的造型方法,中国陶瓷造型从东方视角诠释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平衡关系,以及对自然化审美意象的本体认识。

(二)和谐整体的造型程式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与形式美感的重要法则,中国陶瓷造型向来有很强的审美程式,但就总体而言诉诸人们视觉印象是含蓄而和谐的审美趣味。所谓和谐指事物或现象的各个部分,相互配合与协调,多样而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彼此一致。两千多年前荀子在《乐论》中就曾经写道:“不全不粹之不足以谓美。”这里的“全”,就是追求完整性和一致性的和谐观念,古希腊美学家毕达哥拉斯更是直接定论说“美就是和谐”。

优美的陶瓷造型应该是各种因素的和谐结合,从整个中国陶瓷发展来看,程式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促使陶瓷造型达到和谐的完美境地,形体变化更加适度,比例更为匀称适中,整体关系和谐,视觉效果耐人寻味。和谐带来的秩序、稳定以及心理上的愉悦,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大同,存小异”的哲学思想,各种陶瓷造型不追求形式的奇特和另类,但决非平淡平庸,而是以平易之中的含蓄雅致博得人们的喜爱。如清代康、雍、乾三朝的官窑让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造型与装饰的和谐统一,构成了这一时期美轮美奂的整体风格。特别是以立面形为主的瓶、罐、壶、尊等器物,这种特点更为突出。如乾隆三孔葫芦瓶,轮廓分明,形式感强,轮廓线如同绘画中的墨线,逶迤曲折,自由生动,造型意蕴深厚,经得起反复推敲。

中国的传统陶瓷多以拟人方式命名,将造型的不同部位分别称为:口、颈、肩、腹、足、底等人体部位名称,对于一些附有构件的造型,则有“耳、鼻、嘴”等称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的各部位造型是最为连贯与和谐的,拥有上下呼应,左右均衡,内外协调等极为完善的自然属性。和谐整体的造型意识,能在视觉上产生平和,心理上达到稳定,精神上获得愉悦,加之和谐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根本精神,很容易为广大国人所接受,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了中国陶瓷造型的主要特点。

深入传统,再辟蹊径,为中国陶瓷造型设计创造新的契机

人类的艺术创造活动从来都是与审美紧密相连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完美的陶瓷造型设计,必须能够充分表达出人的丰富情感及审美追求。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陶瓷艺术进入到了一个信息化和高科技的时代,在这个古今碰撞,中西杂糅的年代,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大,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新的审美标准蜂拥而至传统美学体系正在发生改变。这对于陶瓷造型样式的不断创新,形成多元化的格局和新的民族风格,都产生着强劲的推动力量。民族性是中国陶瓷艺术的本源和根基,对未来的瞻望有多远,决定于回眸历史有多深,割裂传统文化承传的“现代性”,缺失民族审美心理的形象塑造,中国陶瓷不具备当代的任何意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辈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陶瓷器造型风格和样式,这对传统文化的追寻,返朴归真审美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由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人们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眼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陶瓷造型新风格、新图式的出现创造了新的契机。

创新不能割断传统,要为中国陶瓷的现代转型找到新的突破和坐标,必须对传统有更加深层的把握与理解,并紧密结合现代设计潮流进行大胆的探索,真正脱离“制器”和对固定造型的依赖。现代陶瓷在概念与造型上更为宽泛和多元,中国陶瓷的现展需要与现代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及视觉体验结合起来,向艺术性、表现性、观念性乃至实验性方向发展,沿着传统的道路再辟蹊径,开创出更加唯美和现代的民族新风格。现代陶瓷更加强调人与外界的关系,新媒介、新技术的运用给现代陶瓷设计带来了更加开放的观念和新的可能性,将造型的设计置于人与本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一系列关系场域之中。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陶瓷造型属于写实主义古典美的话,那么充满时代感的现代陶瓷造型则凝聚了具有抽象性和符号性的现代主义表现美,将文学、绘画、雕塑、材料、装置、科技嫁接为一体,将本土文化传统与外来思维方式融合为一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和造型语言。唯有努力探求历史感和现代性相融合的陶瓷设计发展路径,中国陶瓷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的载道味象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