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展示空间中玻璃材料与技术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文以现代展示活动中最热门的玻璃材料与展示空间设计相结合,逐个探讨分析两者的特性及玻璃材料在展示空间中的表现力和应用这些问题,同时也探讨玻璃材质与技术在展示空间中的发展前景问题,以便我们对玻璃材料的进一步了解和创新,更加全面地体现了当代展示空间设计的特色风采,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与视觉享受。
关键词:玻璃材料;展示设计;空间
引言
随着近些年来展示设计的兴起与成熟,展示空间设计的概念与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这改变了单一的展示效果,而正处于热门的玻璃材料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予了展示空间设计更好的发展前景,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展示空间的认识,通过对玻璃材料与技术的分析与了解,提高了人们对于展示设计的关注。
1展示空间的空间构成
展示空间设计主要为设计师以展示形象的方式向人们传达信息,是艺术设计领域具有复合性的设计形式之一,它结合二维、三维等设计因素来实现其空间关系的规划。其空间构成及其设计功能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2玻璃材料与技术在展示空间中的应用
2.1玻璃技术工艺
随着时代的变迁,玻璃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玻璃品类繁多,在展示空间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玻璃的制作工艺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下面笔者就简单地介绍几种制作工艺。(1)热熔玻璃法。热玻璃是一门有趣的学问,玻璃材料通过热熔炉加热到大约750℃,使玻璃形成自然的图案或者立体图形,给人高雅、自然的感觉。但在加工过程中应注意的是一定要调整好热熔时的温度曲线,退火冷却的温度变化。在展示空间设计中,通过玻璃技术工艺所展现出来的自然的效果与自身颜色的结合形成一种朦胧美。(2)酸蚀艺术玻璃法。这种制作工艺手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酸腐蚀来达到一定的效果。这种工艺首先要求我们在玻璃上进行绘刻,这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加上两层贴线保护膜,贴完之后下酸池,之后等待大约半小时,半小时后我们所想要的效果就能呈现出来。这种工艺可控性很强,但在加工时需要注意安全。在展示中这种工艺的玻璃会给人带来神秘的感觉。(3)沙雕艺术玻璃法。这种技术工艺分为两种:一种是平喷法;一种是晕喷法。平喷工艺与晕喷工艺没有很大的不同,两者都需要在前期操作中保持喷枪与玻璃的相对稳定的距离,喷枪移动时速度要稳。平喷时需要通过背光灯观察喷得是否均匀,而晕喷需要观察渐变效果是否与设计时展现的效果一致。在展示空间设计中,这种工艺水平的效果玻璃不仅能用于局部的装饰,还能应用于大型的展示中心设计的背景墙,两者都在设计方面起到了点缀的效果。(4)玻璃幕墙。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玻璃幕墙的使用率逐年升高,在采取玻璃幕墙的工艺时一定要按照严格的标准来进行,在进行玻璃安装时一定要注意天气的变化。当元件式或者单元式幕墙与个连接件连接后,应对整个幕墙进行检查,用膨胀螺丝进行加固,缝隙用防火胶进行黏合,完成防雷接地后对所有构造节点和收口节点进行安装,期间一定要注意天气的变化与安全。
2.2玻璃材料在展示空间中的表现力
玻璃材料是展示空间设计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科技发展,玻璃利用其通透、纯净的表现手段向人们展示了展示空间设计中内部空间次序及外部的壮丽景色,现已广泛应用于展厅外部塑造形象,被应用于展示空间设计的不同领域。(1)性能表现力。玻璃是一种既易碎又坚硬但透明度极高的一种材料,其自身的轻重量还能减轻玻璃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构件的重量和展示空间中自身与地基的压力且玻璃耐久性更强,在展示空间设计中既能做内部展台的设计也能在展厅外部塑造动人景象,实现其与环境的和谐共存。(2)视觉表现力。玻璃的透光性和透明性是极好的,它独特的透明性应用于展示空间内部构件中会使其内部空间更加光亮、柔和,应用于外部会让整个空间焕然一新,吸引参观者眼球。
2.3玻璃材料与其他材料搭配应用
(1)玻璃与混凝土结合。混凝土材料富有张力却又不失沉稳、冷静,它与多变的玻璃相结合使得展示空间外表既和谐又统一,厚重与轻盈、粗糙与细腻形成视觉对比,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具有震撼力。(2)玻璃与金属结合。金属材料既有韧性,光泽度也极高且不易被氧化,它与玻璃材料较有共性,都比较轻盈。两者结合既通透又冷艳,自然光照射使得金属的纹理变化得以体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看上去清新亮丽而不失稳重沉厚。
3结语
玻璃材料以其多变的颜色、纯粹的质感和天生的明亮在展示设计中占据一席之地,再加上技术的不断提高,其成为材料界的潜力股,在展示设计中凸显其色彩的变换与融合。纵然有人指出玻璃材料的薄弱环节,但笔者坚信设计者在展示设计中能将它达到从技术向艺术的升华,深入了解与研究,发挥它们的创造性,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薛品.建筑空间中艺术玻璃的应用[M].上海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
[2]焦拥军.浅谈展示空间设计[J].美术大观,2007.
[3]朱淳.展示设计[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作者:孔令君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