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园林设计的各种表现形式4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
1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
观赏性原则。生态园林设计中重要的目的是体现观赏价值,人们在观赏生态园林中,比较注重美感和艺术特点,如此增加植物配置的压力,促使配置上,必须达到最基本的观赏目的。增加生态园林的美学价值,即可起到观赏效果,促使人们可以观赏到“四季交替”、“美轮美奂”的元素配置。平衡原则。植物配置的平衡水平,可以彰显生态园林设计的温柔,避免受到叶茂繁枝的冲击影响,实际植物配置中过多运用浓色调或庞大工艺,会导致生态园林呈现无规则的状态,不利于体现生态动感中的静态美,所以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必须遵循平衡原则,给人创造舒适的园林环境。在“论园林设计的要点”中也有详细介绍。
2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艺术性
艺术特性是生态园林设计对植物配置的主体要求,通过构建艺术性的生态园林,展示植物配置的价值。发挥配置的艺术价值,离不开多样化的生态植物,同一设计中,使用多类植物,可以稳定生态结构,体现小型生态园的生活方式,提高植物的生命力。基于多样化生态植物的基础上,提出植物配置的艺术方式,如下:
2.1基调与韵律
生态园林设计思路体现完整的艺术特色,既要体现平衡的基调搭配,又要展示起伏、变换的韵律,特别是注重布局变化,避免过于单调。针对园林设计,可以先设计统一的基调,确定基调布局后,再增加含有韵律艺术特性的点缀,例如:某地区生态园林中的廊道设计,廊道两侧基本以花卉为主,选择适宜群体观赏的花卉,花样尽量保持一致,然后在花卉从中点缀垂柳、槐树,增加廊道的生动性。
2.2动态与柔和
植物本身具备动态的艺术感觉,通过合理的配置,促使植物在生态园林中,在体现动态的过程中,展示柔和特点。利用本身偏带柔和的植物,如:红叶石楠、木棉,不仅提高生态园林的审美能力,而且展示柔美的气息。例如:某地区仿照热带雨林构建的生态园林,主要运用乔木植物,通过整形、修剪的方式,综合体现动态、柔和,大量运用小叶榕和高山榕,增加动态的层次感,体现柔和的空间艺术,营造身临其境的雨林景观。
2.3衬托与对比
此类艺术特性,增加植物配置在生态园林中的设计难度,借助树木合理的搭配,体现协调能力,尽量避免将多种性质不同的植物放在同一层次,可选择比较相近的植物,通过同科属或同类别的植物,形成对比艺术,衬托生态园林的艺气息。以灌木为科属系别,对金针、南天竺、金丝桃、月季进行合理搭配,组成生态园林的分割区域,月季选用淡色,随着金丝桃的颜色变化,体现衬托与对比的艺术景观。
3植物配置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植物配置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体现植物配置的优势,提高生态园林的设计能力。以某生态园林为例,分析植物配置的应用。该园林植物配置的艺术价值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体现优美的景观。以山庄的形式存在,体现生态与自然、生态与生活的微妙关系。首先是人工河道附近的植物配置,在层次间流露静谧,体现悠然、安静的生态环境,该部分的植物配置,以河道和木桥为设计依据,采用环绕的方式展开,站在整体的角度,高层为香樟和垂柳,支撑河道的空间,呈现海洋式的绿色,利用八角金盘、金叶女贞、大叶黄杨、海桐球作为中间层次,植物颜色、密集度和样式均可与高层植物呼应,展示层次,通过绿色营造生机的环境,所以利用凤尾兰、红花檵木、锦绣杜鹃和红千层作为绿色中的点缀色,此类植物的颜色主要以沉稳为主,体现装饰性的生态特色。其次是该园林功能建筑的植物配置,功能建筑在生态园林中发挥休闲、娱乐的功能,由于各项活动在室内进行,所以功能建筑外部的植物配置,不需要过多,但是配置设计上需要体现功能建筑与整个生态园林的相符性,避免功能建筑建设上的突兀。所以,此部分配置,可以稍微展示复杂特性,利用多样化体现生态的过渡。配置由后向前、由左向右采用的植物依次为:枇杷、海棠、海桐、孝顺竹、紫叶小檗、白三叶草、西府海棠、洒金东瀛珊瑚、八角金盘,既有温柔典雅的粉色,又有活泼烂漫的白色,而且在不同层次展示出植物颜色的搭配,所有植物配置将功能建筑的底部围起,仿佛建筑镶嵌在植物丛中,由此,通过多种类别的植物配置,装点功能建筑的空间,做好其与周围生态结构的衔接工作,还可在植物配置中适当添加大型卵石,构成小型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园林的观赏水平。最后是该生态园林总外围的设计。总外围是整个生态园林与外界地域环境的界限划分,合理利用植物配置,更容易体现该园林的美化效果,总外围利用铁栏作为维护,将植物依靠铁栏分布,出入口处不放置任何植物,以此发挥指示作用,总外围由南向北的植物配置为:枇杷、苏铁、红花檵木、马尼拉草、杜鹃、红枫,其中马尼拉草用于装饰外部草坪,苏铁与红花檵木作为整体组合,深绿和暗红的搭配,配置在马尼拉草上,南方为枇杷、北方为红枫,支撑总外围的空间,利用杜鹃作为层次点缀,弥补植物配置的缺漏部分,体现清新与生机。
4结束语
植物配置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占据一定的影响力,提高园林设计的水平,同时体现高水平的生态价值。植物配置中包含诸多美学色彩,充分应用到生态园林设计中,提高设计水平,发挥植物配置的优势,改善生态园林的环境,做好园林设计的工作。由此可见:植物配置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具有比较高的地位,推进生态园林设计的进行。
作者:张秀霞单位: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第二篇
1建构理论
“建构”强调建造的逻辑性,构件的连接与组合要符合各种逻辑,包括结构的逻辑、材料的逻辑、构造的逻辑,甚至是形式的逻辑等。“建构”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否定形式的独立性,认为形式是建造的结果,“建构”追求的不是纯粹的形式美,而是建造的形式美,通过探索结构、材料与构造的可能性,来丰富建筑的形式与空间。正如弗兰姆普顿提出的一样,建筑的一切都需要通过建造形式表达出来,并不是说空间不重要,而是说要通过建造才能形成,通过建造来展现空间的特点。建构是关于建造的艺术,除了在艺术的思想层面,建构学的根基仍然属于最基本的物质世界。卡雷斯•瓦洪拉特在《对建构学的思考——在技艺的呈现与隐匿之间》一文中阐述了建构学的3个基本要点:1)重力,我们所有的建造都受到重力的影响,重力会影响我们的建造对象及地面;2)材料,我们从自然界获取或制造出来的材料的属性会影响建造;3)构造,我们将这些材料连接在一起的方式,对建筑物的外形有着直接的影响。建构的本质就是对于重力的考虑,对材料的创造性使用和组合。克服重力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考量结构的过程,因此卡雷斯•瓦洪拉特提出的3个基本要点与结构的逻辑、材料的逻辑、构造的逻辑也是一一对应的。这3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形式的逻辑。此时,形式就能脱离纯主观的臆断,成为一个主观审美和客观规律相辅相成的系统。建造问题是设计的基本问题。风景园林学中的建造问题虽不及建筑学复杂,但只要是建造就应该注重逻辑,包括结构的逻辑、材料的逻辑、构造的逻辑和形式的逻辑,实现“诗意的建造”,让建造成为一种艺术,这与风景园林学注重“诗意”也有着天然的契合。借助“建构”思维方式,许多朴素的学问就能容易被发掘、被理解、被阐释、被运用。因此,建构理论对于风景园林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尤其体现在小尺度的风景园林设计中。
23个小花园
作为一个学术研究型的设计事务所,多义景观也在积极思考在风景园林学中建造如何成为一种艺术,并探索着建构语境下的风景园林设计。多义景观应邀在国内外不同的花园节或园林博览会上设计建造了多个展览花园,每个花园都不相同,有永久性的,也有临时性的;有室外的,也有室内的;面积最大的1000m2,最小的仅100m2。这些花园不但表达了设计师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理解,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建构学内涵。
2.1快乐田园
“快乐田园”是多义景观在2009年济南园博园中设计的一个展园,面积为800m2。园博会的展期是从9月—次年5月,绝大部分展览时间在冬季,所以设计并不追求葱郁的景观,而是要展示设计师对花园本质的理解。最早的花园其实都是实用性花园,无论是蔬菜园、果树园还是药草园,它们都与园艺活动有关,由园艺活动产生,后来逐步衍生出各种类型和各种风格的花园,并产生了诸如花园的空间与艺术等领域的许多理论。“快乐田园”试图回归我们已经忽视、遗忘或不太认可的花园的朴素本质,用乡村农事的乐趣带给人们田园中快乐的感受。“快乐田园”重构了乡村农家的记忆与景象:在一片向日葵中,人们走在竹架下的荫凉小路上,阳光透过竹架,让路上的光影斑驳美丽,葫芦爬上竹架,人们一伸手就能将它们摘下。塑造“快乐田园”空间的最主要元素就是竹架。竹架的设计过程,就是对结构逻辑、材料逻辑、构造逻辑和形式逻辑进行推导的“建构”过程。
2.1.1结构逻辑
三角形结构是力学最稳定的结构。通过三角形叠加形成的单层折面网壳框架具有刚度大,结构变形小,稳定性高,节省材料等优点。同时,这种单层折面网壳的结构也能很好地适应不规则的空间形态,使得空间丰富多变。
2.1.2材料逻辑
竹子是中国最传统、最乡土的建筑材料之一,也是表现田园主题最合适的材料。竹子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较强的抗弯刚度、较好的横向承载能力,但竹子不像木头可以加工成尺寸均匀一致的整料,自然生长的竹子切割后形成的竹竿只能在尺寸上近似统一。并且竹竿越长,两端的粗细差异越大,因此竹竿的长度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为了便于选材,设计中取长度6m以内。竹竿长度范围确定之后,三角折面的尺寸范围也就随之确定,周长不超过18m,面积不超过16m2。
2.1.3构造逻辑
竹架由不超过6m的竹竿组成,竹竿之间最简便、最传统、最符合材料属性的连接方式的就是榫卯连接。辅以胶水和螺钉,可增加连接部位的牢固性。这一低技的构造方式朴素而乡土,能最好地体现“快乐田园”的主题。同时,简单的工艺能大大降低建造的难度,保证施工的质量。
2.1.4形式逻辑
花园地块面积有限,环形的游线组织方式能使空间形成完整的“内”和“外”2部分,竹架下部的空间成为介于“内”“外”之间的另一层空间。环形的竹架采用单层折面网壳结构,结合三角折面的尺寸范围限制和适宜人的空间比例尺度,竹架高2.7~3.8m,宽1.6~6.3m。通过在竹架上开洞,园路与竹架在平面上相互穿插,使园路在竹架内、竹架里、竹架外的3个空间之间来回穿梭,模糊了空间之间的界限,丰富了游人的空间感受。竹架不开洞的部分设计竹格栅,阳光下,格栅的影子映在园路上,宁静而富有韵律,既能为游人提供一片荫凉,也利于葫芦藤攀爬。
2.1.5田园的诗意
在“快乐田园”里,人们切割竹竿,搭接竹架,围合空间,接着播撒种子,浇水除草,最后采摘果实,享受荫凉。这一过程使建造得以超越原有的含义,与播种、养护、采摘一起,变成了花园的一部分,体现着乡村农事特有的乐趣。建造成为田园的劳作,从而与精神层面的田园之乐联系起来,体现出“建构”的终极目的。“快乐田园”展现出在每个生命阶段花园所具有的不同的魅力,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充满活力的有生命的花园,是一个过程艺术的花园,是一个充满田园诗意的花园。
2.2天地之间
2011年,多义景观受邀在第20届法国肖蒙城堡国际花园节上设计一个花园,本届花园节的主题是“未来的花园或快乐生物多样性的艺术”。花园地块面积235m2,四周由绿篱围合,花园是临时性的,展览季结束后拆除,建造预算1万欧元。设计师希望设计的花园在符合本届花园节主题的同时,能为世界呈现一个现代的、具有深厚中国园林精神的作品。设计师期望,在未来,天空和大地之间的一切都应是花园,因此花园取名“天地之间”。花园抽象地展示了未来的图景:蓝白2色的布条构筑了“蓝天”和“白云”,砂石、作物和乡土花卉构筑了土地、田园与原野,3个红布包裹的盒子是我们生活的建筑,为我们提供小憩的场所;一方水池是我们的湖泽,反射着“天光”和“云影”;“蓝天白云”指向大地,“田野湖泽”伸向天空,天地之间,所有的一切,是生物的家园,也是人类的花园。“蓝天白云”意向的表达是“天地之间”的关键。白云是轻盈的,在蓝天的映衬下,随着风轻轻飘动,天空也随之不断变化。织物也是轻盈的,由于这是一个临时性花园,可以在室外环境中使用这一并不耐久的材料。织物是塑造“天地之间”空间的最主要元素,因此,“天地之间”的“建构”过程首先是从材料逻辑开始的。并且,由于预算极其有限,设计和建造周期很短,中国设计师对法国当地的材料、技术、工艺都不了解,设计师决定要用最少的材料种类、最简明的结构体系、最简单的构造工艺,以最方便的施工方式来建造花园。
2.2.1材料逻辑
通过裁剪和针线的缝合,织物能方便地被加工成各种形状和大小。织物通常不与其他针线穿透不了的材料直接连接,而是缝合出一个空间将其他材料包裹起来,或是用线绑在其他材料上。织物是轻盈的柔性材料,需要刚性材料作为支撑骨架将其绷紧才能保持一定的形态。织物可以被印染上各种色彩,与其他材料被刷上各种色彩不同,在人们的认知中,丰富的色彩已经成为织物的固有属性之一,这不但不会违背材料的真实性原则,反而更加体现材料的特性。而且,轻便的织物包装后体积小,便于运输,价格也便宜。由于织物在工厂都是成卷加工的,宽度一定,通常2~3m,长度很长,为了加工制作方便,设计师将织物设计成布条的形式,从中国带到施工现场拼装。
2.2.2结构逻辑
为了悬挂布条,需要搭起一个框架。钢架相比其他材料的框架而言,跨度大,结构尺寸小,整体显得轻巧。钢架上拉数条平行的钢索,钢索上再悬挂布条。
2.2.3构造逻辑
花园建造的顺序是先搭钢架,再挂布条,如果直接用钢索穿布条不但会大大增加建造的难度,还会使得布条都朝向单一方向,因此布条和钢索间还需要再设计一个连接构件。将铁丝弯成U字形,中间悬挂布条,两端固定在钢索上。当铁丝两端固定在同一根钢索上时,布条的方向与钢索平行;当铁丝两端固定在相邻2根钢索上时,布条的方向与钢索垂直。这样,布条在平面上一横一竖2个方向交替设置,在立面上形成宽窄相间、视线无法穿透的效果。布条下端缝合包裹一铁片,利用铁片的重量使布条下垂绷直。
2.2.4形式逻辑
根据适宜人的空间比例尺度,钢架的设计高度为3m。园路区域的布条长度为1m,给人留出的空间高度2m,种植区域的布条长度为1.8m,花境区域的布条长度为1.5~1.8m,其余区域的布条长度为3m。布条设计蓝白2色,对应“蓝天”和“白云”。最后,悬挂的布条总共1475条,其中蓝色布条736条,白色布条739条,形成了一个抽象迷幻的灰空间。当风吹过花园时,蓝白两色的布条会随风微微飘动,就仿佛蓝天里的白云一般,地上的影子也随之婆娑摇曳。为了进一步强调风的意向,设计师在每个布条的下端系上一个铃铛,这样,随着风的节拍,1475个铃铛会演奏出大自然的音乐,叮咚清脆。“天地之间”那随着气候不断变化的景致,永远无法望穿的空间,神秘光影和声响以及朦胧的诗意都是中国花园所具有的最典型的品质,难怪法国的观众都把它称为“中国花园”。
2.2.5天地的诗意
人们漫步在“天地之间”花园中,布条随风轻摆,是大自然在呼吸,植物展叶开花,是大自然在生长。人们被花园的美好深深陶醉,不觉伸出双手,想去触摸微风,想去触摸天空,想去触摸自然,想去触摸这种美好的感觉。如果你和人们说:“如果天地之间的一切都是花园,那该多好啊!”那么所有人一定会被这个梦想所打动。怀着这个梦想,人们裁剪织物,搭接钢架,悬挂布条,种植花草。此时,人们不只是在建造这个方寸之间的小花园,更是在建造人类未来美好生存环境的大梦想。建造变成了构筑梦想,被赋予了精神上的意义,实现了“建构”的诗意。
2.3心灵的花园
应新加坡国家公园局的邀请,多义景观在2012年新加坡花园节上设计了一个幻想花园。花园节在新加坡新达城国际会展中心室内举行,工期7天,展期10天,花园面积100m2。设计师将这个设计理解为一个室内的临时花园装置,希望在有限的面积内,创造一个能表现出中国花园的空间变化和诗意的花园,一个能给人带来心灵宁静和感悟的花园,因此取名为“心灵的花园”。“心灵的花园”纯净、浪漫而富有禅意:在苍翠的竹丛中,纯净延绵的白色帷幕如烟似云,飞舞缠绕,它的神秘吸引着人们进入探究这个梦境般的花园。经历各种曲折,人们终于来到了花园的中心。在飘荡的白色帷幕的中间是一个盛开着莲花的平静的水池,它带给人们的心灵一份宁静和一些领悟。离开的路依然曲折,回眸时,神秘的心灵花园如同晋人笔下的桃源,消失在一片迷雾中。在“天地之间”花园中,设计师积累了一些使用织物塑造空间的成功经验,在“心灵的花园”中,设计师希望进一步探索这一材料应用的可能。织物是塑造“心灵的花园”空间的最主要元素,因此,“心灵的花园”的“建构”过程首先也是从材料逻辑开始的。与参加肖蒙城堡国际花园节时面临的情况类似,由于预算极其有限,设计和建造周期很短,中国设计师对新加坡当地的材料、技术、工艺都不了解,设计师决定要用最少的材料种类、最简明的结构体系、最简单的构造工艺,以最方便的施工方式来建造花园。
2.3.1材料逻辑
在之前对织物属性分析的基础上,这次重点对织物的质感、纹理、透明度、反光度、伸缩性等进行考量:细腻的质感能够增加人的视觉和触觉感知层次,纹理的方向能强调设计的线形,适宜的透明度能够增强朦胧神秘的气氛,反光度的强弱影响灯光的效果,伸缩性的大小影响施工的误差。接着,对用做织物支撑骨架的金属丝的材质、规格、弹性、可塑性等进行考量:钢丝弹性好,铁丝可塑性好;规格大小影响金属丝的弹性和可塑性;弹性和可塑性影响了结构的形态。通过试验比较,最后选择具有水平纹理的白色薄纱和富有弹性的粗钢丝。同样,加工好的织物从中国带到施工现场拼装。
2.3.2结构逻辑
薄纱连接起来形成帷幕。钢丝受弯时会产生弹性,以此来绷紧具有伸缩性的帷幕。根据Rhinoceros中对帷幕曲面曲率的分析,曲率变化剧烈的位置也就是钢丝弯曲程度剧烈的位置,在这些受力点处布置竹柱,以牵引并固定弯曲的钢丝。再利用半透明的鱼线作为辅助手段,将帷幕拉开,不但能降低误差,还能现场灵活调整帷幕线形。
2.3.3构造逻辑
帷幕总长35m,为了便于打板制作、运输和现场拼装,将其分成12段,与柱点对应编号。每段帷幕之间用拉链连接,不但拼装方便,还充分尊重了织物的材料属性。帷幕两侧缝合穿钢丝的边。在竹柱上的用棉绳绑扎挂钩,用以固定钢丝。现场施工时,先立竹柱,再按编号挂上帷幕,然后按编号穿钢丝,最后拉链连接帷幕、挂钩固定钢丝即可。
2.3.4形式逻辑
花园的面积非常有限,只有100m2,因此在平面上,通过蜿蜒延绵的帷幕组织空间,使游人的游览线路尽可能地延长。帷幕从入口逐渐变宽、升高,到全园5m最高点处时螺旋翻转,转到中央时下降、分成3股围绕水池,最后再次升高转向出口,围合出迷宫一般的空间。朦胧细腻的帷幕结合疏密有致的竹丛,在内向的花园中,表达出花园空间高与低、开与合、内与外、明与暗的转换,形成模糊的空间边界和深远的空间层次。如同许多中国传统园林的经典作品在咫尺方寸之间表现精致与丰富,“心灵的花园”表达出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结构的理解与转化。
2.3.5心灵的诗意
在“心灵的花园”中,人们顺着竹林中延绵飘舞的白色帷幕,踏上了充满禅意的心灵旅途:朦胧神秘的入口吸引着人们一探究竟,飞升而上的螺旋激起人们心中的涟漪,清澈平静的水池和洁白纯净的莲花引发人们心灵的感悟,即将离去的道路整理着人们无限的思绪。人们裁剪、支撑、拼装帷幕,种植竹林来建造花园,但“心灵的花园”的建造不仅仅停留在材料、结构、构造和形式这些物质层面,更是在精神层面上构筑一次心灵的旅途。建造花园成为建造心路的过程,从而获得了诗意的升华。
3总结
目前,无论在建筑领域还是风景园林领域,以新奇夸张的视觉效果为主要特征的设计层出不穷。在这些设计中,人们更加关心某种形式是否吸引人眼球,而忽视形式本身在建构逻辑上的品质。形式脱离了结构、材料和构造,被肆无忌惮地抄袭复制。面对“形”之繁荣、“抄”之繁荣的现实,建构理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抗和变革的途径。在上述3个小花园案例中,设计师充分注重设计的建构性,使结构逻辑、材料逻辑、构造逻辑和形式逻辑严谨缜密,各逻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花园的形式是在设计师个人的艺术审美判断的基础上,由各逻辑综合发展而来,实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2个设计逻辑推导方向的结合。这些逻辑简洁直接、清晰明确,没有刻意隐藏和遮蔽,“诚实”地展现出来,继而获得被“阅读”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设计师给建造赋予更多的内涵和意义,从而使建造能够超越物质的层面,升华到精神的层面。“快乐田园”的建造是田园的劳作,“天地之间”的建造是梦想的构筑,“心灵的花园”的建造是心路的铺筑,实现了弗兰姆普顿提出的物质和精神的连接,技术和文化的结合。因此,3个小花园不仅在意境上是诗意的,在建造上更是诗意的。意境的诗意,自古以来都是风景园林师所孜孜追求的;建造的诗意,更应该得到风景园林师足够的关注。可以说,凭借着与风景园林学内在追求的天然契合,建构理论对于风景园林学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这尤其体现在小尺度的风景园林设计中。需要说明的是,将“建构”机械地划分为结构逻辑、材料逻辑、构造逻辑和形式逻辑,或将“建构”简单地等价为4个逻辑的相加是片面的、教条的。设计师在考量设计时,也并不会有意识地进行这样的划分,而是在整体思考时把各个逻辑都推导通顺。本文以4个逻辑为依据剖析案例,有助于说明“建构”的基本内容和终极目的,发掘并阐释建造过程中许多朴素的学问,表明“建构”对于风景园林学的意义,同时形成一套可能的评价标准,提供一种对待技术和艺术、物质和精神的观念。
作者:刘通王向荣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第三篇
1极简主义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强烈要求。园林艺术设计有了全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这个巨大的转折点也给其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园林设计师在描绘心中完美蓝图的时候,也在积极发掘传统园林的精髓,对国外园林设计的艺术手法也有了一定大胆借鉴。极简主义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得到了国内园林设计师的广泛关注。
1.1水的运用
随着可与技术的进步,园林设计在造园要素的变现手法上更加自由和宽泛,水是在景观园林设计中最具有灵活性的元素,水可以提供新的感官效果。基于水的灵活性,可以建造不同形态的构件,例如溪、湖、沟等等,可以利用很少的水建造一个视觉的焦点。运用正确的艺术手法可以将水的形与色、动与静、限定与自由、统一与分割等矛盾的因素很好地融合在以一起。运用水的法神作用,可以制造人造景观中的潺潺流水、层层迷雾和宛如仙境的梦幻景观。
1.2石的运用
自盘古开天地以后,石头便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最早的装饰品,到后来的石屋、石头桌,石头一直是生活和艺术的主要角色。石头在这一演化和变迁过程中,体现着:稳固、耐久、不朽与神秘的特色。园林设计师在充分利用这些特征的同时,建造了一些列石雕、阵列石柱,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景。
1.3植物
极简主义景观不是将植物作为传统的装饰背景,不属于哪一个要素,而是独立的景观,它可以用雕塑的形式来展现。最常见的极简的庭院中常用茂密、高大的孤植树,例如圣•克里斯多巴尔庭院中的树,除了遮荫的作用,外形轮廓富有雕塑的感觉,又是唯一有生命的要素,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另外极具雕塑形状的仙人掌以及欧洲刺柏,都是极简主义景观中经常用慕尼黑机场凯宾斯基酒店花园的植物材料。
1.3.1孤独的树。
极简主义园林在材料选择上也追求简单明了,一棵孤独的树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达到了最简单、最直接的目的。在一块阔大面积的绿地里用一个茂盛的乔木作为主要的景观加点。通常这种极简主义园林中的乔木要求也很高,它必须茂密、姿态优美、能与周围环境形成完美的一体。这种孤独的树不仅具备遮阳蔽日的作用,又能一线孤独的生命元素,充分体现了雕塑的美感和生命的元素。设计师们总是在追求运用最简化的因素,将极简主义的设计精髓表现出来。
1.3.2草坪。
草坪也是园林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草坪将自然空间的不同层次空间统一为一个整体,草坪具有色彩和质地均匀,易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特点。因为这些特点草坪很受极简主义园林设计师的亲睐,例如园林设计大师彼得.沃克在慕尼黑机场的设计中就用了草坪这一设计要素,他将大面积的草坪分隔成很多小块,利于游人集散,同时在视觉上也具备整齐大方、优美典雅的特点。
1.3.3修剪整形的绿篱。
修建后的绿篱具有结构简单,外观整洁、质地均匀、色彩柔和的特点。修建整齐的绿篱既可以将园林空间分割成各种形式的小空间,又可以将整个园林空间统一为一个整体,因此绿篱在园林构建上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随意性,极简主义大师们本来就很注重空间的构建,他们通过对变化各种空间的结构,从而表达自己对极简主义的理解,因此绿篱也成为极简主义园林中使用的常用表现手法。
1.3.4苔藓。
极简主义艺术大师不仅从现代艺术中吸取营养,也会在东西方园林中寻找极简主义元素来丰富现在的设计元素。苔藓这种简单的菌类植物,虽然与草坪和绿篱不属于同一种类,但是在质感和色泽上又有异曲同工之妙。苔藓在园林意境中具有更让一层厚的感觉,在园林设计中“以小见大”的环境下,它不仅外观简单、样式富于变化,同时也表现了葱郁的山林景观,从而将东方园林的神秘感带入了现代极简主义园林的范畴。
1.3.5片植。
在极简主义园林中另一个常用的元素就是单一的片林设计,这种纯林就是在一定的区域或者特定空间里用单一的一种树木,这种纯林元素的运用无论在种类和数量上都符合极简主义设计的要求。这种片林具有色泽简单、质地柔和、结构设计简单大方等优点。具有雕塑形状的仙人掌造型和欧洲刺柏也是极简主义技术中常用的植物材料对象,颇具东方韵味的竹子在西方园林中也有很多的运用。在现代一些小型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通常会用一些竹子、配以简单的石雕、流水,整个庭院结构简洁、样式明快,具有现代的极简主义的艺术特色。
1.3.6模纹花坛。
横纹花坛也是极简主义艺术大师们从西方古典园林中吸取的艺术因素,横纹花坛在西方古典园林中也是常用的艺术形式,现代极简主义大师彼得•沃克在给慕尼黑机场凯宾斯基酒店花园设计中就充分运用了这一设计元素,用极简单的图案形式构成丰富的艺术空降,使得现代艺术与古典园林得到了完美的组合。横纹花坛以单纯而鲜艳的色彩、规整而不呆板的几何艺术样式,成为极简主义大师们颇受亲睐的艺术元素,拥有着繁盛的生命力。
1.3.7整齐的树阵。
按照提前布置好的网格,将高大健美的乔木种植其中,这些整齐的树阵最近也被艺术大师们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极简艺术中,在日本“高科技支持中心”设计的一座园林中,就运用了这种整齐的树阵,这个园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利用网格将真个外观分割成形状规则的土丘,每个土丘上覆盖着绿草,在这些土丘上种植树木,这些整齐的树阵形成一列方阵。具有肃穆和庄严的特色。给整个设计带来了一种井然有序又不失状况的场面。综上所述极简主义园林中的植物运用具有形式简洁、种类少、色彩单一的特点。极简主义园林设计师在构图中更注重几何的规则和秩序,所有的设计元素都要严格遵守规则的几何形状,图形的外缘也要修建整齐,这一特点受现代工业发展的深刻影响。在几何构图上通常采用网格,将空间划分为整齐规则的几何图像,在将绿篱、草坪、整齐的树阵等因素划分其中,做到整体具有强烈的几何感和秩序感。在大多数极简艺术园林中所用的植物一般不会超过3种,往往用一株简单的孤树或者一片整齐的树阵就将自己要表达的理念表达出来。此外极简主义园林中运用的色彩也比较简单,一般色彩都采用天然纯色的草坪、绿篱或模纹花坛等,很少运用花灌木或开花乔木。
2结语
目前我国的极简主义园林设计理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具体形式都有着强烈的冲击,对园林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极简主义园林本身拥有一定的美学和艺术意义,在运用时要与传统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丰富且变化的艺术空间。
作者:晏勇顾敏玲单位:海墨刻景观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玉青麟景观设计事务所
第四篇
1构成艺术与现代风景园林之间存在的关系
构成艺术属于所有艺术设计的基础,是在遵循一定审美规律的基础上,对基本元素进行理性组合,从而达到感性视觉效果。构成艺术应用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将感性情感与理性情感相结合。构成艺术的出现,一方面,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从多角度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创造灵感,从设计形态、设计空间结构等方面提供风景园林设计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构成艺术的应用,丰富了现代风景园林艺术表现形式,有助于提高风景园林设计者的创新意识,扩展了创新思维,提升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效果。构成艺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色彩构成、形体表现、结构布局等方面。通过色彩因素、平面结构、立体感等要素的有效组合,创造出具备功能需求与审美需求的现代风景园林。
2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构成艺术应遵循的原则
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构成艺术,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整体和谐原则与地域特色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是要求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应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功能需求为根本,通过构成艺术的具体运用,展示园林设计美感;整体和谐原则是要求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其基本设计要素的应用与布置可以实现内在和谐,风景园林设计的具体内容应与整体风格相协调,风景园林设计的整体风格与周边区域特色相协调;地域特色原则要求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境地域性,考虑实际地形地貌及社会文化背景,因地制宜科学设计,突出创新,体现地域特色,从而展示现代风景园林的艺术魅力。
3构成艺术基本元素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构成艺术包括点、线、面、体、色彩与空间六大基本要素,构成艺术即是将这些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组合。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构成艺术,即是将点、线、面、体、色彩与空间概念性要素进行物化,置换为风景园林设计内容,如山石、地形、植物、水体等,这些要素具备生态属性,同时发挥着审美功能与象征功能。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应用构成艺术,塑造出抽象美,提高园林观赏性与美感。
3.1点属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形态基础
所有事物均是由点构成的,而在设计领域,点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点,更代表着体量相对较小的艺术形态。在艺术设计中,点为设计人员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点可以代指为园林中独立的艺术雕塑、某个应景的盆栽植物,也可以代表一个建筑,或耸立于草坪中的重要景观植物。点是所有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通过点的合理设计,可以有效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并对重点园林景观进行强化表达,同时起到了引导参观者行进路线的的作用。点的设计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性内容,可以有效设计出风景园林动态艺术美,营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
3.2线属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视觉语言
线由点构成,无数连接在一起的点即构成了线。而线又可以分为直线与曲线两种形式。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通常将直线分为垂直线、斜线与水平线;将曲线划分为自由曲线与几何曲线两种形式。其线条表现方式不同,给人所带来的视觉感受也各不相同。在风景园林设计,时常通过直线的设计与应用给人宏伟壮观之感,通过轴线的强化,增强园林景观场地的仪式感及庄重感,如北京故宫中轴线的运用,即是最好的代表案例。而曲线的应用则通常置于相对休闲、轻松的园林景观场地。
3.3面属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整体效果
面是点与线的组合,风景园林面的形态蕴含着点与线的具体表现,面的设计与应用对整个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效果存在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面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主要分为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大面的设计与具体景观区域中景观物体的小面的设计。在大面的设计中,首先是对风景园林规划区域、面积进行研究,并制定出满足园林功能及要求的规划设计方案,对园林要素组成进行合理分配,然后通过景观节点与景观轴线将风景园林景观面连接为一体,从而构成整个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体现出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感。因此,在构成艺术基本元素面的应用中,因其规划设计不同,面的表现效果不同,其美感形式也各不相同。如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直线形面,则可以营造出一种有序简洁的美感,应用曲线形面则可以营造出一种自然舒适的美感。在小面的设计中,指的是在具体风景园林设计区域中,通过景墙、植物墙、或连续阵列的景观构筑物形成一定面积的景观效果,从而使参观者的景观视线得以适当遮挡,而不致一眼望穿,亦或可以通过景观面的排列,对参观者的景观视线进行引导或衬托,从而突出重要景观点。
3.4体属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三维形态
构成艺术基本要素中的“体”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则是随处可见的,大到景观构筑物、特色景观雕塑,小至花池、座椅,都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体”的运用,它通过出多角度艺术美感的展示,使游客可以从立体的角度对景观进行观察,其视觉效果更为突出。同时,体相对面更容易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因此,在构成艺术中体的应用可以展示出多种形态,通过“体”的应用,使其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3.5色彩属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内容
色彩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是一项基础内容,没有任何的风景园林设计是无色彩的。同时,人对色彩的感触较为突出,色彩视角效果较之形态视觉效果更为引人注目。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色彩的设计与应用,除了可以烘托氛围,丰富情感外,更可展示区域特色以及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及情感。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重视色彩的应用,通过不同色彩的设计与应用,表达出不同设计情感。同时在色彩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色彩变化特点、色彩立体结构,并考虑色彩应用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为游客提供出多层次色彩美感,满足其审美需求。
3.6空间属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视觉要素
空间包括色彩、立体、平面三个方面的视觉要素,是多种要素共同构成的三位体。构成艺术基本要素空间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结合园林内部的基本要素进行组合,通过各项基本要素的构建,组成具备较强层次的空间感,体现出风景园林设计美感,如将通过乔木、灌木、草坪层次的区分及围合,增强场地空间感,区分使用功能等手法,都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时的常用方式。
4结束语
综上,构成艺术包括点、线、面、体、色彩与空间等基本要素,是艺术设计的基础。它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在提高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水平、提高风景园林功能需求与审美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笔者在粗略研究构成艺术与现代风景园林之间关系及应用原则的基础上,重点对构成艺术基本元素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索。同时,实践证明,构成艺术的充分应用,有助于提高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水平,实现园林设计效益。
作者:翁南蓝单位:深圳市东大景观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