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2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
一、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1.1对称性手法
将各种形态和大小的植物按照一定有规则的均衡(对称)形式布置,能给人一种稳定的心理感觉,使人感觉踏实。相反,对于某些杂乱无章没有均衡感布置的园林,则达不到这种心理感觉。有规则的均衡式布景常运用在诸如皇家园林或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公共建筑中。
1.2韵律调和手法
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应该注意植物间的相互配合和联系,还要注意不同植物的差异,在布局中注意调和的原则,会给人一种变化、灵动、活泼的感觉,能使人心情得到放松和愉悦。
1.3统一协调手法
在园林布景中,我们需要注意植物的高低错落和颜色的深浅变化等差异性的存在,但是在显示植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时,还必须使植物间保持一定的相似性,以使其在整体上具有统一协调性,这样才能在生动活泼中保持和谐统一。过于统一的色调会给人千篇一律、毫无生气的呆板感觉,但是过于繁杂的色彩和过于多变的造型却难免使人心烦杂乱、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进行园林的植物配置时一定要掌握变化和统一的原则,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寻变化。
二、生态园林中植物配置的方式
2.1植物配置以绿地自然状况为基础
绿地能给人以亲近感和舒适感,是最理想和最简单的绿化布置。在绿地的自然状况基础之上,根据植物的生长和生态习性,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具有各种植物层的植物群落,并遵循植物群落的生长习性,经过后天的人工培育和优化,形成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植物景观。
2.2观花和观叶植物相配合
对于园林主景的布置,我们可以选用一些叶色漂亮、多变的观叶植物作为布置主体。这些植物再配合以美丽的观花植物,可以延长其观赏时限。一些常绿的树种也可以对道路两侧的观赏带进行布置。这些植物常年都能保持青春活力,可以为观赏一些主要景观提供时效性的保证。同时,观花和观叶植物的配合搭配能突出园林造景的活泼感,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丰富,使之不乏味,不单调。
2.3注重季节变化的差异性
对于园林造景的植物配置,要达到使园林呈现多样性特点,能满足各个季节的不同观赏要求。对于春天,可以选用桃花、迎春之类的花卉,夏天可以让人们观赏满目的荷塘景色等。总体的配置效果应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
2.4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在进行园林造景时,我们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根据该地的生态环境、土壤条件、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合理进行植物的配置。根据这个原则,应尽可能选择本土植物进行园林的植物配置,因为本土植物相对能更好的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能保证其存活率。
三、遵循节约性原则
目前,现代园林已经向节约型园林景观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园林的植物配置上应尽量用简单的植物配置出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与生态学和艺术美学息息相关,园林设计本身就是多学科的综合产物,所以对于生态园林的设计,不能仅是随意的植物布置,植物不是越多越名贵就越好,既符合美学,又符合生态学,还能适应当地社会和经济状况的园林设计才是适宜的园林设计。因此,我们要注重在各生态群落中审美的艺术配置,不断学习和总结中外优秀园林植物配置的典型案例,创建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符合社会文化的生态园林系统。
作者:周家成单位:安居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二)
一、生态园林概述
1.1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是在原有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生态学为指导,把艺术美和生态美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建设多结构、多功能、多层次的科学而合理的植物群落。
1.2生态园林的内涵
根据生态园林的概念可知,生态园林至少应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涵:①对原有环境有较明显的美化作用,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及游玩的场所。②通过科学而合理的配置方法构建人工植物群落,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一个用于生存及生活的可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③在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作用下,对一定范围内的气候进行调节,具有缓解噪音、防风降尘、对水体及空气进行净化、对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进行转化或吸收的作用,从而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调节与维护。
二、植物配置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原则
2.1四大配置原则
2.1.1调和原则。植物用于生态园林的设计中,应使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建筑物之间的联系,以使之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进而使人从中找到平静、舒适、柔和而愉悦的精神享受。当然也可以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从视觉上给人强烈的感觉,以使人从中感受到兴奋及奔放。
2.1.2韵律感及节奏感原则。对于比较宽阔的道路,可在其两旁以等距离或不等距离间隔地种植一些品种相同的行道树,其行道树之间也可按一定距离种植一些品种相同的灌木球或小灌木,需注意的是,各种植物之间具有一定节奏或韵律,这样才能给人们带来视觉美感,从而对人们的情操有一定的陶冶作用。
2.1.3统一原则。对植物进行配置时,应使植物的比例、形状、线条、质地以及色彩都有比较一定的变化或差异,使人看起来既和谐统一,又有一定的活泼性。另一方面,也不要变化太多,以避免整个植物看起来会过于杂乱,从而给人心烦意乱的感觉。总而言之,既不能过于呆板,也不能过于杂乱,既要在统一中求变化,更要在变化中求统一。
2.1.4均衡原则。质地粗厚、枝叶繁茂、体积庞大、数量繁多以及色彩浓重的植物品种,通常会给人带来厚重的感觉。反之,质地细柔、枝叶稀疏、体积纤小、数量简少以及色彩素淡的植物则会给人带来轻盈之感,因此,对植物进行配置时,应先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了解,然后根据环境的具体情况以不对称式规则或对称式规则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
2.2遵循生态学原理
对生态园林进行设计时,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园林的概念得以充分体现。①遵循生物多样性。全球的大部分植物群落都是由多种植物和其它生物共同组成的,因此,把植物用于生态园林的设计时,为了符合自然规律,为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生物的多样性引起重视。②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设计。在生态园林的设计中,为了使植物能够较好地适应自身环境,应根据植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及植物自身的特点对植物进行配置。对于从外地引进的植物,对其有比较深入地了解或研究后才能进行推广应用,而对于乡土植物,由于其对本地环境已有一定程度的依附性或适应性,因此,可在园林推广应用。
三、植物配置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艺术手法
3.1层次与背景
为了有效避免生态园林中景观的配置出现单调现象,应使用绿草、花卉、灌木以及乔木等多种植物从多层次的艺术手法进行科学而合理的配置,此外,为了使植物景观更加丰富,应选用花色或花期不同的植物分层相间配置。
3.2衬托与对比
植物品种不同,其在形态方面的特征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可根据植物颜色、形态以及高度等对其进行配置,以使之形成衬托或对比,从而在使其观赏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需注意的是,为了使植物间能够保持一致性,最好不要把形态或颜色相差太大的植物进行组合。
3.3韵律与起伏
对于狭长形地带及道路两旁,进行植物配置时,应注意空间的转换变化以及立体轮廓线的纵向特点,以在最大程度上使植物高低间的组合能够做到起伏有致,以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韵律感,有效避免配置中出现呆板现象。
3.4均衡与动势
每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姿态,如合欢、榆树以及松树在风的吹动下,具有一定的动态美,而臭椿以及石楠等则长得比较简约,常能给人带来均衡的感觉。把植物用于生态园林设计时,除了要使植物之间、植物和周围环境之间保持一定的协调性,还应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及随季节的变化情况对其进行合理配置,以使之在园林中具有一定的均衡性。
3.5植物配置应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对植物进行配置时,应尽量避免出现类似、单调以及造作的情况,应使人在观赏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生机活力及春夏秋冬的变化。①对植物进行配置时,应以“三季有花、四季有绿”为设计准则,根据季节的变化情况,初春可选榆叶梅、桃花、丁香、迎春等,晚春可选棣棠、玫瑰等;初夏可选朱槿及各种野草花等;秋天是落叶的季节,可选海棠、山里红、枫树、银杏等;冬季可选柏树等。②对数目进行配置设计时,通常选择枝叶比较繁茂的数目,根据树种的搭配,通常把灌木和乔木进行搭配,根据树叶大小,通常选择阔叶树,此外,通常配置草坪,并选择多个品种进行植物种植。需注意的是,为了颜色的协调性,通常把常绿树种的比例控制在1/3~1/4。③为了生态园林中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进行配置时,通常选择一些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及观赏性的果树或药用植物,这样当人们到园林中游玩的时候,就能给其一种舒适之感。
四、植物配置在生态园林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①对植物进行配置时,应对植物的生长特性(如花期、落叶季节等)有一定了解,以使植物的配置能使生态园林中的景观在每个季节中都表现其独特的美感,阔叶树在寒冷的冬季中处于落叶状态,因此,把阔叶树用于园林设计时,应以一定比例把其和针叶树进行组合种植,以使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在园林中能够得到充分展示。②把植物配置用于生态园林的设计中时,应对绿地进行合理利用,遵循生态原则,根据绿地的自然情况以及植物的生长特性选择树种,以使植物间的组合形成乔、灌、草、藤复层植物群落形式,然后根据植物群落生长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有效护理,以使之能够通过自身的作用形成一个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植物群落系统。③当生态园林中的植物出现病虫害时,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土壤受到污染,尽量不用或少用杀虫剂以及化肥等有化学成分的药剂,应尽可能通过生物学方法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④外来植物的成活率在迁移及运输的过程中通常会有所降低,因此,把植物用于生态园林设计时,应尽可能选择当地的乡土植物,这样既然使植物的成活动率得到有效保证,又能避免出现外来物种可能会给本地物种带来侵害,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园林的建设成本。⑤在生态园林中营建耐践踏的开放性草坪,以为出现灾难时提供一定的避难场地,而且这样也能有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胡文胜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