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审美角度文化建筑下的环境艺术设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发生了转变,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掌握多元设计思想,进一步丰富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为探究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审美心理的应用,结合现代审美心理特征探索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新方法,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审美心理;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建筑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以及对精神需求的不断多元化追求,文化建筑在城市建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则在文化建筑展现文化艺术魅力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人们对文化的不同审美追求,以及对文化建筑的不同需求,文化建筑在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其功能范围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以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为代表的文化建筑,进一步丰富了城市建筑结构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一、审美心理与环境艺术设计
审美心理是在审美实践中对“美”发展出“美感”的心理活动,其基本心理因素有知觉、感觉、情感、表象、联想、意志和思维。环境艺术设计则是通过对建筑物环境的审美再创造进行情感的艺术表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创造意义,在于其是一种汲汲于美的追求和创造性活动,之后才是审美的欣赏。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而言,其审美具备审美主体的大众性、信息传达的发散性、文化传达的模糊性、审美知觉的视觉直观性等特点。
二、审美心理与文化意识引发的设计语言共鸣
1.审美视野中受众者的需要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来看,其是大众审美心理的物质表现形式,文化建筑具有特定的功能属性,是面向大众,且提供精神消费、流露文化情感的场所,因此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受众者的真实需求。其一,大众面对文化建筑时的自由享受的快乐审美,应遵循两个方面的设计理念,一个是“贴近生活”,即强调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给受众带来的“真实体验”,能够反映生活中的快乐和美。“真实体验”强调情感的真实,而且要注意环境艺术设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另一个是“贴近人本”,人们审美体验的变化始终伴随着行为变化,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能够给人带来新鲜感的审美体验视角,促使人们深入思考,积极主动地用情感环境的力量作用于心理。其二,被动到互动的动态审美,即在现代的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与使用者交流互动、心灵互通、情感共鸣等,从而形成动态审美。动态化审美的环境艺术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动态化的结构,另一个是动态化的欣赏模式。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所形成的动态化的结构美,只要源于跨越时间、空间联系的结构样式,让受众在不同的审美选择下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其三,艺术环境的体验审美,随着审美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感官被空前调动,对空间环境的审美体验需求更加丰富,这就要求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时,设计者需要进一步扩展设计思维,转变设计理念,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积极思维换位,充分考虑大众的审美思维维度和审美需求,这样设计出的环境艺术作品,才能获得大众的认同,进而产生审美的情感共鸣,让受众产生跨时空的审美体验。
2.审美心理推动的设计思维变化一方面,在当前多元社会文化的影响下,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手法、设计规则等表现出更加非理性、随意化的特征,而这种看似无章法的表现,却展现了新美学趋势的引导风格。正式这种审美心理的转变与发展,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符号变得“活跃”起来,变得“狂欢”起来。并且传统符号也在设计者的手中引发审美变异,而审美变异的指向是受众的审美需求,通过对传统符号的“传统-现代”的设计变异,寻求社会认同和受众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由于环境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而使得人们的审美标准、审美价值观差异巨大。正是基于此,设计者可借助科技化的设计语汇丰富表现手法,带来出乎意料的审美新鲜感和不断充实的审美探索,从而达到强烈的审美共鸣。文化建筑是面向大众的,那就需要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环境语境不再“斩钉截铁”,而是更倾向于“摇摆不定”和“暧昧多义”,从而满足大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在模棱两可的设计手法下,环境作品可以被受众任意想象成自己心中理想的样子,而且谁也无法彻底否定它。
3.审美视野中的传达媒介一是多样突变的造型,在现代多元审美观下,人们已不再单调地追求对称、完整、和谐的形体造型,变异的造型则成为更前卫、更时代的主题,形象的新奇则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在造型设计中,要考虑具象关联和抽象关联两个方面的需求。二是激烈扭曲的色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一种追求时代潮流的倾向,即色彩的民族心理和社会心理。但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多元发展,当人们对色彩的审美心理变得更加丰富时,当代审美心理促使环境设计中出现强烈对比的色彩,进而通过这种色彩搭配给人们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从而促进现代文化的传达。三是多义而深邃的光环境,突破传统照明与指示作用,转向更加深邃的文化意味,通过对光线的不同设计,使人们在不同光环境中产生不同的反应,引发不同的情感共鸣,感受到精神生活所必须的信息。
三、文化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方法探索
1.设计原则的拓展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审美是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核心要素,因此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审美标准基础上,而这个审美标准则是与时代、地域、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相关联的。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社会的包容性等,都使得审美标准发生了变化,因此从现代审美来看,以审美标准为基础的环境设计原则被大大拓展,在环境艺术设计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角色的漂移,包括创作者的社会角色改变、创作者与接受者思维的交互式转换。从创作者的社会角色来看,兼容并包、崇尚个性的社会倾向,重新分配了人们的话语权,知识权威与精英的角色被消解,艺术创作者也更平民化。设计师已不再是弥足珍贵的社会分工角色,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的角色被大众分享,进而使创作者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从思维交互式转换来看,文化建筑的环境使用是双向的,而信息的流动也是双向的,这使得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成为现实,二者角色的划分也变得模糊,这使得创作者在环境艺术设计的修改中得到更多的思维启示,最终将社会的审美情趣纳入其中。另一方面,表现对象的扩展,审美的一个重要心理体验是对“美”与“丑”的辨别,但在现代多元文化价值社会背景中,人们个性化、新奇化的审美追求淡化了“美”与“丑”的界限,这使得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时,不得不重新考虑“美”与“丑”的表现方法,注重“美”与“丑”的越界、交错和扩容是显著表现。在我国的传统设计理念中,诗意性质是审美文学中的重要标志,但在个性化追求的背景下,人们追求不同的感官刺激,表象的信息更容易被人们快速接受,这就要求设计者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在现代多元审美价值观下,人们对个性、新奇的追求,使传统教化功能不复存在,最终导致美丑的审美界限模糊。此外,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一面与高新技术手段“握手言欢”,另一面还向娱乐化、世俗化贴近,环境设计作品呈现出“雅俗共赏”的局面,这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审美生活化”的特征。
2.设计范畴的多样一是设计手段职能转化,审美创造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而设计手段是实现这种精神活动的关键。但在现代审美下,手段从艺术中独立出来,其本身不再仅是实现方式,而转变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二是审美范畴由结果转向过程,人们渴求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喜欢动态的变动过程,已不再满足单纯的结果的完美,而更注重发掘美、欣赏美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审美潜能。三是审美要求中的非装饰因素,即环境艺术设计中装饰构件的附属物,比如文化建筑自身的装饰,如图1中吧台立面的设计图案是民国风与顶部现代设计的高脚杯形成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装饰构件、媒体板、公告牌等。在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除了通过传统构件和功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还可通过先进的媒介手段,比如电子公告牌、电视墙、液晶屏幕等,传达更大的信息量。四是新型审美的体验,在当前媒介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面对充满各种视幻媒介和大众影像更丰富的世界,在这种环境下,设计者们自然会将目光转移到这个图像与媒介的海洋里,借助丰富的媒介手段实现新型审美的体验。
3.设计构思的创新一是在社会多元文化的推动下,审美心理也从单一式审美向多元化转变,人们不再考虑“条条框框”,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者们也对多元化拓展做出积极的回应。二是深度性审美向表层化拓展,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如图2所示。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要能够让受众直观获得建筑所传达的信息,如图3所示,而不需要费心解读,这是当代人在复杂环境中渴望简单和返璞归真的愿望。三是文本式审美向泛视觉化转化,这是由于信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发展而决定的。环境艺术设计者们倾向于通过营造让人印象深刻、具有感官刺激强烈的空间形象来丰富视觉化的审美体验。审美心理是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存在和发展的源泉,在科技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发展、审美情趣多元发展的时代,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者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是“环境设计与时代特征的审美心理相结合”的问题。因此在当前的审美心理下,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审美主体的大众性,二是重视信息传达的发散性,三是注重文化传达的融合性。此外在具体设计中,要需要详细了解审美视野中受众者的需要,审美视野中的多元传达媒介的改变,以及设计范畴和设计构思的创新,将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以更丰富多彩的想象呈现在受众面前。
参考文献
[1]万然,朱华亮.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2]周文明.探析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6(3).
[3]张歆旎.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1).
[4]刘峻嘉.城市文化与城市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例[J].科技传播,2013(3).
[5]李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8).
作者:胡少杰 单位: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