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范文

高职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职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

摘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围绕市场人才需求导向,以文化产业发展为引领,重点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创意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应围绕产业发展明确目标定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产教融合、强化人文素质提升等,努力培养出适应文化产业岗位需求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关键词:文化产业;艺术设计;高职;创新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这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明确了指导思路,即面向产业和企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加强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的规划、内容、人才培养定位、人才输送适应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文化产业为例,自2009年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其归属于文化产业领域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与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相结合,着力提升人才的创新、创意能力,进一步彰显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

1艺术设计类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1.1创新能力与技能水平是文化产业人才的基本特征

文化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文化 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与工业、农业等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具有文化的创意创新鲜明属性,其财富创造和增值来自创意人员的独特构思和转化能力,包括思想、文化、知识和创造能力等基本素质[1]。从产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来看,艺术设计类高职人才培养与文化产业联系紧密,在人才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等方面,更是以产业人才定位为参照。当前我国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领域包括文化创意、影视编导、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文化会展、数字动漫等,根据产业经济学原理,产业是按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要求集成起来的行业群体[2],以上文化产业的各个行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度,人才聚合度高,易于跨界融合形成产业集群,而该产业集群中人才的重要特征,正是辐射相关文化领域的创新、创意能力。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而言,通过强调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并重的目标选择和定位,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的吻合度较高,能较好地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需求。

1.2艺术设计类高职创新型人才是文化产业人才

队伍的重要补充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仍不够完善,其人才培养、流动和奖励机制,包括人才的质量考核,甚至产教融合的评价机制仍不够健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相当一部分行业管理人员技术技能经验与理论脱节,重手工技艺,轻人文素养,许多地区的文化产业实力偏弱,规模小,管理方式滞后,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为文化产业的持续推进与更新换代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源,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职业技能鉴定引导等方式对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创新,使专业设置与产业共融、教学和研发共强、师资队伍共育、培养培训和就业共通,缩短了人才从院校跨入行业的距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化产业人才缺口的现实问题。

2创新型艺术设计类高职人才的基本特征

2.1具备高职人才特点的综合素养

从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可知,高职人才的技能运用和行业意识特征明显,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前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既要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适应特定的行业要求,又要掌握一定的创新能力,以体现高等性。对于面向文化产业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而言,专业特色决定了其应具备的鲜明个体特征。一方面是需要个体通过独立创作体现必备的专业能力,在手工和创意表达方面能独立自主地完成设计研发等创作,使作品体现出自身独特的理解和创意、创新元素;另一方面是要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文化产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领域,文化创作常常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分工合作激发创意灵感,并且将成熟的技术和创意转变为现实,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支撑,如师徒合作、明确分工、团队合力完成大型项目等。

2.2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创意能力

文化产业是具有思维创新和时代特点的创意产业,它为社会公众提供的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等活动,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指向的。产品更新换代频率快的特点,要求其从业人员能运用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去创新、解读产品,推动产业化发展。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多元信息也为创意经济提供了新的平台,而艺术设计类高职人才的特征是人才的创意表达和创新能力,即独立思考、善于创作、善于创新、解决问题和发展定位的能力。正是因为艺术设计教育活动具有较高比例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实践经验积累,因此其人才培养定位才是针对那些以无形、文化为本质的内容,经过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结合的产业[3],行业人才的创新、创意能力体现在文化设计、生产、消费和传播的各个方面。

2.3具有较为明确的行业和岗位意识

国家统计局对文化相关产业的分类表明,文化产业有4个方面的鲜明特征:一是以文化为核心的包括创作、传播、展示等的文化产品生产;二是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三是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四是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4]。从产业分类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全行业的岗位要求具体清晰,针对性强,对人才与文化产业的契合度要求高,如熟悉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具备一定的现代管理、经济和文化产业项目的专业运作技能,能在文化产业相关领域从事文化艺术创作、文化项目管理和创意表达等,对这些能力的具体要求,既有明确的文化产业专业特征,又有具体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指向。

3构建以文化产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类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3.1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要求高职教育关注市场导向,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只有以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有效完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在充分把握文化多元特征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增强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的竞争力。在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高职院校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把握行业发展动向,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强调“宽基础”“精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同探索具有市场意识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形成有效融合专业教学、实习实训以及创意表达的载体与平台,推动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意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当然,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本地区行业人才的需求定位与要求进行深入了解,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切合实际需求,人才能力水平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3.2校企共建、共享复合型师资队伍

在明确市场机制定位下,围绕社会不断涌现的新理论、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等变化,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有机结合的文化产业,更要求教师具备将文化产业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创意策划、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延伸开发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的能力[5]。产教融合是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机制的有效平台,高职院校可采纳的举措包括:一方面是“走出去”,通过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等促进校企互动的方式建设师资队伍,推动专业教师走出校园、走向行业企业,强化教学理论和企业实践的深度对接,以企业真实项目和前沿课题为驱动,使教师直观感受到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6]。另一方面是“请进来”,聘请地区文化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课堂打造校企共享的兼职师资库。在校内搭建教师结构合理、比例适当的校企实训工作室和智库,将行业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校园,促进项目研发,推动信息共享,在教学中更新运用先进技术,使教学与前沿产业要求同步。校企共享共建的师资队伍,有助于推动校园浓厚的创新创意氛围形成,有效缩短课堂与市场的距离,加强学生将文化创意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能力养成。

3.3借产教融合的实践平台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文化产业领域为例,文化业态走向融合,文化企业走向联盟,校企共建走向合作,在合作联盟的基础上开展组织创新,整合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当前各地出现的文化产业园即是这一趋势的客观反映,也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多元化的合作机会。产教融合的特点是真实项目引领,在真实项目研究、真实产品研发的平台上,专业实践教学以及师生互动才会更加真实有效,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高职院校应把握政策导向,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行业、企业和院校的互融互通为产教融合提供便利条件的基础上,积极承接地方文化产业项目研发,参与文化产业园企业项目共建,校企联动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机制的形成,深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建设。

3.4根据行业特征加强人才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

综合文化素养是个人创新创意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有的高职院校因为学制短、实训时间长,一味注重就业导向,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手工操作能力的培养,忽略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素质提升。作为艺术设计类人才,是否具备较为扎实的文化积累、多元开放的视野、独立批判的意识和创新进取的自我学习诉求,是人才水平是否契合文化产业发展要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中,应当通过加强人文类和通识类课程的教学安排,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适应自我成长需求的文化菜单,在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知识积累。与此同时,通过长期形成的独特校园文化,为学生成长搭建生动活泼的文化舞台,潜移默化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刚,牛维麟,杨伟国.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素质模型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2):117-121.

[3]张秋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解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6):50-52.

[4]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EB/OL].(2012-07-31)[2018-11-25]

[5]肖云儒.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8.

[6]张俊竹.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8):88-91.

作者:陈俊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