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艺术设计教学中维度观念的探讨范文

艺术设计教学中维度观念的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艺术设计教学中维度观念的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艺术设计教学中维度观念的探讨

【内容摘要】在当代艺术设计行业快速发展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文章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理性思考与分析,在设计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拓宽教学维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并总结出普遍适用于设计专业的新型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维度;思维方式;教学方法

维度,又称维数,是数学中独立参数的数目。在物理学和哲学的领域内,维度指独立的时空坐标的数目。一维只有长度;二维包括长度和宽度,形成“平面”;三维又多了一个高度,进而形成“体”。维数越多,得到的空间越复杂,形态的丰富度也随之增加,研究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笔者将维度的概念引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探讨合理与多层次的多维理念,进而达到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

一、当代设计的多维发展趋势

(一)由静态设计向动态设计转化

动态设计扩展了静态设计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视觉空间的利用率,成为新的设计发展趋势,在数字信息的平台上也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动态设计一般围绕着媒体广告、网页设计、空间展示、公共区域导向等领域。

(二)由二维或三维向多维转化

无论是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还是工业设计,如果在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将会使得设计理念更加突出,让受众对设计的印象更加深刻,体现了多维化、个性化以及全球化的创新思维与设计策略。

(三)由现实设计向虚拟设计转化

虚拟设计也可以称为非物质设计,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媒介不受地域、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改变了传统设计信息的物质性局限,通过计算机数字化的手段,丰富了设计的形态与维度。虚拟设计将艺术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使设计的创作在虚拟的数字网络之中,形成一种崭新的生存体验,往往体现于信息服务设计,其高效的特点也满足了更多大众的需求。

(四)单向传递信息

向信息交互设计转化交互指的是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状态,以及对产品属性的理解,探索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当代的设计改变了传统设计比较关注形式的特点,而更加注重设计的内涵和效果,优秀的交互设计能够轻松、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交互设计的方式与新颖独特的各种产品类型不断产生,人对产品性能的体验感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交互设计在产品设计或公共设计中应用得尤为广泛。

二、教学内容的维度拓展

随着经验的持续积累和教学效果的不断反馈,笔者逐渐将教学的方式与评价标准基本固定下来,并将各部分有机、系统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使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成为规范性的行为过程。在教学模式上,有课堂讲授、示范、讲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讨论、辩论等不同策略;在技术支撑上,有基于网络、多媒体、软件工具、实验等。多维的教学模式的类型应具有丰富的层次,并根据学科和教学单元的不同在教学结构与方法上进行调整,所以要建立与实现深层次的多维教学模式,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和不断的实践。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奥苏贝尔提出的奥苏贝尔理论,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源于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高校应将学生的社会需要与自我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以此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素质与现有水平,确立教学模式与进度;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体;根据教学评价与反馈对教学模式以及内容做调整。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必须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新旧知识的同化),掌握新知识的实质意义。教师在承担“先行组织者”的基础上,提高为新知识的学习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同时比较新旧知识结构中相似知识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增强可辨别性。为适应多维化与一体化的学科发展趋势,可以取消严格的学科界限,进行融合式教学。对非自身学科或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或在自己课题中遇到自身专业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或负责人应“合力教学”以帮助学生掌握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三个年度(2000年)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数字化信息时代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促使人们形成新的文化关系,也出现新的矛盾,即在信息技术的实现与操作过程中,高强度的信息与符号刺激着大脑,人更倾向于接受具有直观、感性、动态、跳跃的特征的信息类型(如图像、影像、声音等),而相对忽略那些传统的抽象、理性、静止、逻辑的信息类型,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特点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提高学习效果,扩增教学容量,优点显而易见。因此,教师在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中,不仅要从认知的维度,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更新前沿知识和实用技能,还应从情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以适应头脑对信息的加工方式,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强化信息化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取向,才能发挥其诸多优势,才能完成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标——“育人”而非“制器”①。教学方式可以打破固定的时间与空间,也不再局限于一种行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完成学习和创作。英国林肯大学设计学院教授戴维•巴姆斯通在中国矿业大学艺术学院进行色彩基础课程教学时,没有遵循以往的色彩理论、调色训练等步骤,而是直接准备塑料瓶、脸盆、轮子等日常材料,在纸上进行各种色彩圆圈的游戏,再将图形照片输入电脑,用雕刻机在废旧模板上刻出纹样,通过不同手法的印刷使色彩交叠、渗透,展现出各种可能性,体现象征、隐喻的意味,极具空间魅力;而后将二维造型转变成产品造型,推向市场。看似偶然的结果却和每一步的制作紧密相关,似乎与设计无关,却有力地表达着设计的本质。这种课程设计内容在欧美高校非常普遍,在我国高校也开始被接受。从创作主题到方式,从功能到语言形式,从表现手法到主从关系以及最终的呈现模式,都呈现出与一般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体验。如以影像记录的方式开展课程:以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批判性跨媒体实验室所开展的“微叙事”工作坊为例,课程主要强调一种以微观方式作为主导的创作精神,在仔细审度所表达对象和以数码媒介为技术支持的基础之上,对时间和空间进行二次创造。以听音乐的方式进行实验:将乐曲的元素与组织形式归类并转化成视觉符号,再根据韵律、均衡等审美法则将元素重新排列,利用通感的手法,表现乐曲思想的同时也完成了视觉体验。以观看及体验舞蹈的方式启发教学: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课程设计为例,当感情和情绪借由一段舞蹈中身体动作的展示作为结构模式,无论形态或样式,都呈现出另外一种动态的符号,或意象的表现,或隐喻的姿态。将其肢体比例、节点、线条、运动轨迹进行测绘、提炼、重构,表达某种观念。以文学创作的方式引发观察与表达:包括对文字言语形象的视觉化再现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一种颠覆常规的画面铺陈方式等。以分析建筑的方式感受空间与身体的关系:用“距离”“测量”等关键词体会建筑学所提出的“生理与心理”“正常与异常”“虚拟与现实”等相关的思想和主题,获得隐匿在建筑形式中的训练目的和意义②。韩国东西大学设计大学教授李明姬从自身经历讲述跨学科的可能性,从平面专业到从事景观学科教学的她,追求空间的体验感,思考用传统纸媒怎样传达更多的有效信息。她从字体研究入手,将Logo设计放大到整个城市,从文字到媒体,再到看板,最后介入对城市空间的整体设计。这是值得借鉴的经验。

三、思维方式的维度拓展

艺术设计专业应坚持“学教并重、教学相长”的教学理论,(上文提到的信息化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引入头脑风暴法,拓展方式较为多样。

(一)思维拓展

思维拓展是确立一个主题或目标,让学生思考所有浮现在脑海里的事物,通过丰富的经历与广泛的知识,将所有与之相关的事物列出,剔除多余部分,提取核心部分。如“复古”主题。

(二)思维导向图

思维导向图(图1)是将主题设立在中心,周围用方案分支环绕,用主干词汇连接核心与分支,体现各方案与核心概念之间的主要联系与统一性,让思维更清晰。

(三)知觉表现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甚至嗅觉等与形态、色彩、明暗相关的知觉性形象。学生可以通过看、听、摸等多维经验与想象性线索明确对事物的认知,并通过类比、隐喻、象征、语言等多种手法对其进行视觉化的处理。例如“阴阳”的概念。

(四)反向互补

反向互补是在对某一主题理解之前,先定义与之相反的概念,使两者之间建立能够交流的关系,在分析怎样能将正反概念相连的过程中,明确要表现的主题概念,并能更准确地阐释。如“可持续设计”。

(五)无关联想

无关联想即将看似没有关系的事物强制性的联系在一起,将各自的特征巧妙结合,创造出奇妙独特的新事物。如“电话”与“植物”。

(六)置换重组

置换重组是用其他材质或使用者代替其原本属性,或将原事物本身进行加法或减法产生变形,又或改变此事物的应用领域以得到新灵感。如“羽毛”与“椅子”。结语关于维度观念启发教学的各方面还有待研究,以上列举的方法普遍适用于艺术设计专业各研究方向的学生,尤其应当鼓励并引导其体现艺术设计的公共性价值,利用物质化的信息工具开辟精神价值。在有形的设计背后,更重要的是无形的文化景观。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并积极协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联系相关企业部门提供就业指导,建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这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应用性和就业率都有极大的帮助(东西大学设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在韩国同类学科居首)。另外,各国高校间建立合作交流项目也成为设计类专业多维发展的一大趋势。

作者:刘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