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艺术设计专业校本教程的建构范文

艺术设计专业校本教程的建构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艺术设计专业校本教程的建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艺术设计专业校本教程的建构

一、新疆艺术设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学校、教师、当地教育机构、社会、家庭等的支持,是多方面合力的结果。在阐释新疆艺术设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方法之前,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作为开发前提条件出现的。

好1.加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重视教育与文化、社会的关联新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发校本课程,首先会面临文化选择的问题。例如,在众多的民族美术资源中哪些是有价值的?选择该资源的标准是什么?民族美术资源与当下的艺术现象、艺术史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该如何保持平衡?选择的民族美术资源该怎样转化、呈现?这需要教师自身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定位精准。此外,教师要加强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能力,消除对他民族及其文化艺术上的偏见,引导学生以他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民族文化的艺术特征。

2.教研带动科研,产学研结合教研带动科研的核心是以“问题”带动教学、以“问题”承继文化、以“问题”阐释责任,这有助于实现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的跨越,有助于促进学生文化自觉的实现。同时,加强校企合作、院校之间的合作,既可引进企业的技术支持,也可补充教职人员的技术队伍,并让学生的设计创意直面社会,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选择有一定规模的手工艺企业建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发挥地方产业和传统手工艺的特色,产出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经济效益的成果。

3.民汉合班,评价标准多元化新疆地区的大部分院校,由于民汉语言文字认知、沟通等原因,往往施行民汉学生分班教育,但笔者认为民汉学生的审美和思维方式各有千秋,异文化碰撞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民汉合班易生成双向文化能力。民族文化之间并非互不相容,学习中并非一民族文化取代另一民族文化,也并非两种民族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兼容并蓄、扬长避短,实现思维的拓展、品位的提高、性情的滋养及人格的擢升。[2]民汉合班的方式能在潜移默化中导入民族文化,加深、拓宽学生对异民族文化的认识,同时通过移情作用对本民族文化产生更深的理解。此外,在同一课程的前提下,民汉学生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会刻板、单一,甚至有失公允。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和诠释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二、以装饰设计课程为例,试述新疆艺术设计专业开发校本课程的具体方法

正如前文所述,笔者认为,新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开发校本课程需要立足于区域内的各民族美术资源,将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作为与学生知识文化背景、专业课程设置、社会环境需求对接的途径。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装饰设计课程为例,从课程设计与实践过程两方面阐述新疆艺术设计专业开发校本课程的具体方法。新疆是一个有多种宗教信仰、多民族的地区,民族民间工艺以原始、朴素的方式从生活中诞生,又在实践中完善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目前,新疆民族工艺可知的类别主要有:乐器、木器、陶器、地毯、帕拉孜、毛毡、丝织品、印花布、缝纫、刺绣、帽子、铜器、铁器、小刀、金银首饰、建筑装饰、家具、农民画、农业用具等。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中,尝试将新疆民间工艺引入装饰设计课程,试图对该课程在本土重新定位和调整,新的定位即要求课程以装饰设计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新疆民族民间工艺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发地收集总结关于民间工艺的信息,实践研习其技术流程;抽取其艺术形式和特征,探索民间工艺在现代装饰设计领域存在的方式;以文本形式总结比对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相同工艺的异同。

1.理论——调研——总结装饰设计课程共计48课时,课程初始,安排4课时讲授装饰设计课程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的运用、构图的方法、形式美法则等,在课后做一些基础练习。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方式概括性地介绍新疆民族民间工艺,引导学生发现触动自己的“点”。其后6课时,由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实地走访调研民间工艺作坊,拍视频和照片,做文字记录,将该工艺的制作过程、现存状态、传承方式、艺术特征等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汇报并由此展开课堂师生之间的讨论,通过讨论,查遗补缺,进一步明确下个环节的方向。这个环节历经理论——调研——总结三个过程,仅仅10个课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装饰设计基础实践练习,实地走访调研工艺作坊,完成汇报材料,最后进行总结和补充等工作。

2.提取——创新这个环节安排30课时,是在前期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某民间工艺的色彩、纹饰、材料、造型等形式语言进行分析,大胆创新。以实物呈现创作结果,形式、材料、尺寸不限,要求作品有一定装饰效果,作品的某一部分(色彩、纹饰、材料……)发端于新疆民间工艺,整体构思基于学生对该民间工艺的全面了解,重点在于以何种方式呈现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提倡学生手与脑的统一。威廉•莫里斯认为,一个设计师应具备形象思维与实践转化能力,能在动手实践中具象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而“动手”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提倡学生手与脑统一,多动手,此过程不仅仅是单纯习得技能,实现创造性思维能力再提升,使完成的作品具有独创性,更是获取运用材料能力,避免模仿与抄袭的过程。还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环节教师对最终结果的控制,不以创新的显性目标去控制结果,而是特别关注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展现的思维变化,完成作业的节奏,以及以何种方式解读自己的思维。例如,图1作品选择新疆传统民族建筑装饰为主题,从传统建筑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入手,用抽象体块暗喻现代城市建设的形式,以虚形态暗示现代社会发展对传统建筑的影响,用光、影增加作品层次,并烘托主题。图2作品中,学生选择维吾尔族花帽的纹饰作为作品主题,抽取特征鲜明的纹饰、色彩来贴合主题,用“时间—齿轮”的形式表达时间对这一有历史感的民间工艺的消解状态。

3.类比在装饰设计课程的后期,安排8个课时,要求学生对之前两个环节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拓展训练,将选定的民间工艺与周边省份或与中亚地区相似的工艺作比对,与不同时期的相似工艺作比较,可以是色彩的比对、造型的比对,也可以是材料、纹饰、制作过程、传承方式、现存形式和创新演变发展的比对。这个环节需要学生收集大量可比对象的资料,以多视角仔细分析,呈现有价值的结果,最终以电子演示文件递交作业。这是对该课程所学的进一步升华,也是该课程循序渐进学习的必然结果。

4.教学效果总结通过48课时的学习,学生在作品中表现出对装饰造型、构图、色彩、装饰表现基本能力素养的理解和运用,并尝试将传统与现代思维结合,动手将抽象思维用实体、光影等表达。在装饰设计课程中尝试嵌入新疆民族工艺,教学总结之后,笔者有如下心得:①装饰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创作课程,它的课程目标训练结果有效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从事专业设计能力的高低以及今后的就业前景;②引入新疆民间工艺作为课程主线,学生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喜欢并享受该课程,顺利达到教学目的;③手-脑统一结合的训练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全方位的能力,为后期的设计课程建立了良好的基础;④现阶段新疆地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80%留在新疆就业,参与设计项目大多涉及到本土题材,而装饰设计本土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新疆民族民间工艺可以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规范地引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

三、结语

本文围绕“新疆艺术设计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题进行思考、阐述,提出加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重视教育与文化、社会的关联;教研带动科研,产学研结合;民汉合班,评价标准多元化为开发前提,并以嵌入民间工艺的装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为实例进行论证,分析新疆艺术设计专业利用地域文化展开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和途径。笔者认为:结合地域文化开发新疆艺术设计专业校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实用的设计技能,树立重视文化内涵、关注社会生活的艺术创作态度,增强学生传承地域文化的责任感。对学校本身而言,这种结合有利于开拓艺术设计教学的地域性特色,并能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这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

作者:任文杰单位:新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