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极少主义设计风格论述范文

极少主义设计风格论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极少主义设计风格论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极少主义设计风格论述

艺术设计史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发展二潮起潮落,周而复始.设计史上的风格与流派也在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转化和演变。“极少”派的设计风格就是在二十世纪中后期逐渐得到发展与壮大的一种风格。

1.极少主义设计风格的由来

极少主义(Minimalism,又称极简主义、简约主义),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艺术评论家芭芭拉•罗丝的文章中。到了六十年代中后期,极少主义派雕塑风行一时.艺术设计领域的极少主义则主要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一种流行广泛、影响深远的设计风格与流派.极少派的设计师推崇最简单的结构、最俭省的材料、最洗练的造型以及最纯净的表面处理。八十年代末,极少主义设计风格被普遍地运用.而在此之前,“极少”的设计方式与设计理念就曾经有过许多“先例”,可谓古已有之,只是在上个世纪中后期才逐渐形成了一股设计风潮(图1).极少主义可以直接追溯到抽象主义艺术家蒙德里安和俄国构成主义等一些前辈艺术家,甚至能够让人联想到包牵斯的美学观.其风格大多以自然的色彩与材质所构成,简单明了,力图把作品减缩到基本的几何形状。减到最后,结果是取消物质,转为概念。

2.极少主义设计风格的本质特点

2.1寻求理性与本质及作品的秋序、规律这一派的设计师本着“去芜存普”的思想,试图体现材料本身的材质、肌理.它没有纹饰,作品以纯净简明的材质对比与色彩关系来达到装饰的作用、二十世纪中期最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之一密斯•凡德罗(1886一1969),开创T极少主义建筑装饰的先河.密斯•凡德罗的设计中渗透着“少即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将作品的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完全慕寡.但是它们高贵、稚致,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装饰的艺术.他的作品常常使用透明材质,如水晶般纯净。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主义最受欢迎的建筑作品之一一一巴塞罗那展览馆的德国馆(l929),没有多余的装饰,没有刻意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动的空间.其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

2.2寻求主观精神的表达,并不为物质表象所蒙蔽约翰•她森(JohnPawson)曾说:“极少主义可以被定义为:当一件作品的内容被减至最低限度时所散发的完美感觉;当物体的所有组成部分,所有细节以及所有的连接都被减少压缩至精华时,它就会拥有这种特性,这就是去掉非本质元素的结果。”这位英国建筑师向我们证明,无需多余的装饰,只用简洁的手法,就可创作出有活力、高质量的作品.尽管这样的表述看似简单,其实它需要尝试丰富的简化手法。以他1992年在伦软竣工的极少派公寓作品为例:公寓内部由连续的大墙连接在一起,构成较小的私人空间。墙面简洁的肌理与单纯的色调营造出温攀精美平静的氛围。水平分布的灯光在堵上留下光影,灯具则被巧妙地隐藏起来。又如美国艺术家古森1966年所说:“艺术需要真诚、直接和纯粹的体验,去除象征性,去除寓意,去除个人表现。……观众得到的不是象征,而是事实.”由此可见,极少主义设计强调忽略物质的根本方面,而强调其非本质的特征,并将焦点集中于那些缺省的元素。正如极少派艺术大师莱因•哈特所说的“艺术超然于万物”,极少主义设计风格以“否定、减少、净化”的思维,不为物的表象所蒙蔽,将琐碎的装饰与图案、纹饰抛在一边,去追求主观概念的表达。其实,这是带有一定“形而上”的思想(图2)。

2.3融合哲学思辩,突出观念先行极少派雕塑家卡尔•安德烈认为他的作品“意义不超过一裸树、一块石头、一座山、一片海对人们的意义”,并且希望作品能够“在自然的情况下自然地消逝,能够像自然物一样地存在”,即是受到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另外,老子思想中“大音啼声,大象无形”的思想,也为极少派设计师所推崇;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设计哲学则是那句有名的“少即是多”。而法国室内设计师克利斯蒂安•利埃格雷,被称为“新简洁派的先知”,他的设计深受日本哲学思想与艺术风格的影响,致力于一种“禅意”风格的探索。他的家具设计既是一种返朴归真的生活理想的反映,同时又是一种对自然的冥想、对生活的静观.

3.极少主义设计风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3.1寻求秋序感,从纷繁中寻求本质从根本上来说,人类之所以有“装饰”,其实就是为了在纷繁的形式中寻求一种秋序感,寻求一种本质.极少主义设计则把这种寻求本质的方式推向了极端,在“极少”中寻求非纹饰的美而是材质、色彩对比的单纯的美.法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建筑大师之一的让•享利•诺维尔,自称是一个没有风格的建筑设计师,他的设计随时象的不同而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而他在家具设计风格方面却不象在建筑领域中那样复杂多变。其设计于1990年的代表作“元素扶手祷”,从名称上就反映出了作者在风格上的追求,即力图在删繁就简的墓础上使家具回复到本质、本源的状态(图3).

3.2受到现代艺术影响从艺术设计发展的轨迹来看,极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与设计风格中某些组成部分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与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的设计思想有着较为直接的渊源关系.他们都在致力于探索一种“简单中见丰富,纯粹中见典稚”的可能与途径。在这一点上,简约风格的艺术设计与现代主义之后建筑界所出现的简洁风可说是殊途同归。只是极少主义较之于现代主义,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感性精神追求。

3.3受到设计观念的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设计师的设计观念虽屡经波折但仍然循着由繁到简的趋势。从功能主义,到包豪斯,新艺术运动到反装饰,均是将设计风潮由繁到简地递进、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所说的极少派风格.以室内设计、装饰为例,设计师的设计观念明显地沿着更简洁、更单纯的道路循序渐进地发展着。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意大利、美国及其它国家众多室内设计师的代表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这一趋向于更简洁设计的发展动向。

3.4社会心理的影响二战后,在商品经济下,人们产生了一种对产品建筑及服装等装饰的逆反心理,去追求一种更简单,别具一格的“少”的设计.突破了从前繁琐的装饰与纹样,越简洁反而代表着越高贵,越奢华。以时装界巨子、极少主义时尚的缔造者之一一乔治•阿玛尼为例,他坚信浮华夸张已不再是今日的潮流,他说:“我的设计遵循这三个黄金原则:一是去掉任何不必要的东西;二是注重舒适性;三是最华丽的东西实际是最简单的”.这一类的设计思想更带动了极少派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3.5环保意识潮流的影响战后的二三十年中,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从而刺激了全球性的追求生活高素质、享受欲望无限膨胀,从而促使不加节制地消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之风愈演愈烈。1962年卡逊夫人《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出版时,公众政策中还没有“环境”这一条款.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别是七十年代的“能源危机”引起了大批环保者的呼声,推崇“减少”设计,抛摔老的设计观、艺术观,一切装饰都是多余的,因为过多的装饰与变化带来的是人类能源危机的进一步恶化,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减少能耗.真正的设计是尽可能少的设计,甚至“零”设计,“负”设计.因此,许多极少派设计师通常使用自然,朴实的材料,如砖块、枕木、原色铁板等,避免使用光洁可人的高科技新材料.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新兴价值观被日益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极少主义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

4.极少主义设计风格的声现手法

4.1突出材料的本质特征许多极少派设计师都是这一手法的拥护者,他们使用材质对比、色彩对比以突出材料本身具有的特性的方式来达到装饰的目的,而不是使用繁复单一的纹饰图案。如菲利浦•斯塔克1990年设计的ww坐凳,在造型上注重新颖与独特,在材料的运用上则力图充分展示材质自身的特点与装饰效果,在摒弃纹饰的同时,运用不同材质的对比来获取高推脱俗、明快时髦的视觉感(图4)。

4.2突出空间结构极少主义的另一个特点是突出空间结构,减少了创作的步骤,设计重回到空间,体1及光线中来.其严谨简洁的形式往往暗藏著复杂的技术构造,并去掉了一切多余元素,只留下空间与结构的纯净和强烈感受。如英里斯的盒子状立方体及唐纳•乔德如同书架般的平板格子,以及类似当时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与晚期现代主义的室内设计等等.这些艺术家的兴趣在于融入都会环境,但是大众往往觉得他们的作品难以接近。

4.3突出概念,概念先行此类作品在形体简化到了极致状态时,失去了复杂形体或有强烈实用性形体的性质,没有了功能性和实用性,剩下的只有概念。就像在草坪上用石材搭成长椅,观者看到会反射性地想去坐。而若把它拆开,只有几块石材放在草坪上,观者思考得更多的将是材料本身具有的质地与形状所带来的某种感受。并且会促使观者用自己的某种情感来解释它们。

4.4突出生态,强调自然此类极少派设计师认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活动是盲目的,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减少能耗。真正的设计是尽可能少的设计,甚至“零”设计,负设计。因为任何一项设计都意味着新的能耗与污染。因此许多设计师避免使用光洁可人的高科技新材料,而采用朴实的砖块、枕木、原色铁板等。知上文提到的卡尔.安德烈,他就希望自己的作品“象自然物一样存在,可以在自然的情况下自然的消逝”,而克里斯蒂安•利埃格雷的设计则偏重于使用精心挑选的、具有温裸平和气息的自然材料,如木材、皮革、亚麻以及其他的植物纤维。在造型与结构上他同样追求简化到极致的形式。而在色彩的运用上,则主张忠实于自然的本色。其1986年设计的“Nagat。”凳,作品以整块原色实木雕琢而成,十分有代表性。作品自然、质朴,充满了对生态、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追求,温暖而宁静。

5.极少主义设计风格的弱点

任何风格与流派都有积极的一面,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形成一定的动力或参照性。但任何风格都有其局限性。极少主义设计师对设计风格、设计手法、设计美学的追求,并不完全建立在对产品设计的功能性、技术性、经济性的深切关注基J出之上,而是更多的考虑了设计中社会的时尚心理、艺术形式语言及设计师个性风格等等因素。较之于现代主义,极少主义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感性精神追求。这就造成了其不可避免的种种弱点:

5.1看似简单,实则奢华表面上的“极少”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及对高性能材料的要求,变成一种“极奢”,一种浪费。例如一些著名品牌的专卖店,室内空间以极少主义风格来装饰,去掉了一切多余的元素,连灯都被巧妙地隐藏了起来,只留下光线:偌大的空间中只留下少量的几件商品陈列,突出其“精致”、“精简”,从无形中提升了商品的价格,以“少”来胜“多”。越“少”,工艺越要出奇精湛、细致,这是一种极端化的设计,看似简单,实则奢华。“简洁”即“繁复"。

5.2“形式主义”极少主义派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设计风格,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追求清心寡欲以换取精神上的高稚与富足。这种思想看似与靠消费支撑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秋序格格不入,但实际上是一种“极端的形式主义”,崇拜“干净利落”到不惜代价的地步,对一切必要的细部均毫不留情的“枪毙”,造成了新一轮的奢侈与浪费,从而落入形式主义的泥沼。

5.3“反功能"另一派批评者认为,极少主义派的设计是“不社会,不人道”的。因为它反功能,阻碍了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能够大范围的推广。当今设计界最负盛名的多面手之一的法国设计师菲利浦•斯塔克,在家具与室内设计领域及其它产品的设计方面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惊人成果。他就曾声称:“我不关心物体看起来像什么样,我关心的仅是它们可能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情感反应。”正是由于这种设计哲学的存在,他的很多设计往往会因为功能性的欠缺以及对形式的过分关注而招致一些批评意见。不只是斯塔克的设计存在着这种问题,整个极少主义的设计都显露出这种令人警觉的端倪.斯塔克本人在最近也承认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部分设计,其中包含他自己的很多设计在内都缺乏持久的魅力,因为它们都是受时尚和新奇趣味左右的自我陶醉式的“过度设计”。

6极少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国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有一种极普遍而有趣的现象:学生努力的想要表达更多一点的想法和创意,以期自己的作品能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意味,更有看头。但是这样只会使作品主题杂乱无章,反而失去了创作的初衷。因此,增设极少主义课题设计,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课题,从本意出发,“去芜存普,去伪存真”,给作品本真的意味.在大学时,客座教授是德国卡塞尔大学的海斯特教授.他给我们最宝贵的一课就是“简洁、简洁、再简洁”。例如当时有一个课题,《象征一5ymbol))。我的思路是展示两组物品,一组是火柴、蜡烛、灯泡以及书籍,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另一组是燃尽的火柴梗、烧尽的烛芯、发黑的灯泡以及摊开的书本,上面记载着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一一用来象征黑暗与冰冷。窃以为很切题又内涵深远.而海斯特教授却指出,我的想法太复杂。其实只需要其中一种物品就足以表达课题了,那就是灯泡。用最简洁的手法来表达主题是他在教学中所一贯要求的(图5)。’香迅美院雕塑系聘请的外籍教师一一原瑞典雕塑家协会主席伊丽莎白在教学中尝试的极少主义课题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收效(图6)。不过这种意象练习是建立在经过7两三年的具象练习墓础上的。可以看出,各院校的外教有个较普遍的特点,就是常常要求学生的设计简洁,简洁,再简洁。这也是针对中国学生所普遍具有的“求大、求全、求丰富”的习惯的纠偏.把握创作最初的思路与出发点是很关健的,因为学生把握课题常常会不断堆砌想法,致使作品模糊处理,主题迷失。常常是复杂起来很简单,要简单却不容易,简单比复杂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全方位的权衡。在课题中,我们的学生常常陷入思维定势:只要想到好的思路,就代一表现在作品上。造成了草稿形同虚设、一天一个想法的错误习惯.“极少”的课题为学生的思路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一个可以驰骋、任意发挥的新空间。认识到“少即是多”,给作品以深层的发掘,并影响其今后的设计思路,在设计道路上常常出新,达到所谓“追求创新,还要追求回味”。这是极少主义带给教学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