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课型是指课堂教学的类别,它是对日常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一节节课,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归类而得出的。现代教学研究发现,特定的课型往往有特定的结构,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方法也大体相同。而所谓基本课型,则是从划分出的课型中再加以筛选,进而得出的最主要的课型。如“小学中段语文阅读课型”“小学高段数学解决问题课型”等。由此,对“课型”研究得出的认识成果,对其下的每一节课都有指导作用,而选择“基本课型”进行研究,则是要突出本研究的迁移性。所谓教学设计,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围绕某一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对教学环节、教的行为及学的行为所做的策划。回顾近、现代教学研究的历程,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趋势,先是经历了赫尔巴特、凯洛夫等“大一统教学模式”研究,然后是国内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国外的“范例教学”等“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近些年,为适应瞬息万变的教育教学现状,以不过于追求稳定、以动态生成为特征的“教学设计”逐渐走上教学研究的舞台。正是为了适应这一教育发展现状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我们提出“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研究,希望借助本研究来提高教师的素质,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所谓行为指生命机体所表露出的反应或动作,它具有可观、可测、可监控的特点。新课改理念并不能直接产生教学效果,在理念和效果之间还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教学行为,理念支配行为,行为产生结果。本研究中,我们正是希望通过抓可观、可测的行为进行设计来确保新课改理念的落实。由此,所谓“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是指在新课改理念和学科“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科课型分类为基础,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基本课型的教学内容,对“教学环节”“学的行为”“教的行为”做出行之有效的策划。“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基本格式为:教学环节-学的行为-教的行为。其总的要求是“以学定教”,即以“学的行为”为主线,“教学环节”“教的行为”需与之相对应。它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核心追求,将教师角色定位于指导者、服务者和促进者。
二、“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的具体研究过程
分类。基本课型的分类一般依据三条标准:一是学习主体类别,二是学习内容类别,三是学习过程类别。之所以选择这三个标准进行分类,意在引导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同学习内容的达成规律和不同学习过程的行为特征。具体操作时,建议采用三维交叉式分类方法,即第一个维度是学习主体类别(X轴),第二个维度是学习内容类别(Y轴),第三维度是学习过程类别(Z轴)。这种立体分类方法既保证了分类过程客观统一,又确保了分类结果不杂不漏。最终,得出的基本课型的表述格式是“某学段+学科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如“小学数学高段概念新授课”,其学习主体类别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其学习内容类别为小学数学概念,其学习过程类别为新授。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四项:
一是分析本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其达成规律。通过学习研究课标、教材,理清本课型学习内容及达成标准,分析提炼出达成目标必须经历的过程和行为,为设计本课型的教学流程提供理论依据。
二是分析学生与学习本课型相关的认知特征和知识技能基础。着重要明确该学段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现状、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倾向性,为确定本课型学习活动的起点和路径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
三是汇总本课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收集整理国内名校名师的成功经验和本校教师(包括研究者)的成败得失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从中筛选出卓有成效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以便运用到本课型的设计中。
四是分析本课型学习的具体情境。应列出学生进行本课型学习时必须具备的物理环境、人际环境,为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媒体、技术手段和活动方式提供依据。设计。具体的设计要求:“学的行为”应综合考虑新课改的理念、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行为过程,同时强调学生“学的行为”表述上的具体、连贯。“教学环节”部分,要概括表达学生学的过程,在每一环节应能看出“做什么,完成什么任务”,它的表达主体必须是学生,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各环节表述的连贯、清晰。“教的行为”是指在本课型学习中,教师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所应有的态度和行为。这一部分要对应服务于“学的行为”,同时也强调其表述上的具体、连贯。论证。因为“设计”将应用于学生,若出现任何重大失误,都可能对其一生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初步形成的“设计”尚不能直接实施,必须先与相关专家进行论证。“论证”可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纵向应着眼于“环节”是否符合本课型的学习规律、是否完整、各“环节”是否表述规范等;横向则着眼于各环节“学的行为”是否符合要求、能否确保本环节任务的完成、“教的行为”是否与“学的行为”相匹配等等。实践、反思与再设计。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实践,所以,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上述论证后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再次完善之。具体做法是:首先,用论证后的“课型设计”指导做出“课时设计”,然后,通过实施“课时设计”检验之、反思之、完善之(再设计),至此完成首轮循环。紧接着是再实践、再反思,再设计……由此,“课型设计”不断趋向完美,不断促成新课改理念的落实,进而不断促进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成果。通过以上反复锤炼,在每一学科中,都能得出“课型分类”及其统领下的多个“课型设计”,包括“学习目标”“教学行为设计”“教学行为设计使用说明”“典型课时设计”等部分。“课型学习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本课型应该取得结果的预期,它对“课型教学行为设计”起着导向作用。“课型教学行为设计”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其主线是“课型学习规律”,实现“课型学习目标”是其最终追求。“教学行为设计使用说明”是从“课型教学行为设计”到具体的“课时设计”的桥梁,有关“课型教学行为设计”的适应范围、做“课时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等,都将由它来具体说明。“典型课时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具体的例子,它是“课型教学行为设计”在教学实践中的直观体现,借助它将有利于他人真正读懂“课型设计”成果。
三、结语
近几年来,“中小学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与实施研究”的成果在实践中不断转化应用,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借助“中小学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与实施研究”,新课改理念得以较好地落实,促进了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本研究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栾树权高令旭夏元琦单位:大连市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