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态设计中视像与人文情怀的联系性范文

生态设计中视像与人文情怀的联系性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生态设计中视像与人文情怀的联系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生态设计中视像与人文情怀的联系性

人文关怀:“暗香盈袖”的感染力

也许,在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的时代、经济发展大张旗鼓,世界被过多地物质化了。当有一天我们蓦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已经被机器主宰,“微笑”、“关怀”这样的字眼离我们渐渐远去,而地震、海啸、酸雨、沙尘暴、土地退化等却频频光顾的时候,人们开始痛定思痛:人在哪里?自然在哪里?社会在向哪个方向发展?“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由此被郑重提出,并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大家的共识。

在当代,人文主义的实质主要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指以人为主体的设计宗旨,其核心是“设计”,目的是“人文关怀”。生态设计关注的对象便是人、自然与社会,唯有真正体现人文关怀的生态设计,才能产生“暗香盈袖”的感染力。作为一个名词,人文关怀虽然由欧洲首先明确提出,但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少鲜活而饱满的人文关怀的理念。《周易》的《贲卦•彖传》云:“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有文明、文雅和文治教化之义。而“儒、释、道”三教都很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先秦道家提出“人与万物为一”,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更提倡自然、天性,留下了“庄周梦蝶”的典故。孔子尚“仁义”主张“克己复礼”,在人道中实现天道。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也,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佛家宣扬众生平等,兼善、戒欲。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依在我们的先哲那里都得到了清醒的认识和丰富的阐释。在我国古代,也不缺乏人文关怀的设计思想与实践。如《考工记》中就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即顺天因时,师法自然,巧夺天工而又妙造自然的“天人合力”的设计哲学思想。如深受人们的喜爱的明式家具,不仅因为它简洁流畅的线条、典雅古朴的风格,更因为很多地方已经体现出我们现在所谓的“人体工效学”。如很多圈椅、靠背椅的靠背板都做成“S”型,柔和自然的弧度符合人背的曲线,使人产生舒适感。而扶手高度一般为23厘米,人坐于其上,小臂平行,大臂自然下垂,正好放在扶手上,上肢也得到放松休息。坐面高度一般为50至52厘米,相对于一般人腿的高度45厘米,坐上去也会比较放松。有人研究,坐面高度40厘米是人坐时疲劳感最大的高度,一般明式椅子都会避免这个高度。所以在说到人文关怀的时候,我们不必妄自菲薄,去全盘吸收外来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无论从理念还是实践上都给今天的设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珍贵遗产和有益启示。

视觉表象下的人文关怀:“秋水长天”的完美融合,激发持久生命力

毋庸置疑,今天的社会正在步入设计的春天,设计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认为:“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好的认识和发现,会让我们感到喜悦和骄傲。”面对一件设计作品时的喜悦可以来自视觉表象,而油然而生的骄傲感则有赖于视觉表象下的人文关怀。现代设计是科学与人性的结合。科学技术给生态设计带来坚实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而人性化的艺术则使设计富于美感、活力与内涵,成为人与设计、人与自然和谐亲近的纽带,成为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纽带。片面强调一面忽视另一面,都将使设计走向极端,与设计初衷背道而驰。李砚祖先生认为在技术水平、市场需要、美学趣味等诸多因素不断变化的今天,所谓好的设计,很难有永恒评判的标准,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设计中对人的全力关注,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美国设计家普罗斯也认为,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

(一)应注重对人性的关注

美国著名创意大师乔治•路易斯说过,无论做什么,表现方法应该是新鲜的、人性化的、有智慧的,但这种智慧不应该只是头脑的聪明,它永远是一种人性化的沟通。人是世界的根本,设计归根结底要为人服务。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社交、尊重、自我实现这样的高层次需求越来越高。生态设计的人文关怀应让人使用方便、身心愉悦,更要感受到被尊重与被关爱,一句话,就是要具有人情味。如在日本名为“心之都”的城市街道,有各种完备的无障碍设施,道路与商业设施有明确的指示系统,各道口、电梯不仅设有盲文,还有语音提示系统,透露出浓浓的平等之爱。而在我国许多美其名曰“生态小区”内,多种几棵树、多铺几片草坪或设置几个景观就成为生态“卖点”,有多少小区设置了无障碍设施,考虑了老人、孩子的活动空间,为邻里的交往创设了适宜的场地环境呢?例如,一些场所中的椅子设计成女性的形体造型,再辅以舒适而柔软的弧度,会让休息者心情放松,但如果此造型采用坚硬的塑料来制作,其舒适性便大打折扣。

(二)应注重对自然的尊重

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曾经以为大自然有无尽藏也,伸出双手贪婪地攫取,但无节制的发展却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的平衡,终使人类自食其果。环境的危机也必将成为设计的危机。生态设计从蓝图伊始到最后的回收利用,都应考虑珍惜资源、减少利用、保持平衡、利于可持续发展,并引起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回归,而不是只使用“断章”的环保概念、表面的绿色材料,满足短期的经济效益,使生态仅仅成为一个点缀。比如某比赛中用作奖品的笔记本电脑,采用竹子作为外壳。可能有人觉得天然材料就是“绿色设计”。但是砍伐竹子是节约资源吗?另外,竹子本身怕潮、怕虫咬,不耐热,强度不够,因此笔记本的设计者宣称他们的产品经过了“数道复杂工艺的处理”,使笔记本的外壳解决了受热变形以及褪色、磨损、虫蛀等问题。这个处理过程要不要耗费能源?还有竹子是有机材料,金属是无机材料,把它们粘合起来非常困难。设计者自己也承认还没有找到更稳定的接着剂与贴合方式。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设计是否有悖于生态设计的真正初衷?

(三)应注重对社会的引导

我们要通过设计,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培养人们的生活态度,使生态、人文关怀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生态设计中的人文关怀要注重引导正确的行为方式、推动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之成为“成教化、助人伦”的有效载体,创造一个道德的社会。比如一般的烤面包机一次能烤两片面包,最近日本设计出一款每次只能烤一片的面包机。小小的一个改变,带来的却是每次给谁先烤的现实问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倡导互相谦让的美德,融洽家庭伦理关系,再大而化之,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可谓“寓道于器”。

(四)应注重对传统的传承

设计不仅是人类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人类文化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研哉认为,世界化的设计是不存在的、是不合逻辑的。他认为,日本的设计就永远是日本的设计。这种观点道出了人文关怀应注重地域性、民族性。中国几千年积累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如何将传统的优秀人文成果渗透在设计中,结合时代加以创新,创造一种中国人文境界,现代设计师责无旁贷。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是一个头发翘起、圆眼含笑、脱胎于中国传统汉字“人”的蓝色小孩,也像一个俏皮的水滴,充溢着上海地域特色和海派文化色彩。汉字“人”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里表达相同意思中最简单的语言符号,字的结构形象地传递出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相互支撑、和谐相处,也体现出上海世博“以人为本”精神;蓝色使人联想起地球、梦想、海洋、未来、科技,契合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理念。设计者邵隆图认为,以人为主题,环绕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就是设计的基本理念。联想笔记本电脑系列中LenovoIdeaPadU110笔记本电脑,在产品外观设计上采用中国红和阳文蚀刻蔓草纹工艺,从细节上衬托该11吋机身的轻薄、精致感,又与产品底面中国传统窗格造型的散热口设计相互呼应,给人以糅合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美的强烈视觉和心理感受,从而以“中国意境的设计体验”获得2010年德国“红点”设计大奖(RedDotDesignAwards)“最佳产品设计奖”。这些“中而新”的优秀设计在让人们享受到美的视觉享受的同时,还会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产生深深的自豪感。

人文修养:“匹夫有责”的设计使命

要将人文关怀在生态设计中自觉地体现与贯彻,加强人文修养是每个设计师的使命。

(一)设计师要有浓厚的人文情怀

生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参与设计过程,使之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设计师要发挥好引领和引导的作用,就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传递人文关怀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需要经常扪心自问“我们是谁”、“我们该怎样行动”、“我在哪里”、“自然允许我做什么,我能为自然做什么”,而不是趋时附势或心血来潮。如20世纪80年代德国设计师为发育迟缓儿童设计的学步车,它没有像一般伤残人器械那样采用闪着寒光的铝合金,而是用打磨柔滑的木材制造,涂上漂亮的红漆,还配上一辆玩具积木车。

产品的工艺简单,却获得了20世纪80年代国际工业设计奖。因为设计者表现了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思想、是为了使人身心获得健康发展、造就高尚完美的人格精神而设计的,这就是一种人文情怀。哈普林(LawrenceHalprin)在1962年开始的旧金山海滨牧场共管住宅(SeaRanch)的设计中,先花费两年时间调查基地,通过手绘“生态记谱图”的方法,把风、雨、阳光、自然生长的动植物、自然地貌和海滨景色等一应自然物列为设计考虑因素,最终完成的住宅呈簇状排列,自然与建筑空间相互穿插,在不降低住宅密度的同时留出更多的空旷地,保护了自然地貌,使新的设计成为当地长期自然变化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一种人文情怀。甚至有时候这种情怀仅需一个名称即可传达。1992年意大利设计师马西姆•约萨•吉尼(MassimoLosaGhini)给他设计的扶手沙发椅起名“妈妈”,它外形朴实敦厚、色彩温和、柔软舒适,但造型却很普遍,但正因为“妈妈”的名字,让人联想起慈祥、宽容、给孩子温暖,一个椅子不仅是一个休息的空间,还意味着为身心疲惫的现代人提供一个恢复精力的场所,在实用之外给予了人美妙的情感体验。卡罗•百多利(CarloBartoli)设计的轻便舒适的“微风”椅,同样让人产生如坐春风般的心灵愉悦。

(二)设计师要有广阔的人文视野

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一个系统概念,应该将人的全面发展纳入整个生态系统中考虑,并不是表面上简单的人为添加。这其中涉及生态学、生物学、建筑学、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任何一个设计师都不可能做到样样精通,因此设计师要有一个广阔的人文视野,用海纳百川的胸怀使人文关怀真正融入作品中。在设计构思时兼收并蓄、统筹兼顾,在设计过程中强调多学科交叉、多单位合作、多专家合力。

(三)设计师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

生态设计、人文关怀,都是一种观念,观念的形成有赖于设计师自身的素养,而素养又会直接体现在设计中。当下我们的设计师所接受的专业教育不缺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但却缺乏对人文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熟谙和关心,这应当引起设计教育和设计者自身的警觉。在成长过程中设计师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包括价值观的确立与知识的体验。如学习正确地理解设计、生态设计、设计的伦理观,树立起“设计,让生活更美好”的信念,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设计师;主动去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美学、伦理学等,在知识的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睿智与博大精深,在实践中使用也才能游刃有余。生态设计是一种设计理念。一件真正好的设计作品,它应该首先具有让人舒适、愉悦、新颖的视觉诱惑力,继而用饱含人文情怀的视觉语言拨动起心灵深处的柔弦,给人以温暖、感动和骄傲。两者水乳交融地完美结合,才能激发设计作品持久的生命力。生态与人本,犹如分张的两翼,将会托起现代设计穿越时空,翱翔在更为广阔的蓝天之下。

作者:邱文颖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科学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