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室内设计的语言艺术表达与展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室内设计风格性语言
使用功能与形式美的结合是室内设计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室内设计形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时代背景下都会衍生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中国传统风格、欧洲传统风格、现代风格等。相同的词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也会发展出不同的形式,如:作为门洞的功能词汇发展出不同形式的风格样式。如图3。工业经济时代给人们带来丰富物质的同时也带来的大量的产品雷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因此,在室内材料日益丰富的时代,设计师更不能将风格语言停留于视觉表面,要真正从生活出发、从业主需求出发、从低碳环保出发才能创造出新颖、适宜的风格语言。
(一)室内设计的象征性语言
室内空间根据其特定的功能属性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如酒店的豪华;医院的整洁、温馨;法院的庄严;教堂的神圣等等,以上是空间带给人们的宏观感受,在室内设计的细部设计中同样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中国传统的图腾纹饰,都对应着特殊的寓意。密斯在1958年写道:“建筑之意义存在于事实,但如果你为我设计的房子并未感动我的话,那么对我而言,你和铁路工程师或电信服务对我的意义是一样的。但当我进入一个空间,我被四面墙向天空升起感动,那么我便了解你内心的用意……”可见建筑的存在以及空间的存在中的象征意义是多么的重要。
二、室内设计语言的传达媒介
室内设计表述过程即信息传达的过程,需要一定的信息媒介,以下分析了主要的两种传播媒介。
(一)空间媒介
对空间意义的认识早在《老子》一书中就有提出:“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空间的划分、过渡、衔接、序列关系都会产生一定的节奏感,如同语言的抑扬顿挫。空间具有“第四维”的特性,人们欣赏室内空间是一个历时的过程、互动的过程,这个特性给空间语言与人们之间提供了对话交流的平台,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屏风的运用就是巧妙的利用了空间的特性,它使人们越过屏风眼前豁然开朗,创造出了神秘的空间语言。见图4。
(二)材料媒介
材料是室内空间语言表现的载体。材料本身就有其固有的语言特性,如木材的亲近、自然;金属的冷漠、大方及高贵的现代感。材料语言在室内设计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如原木家具、砖墙的应用会带给人们一种自然温和返璞归真的感觉。在材料“词汇”的运用中设计师要擅于组织与创新,最基本的材料经过设计师的构筑也会呈现不同的意义形式,木材的古朴、自然经过设计师的运用同样可以设计出现代的风格。材料的属性不是唯一的,放在不同的语句中都会呈现不同的含义,同时新材料的出现本身就是新“词汇”。见图5的原木家具,高贵、宁静,尽显自然之美。
三、室内设计语言的有效传达
在符号学领域将设计师设计的过程称作编码的过程,即设计语言组织的过程,将使用者的使用过程称作解码过程,即对设计语言理解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实现了设计思想、设计目的的传达。当今室内设计语言的“词汇”是极其丰富的,室内设计师在编码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词汇的组织、构造,表达出室内设计的功能性、认知性以及内涵性,使用者依据自己的经验、生活习惯及认知程度对设计进行解码,要使编码和解码操作准确无误,达到最有效的信息传递,不仅要求设计者要有对空间、材料有效组织的能力,同时要求设计者要具有很强的设计研究能力,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二方面:
(一)地域文化环境的研究
室内设计语言要与当地的风俗人情相结合,设计要有适宜它生长的土壤,只有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语言才能被接受与解读。在美国也曾建造过一座中国的苏州园林,由于他脱离了周围的环境,使美国的苏州园林看上去缺少灵魂。同时这也是全球化的日益严重带给室内设计师的重要任务。设计师要对当地的风俗、自然、文化等现象用联想、类比、隐喻等方法进行提炼从而获得新的设计元素,避免同质化语言的出现。在国内与地域文化结合的例子中当属贝聿铭领衔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见图6),他提出“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使新馆具有了新的语言系统,并很好的与周围环境想融合。
(二)用户的认知程度的研究
任何显示特点的语言现象,都是使用该语言的人们在语言实践中长期积累下来,约定俗成的结果。设计语言也不例外,这使设计语言系统与人们行为之间构成了关系与联想。人们的成长背景不同,认知程度存在很大差异,设计师要通过设计尽量消除或减少因个体产生的认知差异,让更多的群体对设计作品产生共鸣。此外,在室内设计中不能忽视功能障碍与认知障碍人群,尤其近年来我国老龄化人口的日益增多,对老年人群及认知功能障碍人群进行认真地研究、设计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设计减少他们使用上的不便。
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给室内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与考验。设计师不仅要满足原有的设计需求,更要思索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设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尤其是新技术带来的新材料、新结构的出现时,设计师不能盲目体验、迫切追求新鲜的词汇语言,更应加强对人类心灵本真的探索,对自然的探索,探索如何在纷繁的世界设计出最本真的设计作品,探索设计与人类完美的沟通与对话,不被这种多姿多彩挡住我们追求自然和谐的生存本质。
作者:谷晓丹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