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分析范文

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与创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也可以根据需求培养今后适合企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企业与学校相互支持、共产教融合是指将学校的教学与相关企业紧密地联系,学校内的学生可以在企业中进行专业的学习,使所同进步,形成校企结合的共同培养模式[1]。当前,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或者因实训条件简陋无法完成实践教学部分,使得学校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趋势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毕业生不适应岗位需求。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8〕155号)、《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各高校结合实际,制订产教融合行动计划。根据行动计划方案,就《插花花艺设计》课程为例,探索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插花与花艺设计是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艺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花艺行业也有了快速的发展,对插花艺术人才的需要也日趋增长[2]。《插花与花艺设计》是园艺技术专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拓展能力学习领域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学习插花与花艺设计的能力,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工作有插花员、花艺师、花店经营、花艺软装、婚庆装饰等。

1《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性质与目标

该课程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实践性,基本理论的讲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实践课教学占较大比例。通过实际操作向学生传授设计与制作插花等花卉艺术品的方法、步骤与技巧,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并通过对学生作品点评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花卉艺术造型的基本理论分析作品的优劣,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以加深对艺术造型基本理论的理解与领悟,做到学以致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插花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东方传统插花、西方插花、礼仪插花、基本花型制作方法,并储备现代花艺、花店经营相关知识,具备独立从事商业插花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职业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意意识、创新精神,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体在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上,需要通过插花理论知识学习,掌握各类插花技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目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园艺技术、园林技术专业均开设《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但是重视程度不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属于核心课程,学校、教研室专业教师对课程建设的力度不大,而且课时较少,一般在32课时,其中包括插花艺术概述4课时、西方插花14课时、东方传统插花8课时、礼仪插花4课时、创意插花2课时,很难完成对接企业岗位所需要的礼仪插花、现代花艺、花店经营等基本素养。课时不够,实训课程只能选作,顾此失彼,学生插花能力和艺术修养很难提高。

2.2实训条件简陋

据了解,多数高职院校花艺实训与园林实训共用实训室,即便设置了花艺实训室,面积也比较小,与普通实训室并无太大区别,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并且存在花器不全、器皿简陋、破损后继续使用、实训台面不够用、人造花种类较少等问题。许多时候因陋就简,只能开设简单的实训项目,实训培育不全面,且花器简陋,严重影响了整个作品的美观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2.3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高职院校没有专业的花艺课教师,一般都是园艺、园林或者农业类专业毕业的教师代课,缺乏系统培训,老师只通过视频自学后代课,并且与企业联系不多,讲课内容陈旧,与当前插花与花艺设计的现实差距较大[3]。一般一个专业只设一名花艺课老师,没有形成课程团队,在课程改革和开发方面比较滞后。

2.4实训耗材经费不足

花艺实训课耗材标准与普通课程的实训耗材经费标准一致,多数高校都是按照课时和选课学生人数确定,远远不能满足实训需求,而且人数少的班级花艺实训耗材不能满足实训课的需求。花材价格高,使用量大,尤其是西方插花,一个满意作品需要2~3元的鲜切花,而目前一门课总共耗材经费才100~2000元,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许多时候只能采用一些廉价并且多次使用的人造花来完成,实训内容和实训作品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

3产教融合下《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3.1修订课程标准

根据《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内容,高校为地方提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以往的课程标准基础知识和理论实践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一些差别。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课程标准以高职高专园艺、园林专业学生就业为向导,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前到企业做好调研,了解人才需求和培养方向,邀请企业专家和参与修订课程标准。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接花艺企业技术标准和各类大赛规则,校企共同设计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加大课时量,根据当地花店、婚庆、软装等市场上花艺流行趋势,增加创意插花课时量,增设商业插花、自由花艺设计、花店经营等内容。校企共同开发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课程标准,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整体设计,培养能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3.2在企业完成部分实训

针对课程实训条件简陋问题,与有培训场地的花店合作,在花店开展实训。在花店上课,不但可以边讲边做,打破传统的先讲后做的教学方式,强化技能培养。而且花店花材丰富,既能完成认知实训,又具有更多的选择,学生开展实训的自主性和创作性都得到锻炼,最终只付消耗的花材费用,较好的作品还可以成为商品,大大节约了实训成本。

3.3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聘请当地优秀的花艺师作为高校兼职教师,每学期来学校上课2~3次,或者直接到企业上课。这样不但充实了插花课教师队伍,教师们还可以与花艺师多交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互学习交流,教师的花艺制作水平能得到一定的提升,而且花艺师上课可以使学生学到当下花艺流行趋势和商业用花插制技巧。并且,在校级花艺比赛中邀请企业花艺师担任裁判,即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又可以通过赛后作品点评,提升学生的花艺水平。这样长期合作,企业也为自己培养了技能性更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4]。3.4利用企业基地花材开展实训《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实训耗材经费紧张,如果遇到节日鲜切花价格更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园艺、园林专业课程统筹,利用观赏植物栽培技术课,在企业实训基地大量繁殖和栽培插花常用的花材。也可以直接利用花艺企业种植的花材开展实训,如各种颜色菊花、绣球、月季、龙柳、海棠、鸟巢蕨等,这些花都是企业基地常见的品种,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的课程实训。花材直接在企业种植基地采购,这样大大节约了花材成本。

3.5组织教师、学生参加校内外插花比赛

一直以来,职业院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创”的教学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且课程教师在课标制定过程中,参考各类比赛规则,大赛与教学对接,将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比赛规则和优秀案例引入到课程网站,引导学生学习。定期举办艺术插花技能大赛,通过第2课堂普及花艺技能训练。积极参加全省高职院校插花技能大赛和行业比赛,与花艺师合作指导学生强化赛前训练,提升竞赛能力。2016年以来,我校学生在全省职业院校插花技能大赛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在世界技能大赛甘肃选拔赛中获优秀选手4人,通过比赛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而且通过训练和比赛获奖让学生明确了自己毕业后的就业方向。

3.6推荐学生到花店实习

推荐毕业生在合作企业(花店)工作,引导学生在合作企业(花店)完成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通过实习,学生插花技艺得到提高,同时也能更多地了解专业和行业的发展动向,同时学习花店的经营模式,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5]。同时,跟岗实习生经过插花训练,具有初级插花技能,对于大型花艺设计工程是强有力的技能支撑,不是一般花店和花艺设计公司所具备的,所以倍受企业的欢迎,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

3.7制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体系一般都是期末成绩,而《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具备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更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和审美提升,单单依靠试卷来评价学习效果并不全面。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根据出勤、自评和学生互评、企业评价、实训操作、命题作品、作品转换商品率多方面进行评定,综合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6]。命题插花作品成绩作为非标准化考试的期末考核成绩占30%,过程考核成绩占70%。其中出勤(10%)、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10%)、企业评价(20%)、实训操作(30%);期末非标准化考核为命题插花作品,主要从作品造型创意(20%)、贴合主题(5%)、花材利用(5%)三方面考核,重点针对学生的色彩搭配、创新意识及审美意识进行考核;在企业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训作品完整转化为花店商品,一件作品在总分中加3分,这样提高了学生在实训中作品的完美程度。多元化的课程考评指标,可以让考核的方式更具灵活性,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测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了实训教学的效果[7]。综上所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插花与花艺设计》教学模式的改变,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许多实际问题[1],并对高职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然与企业合作,还是一个相互磨合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加大联系,多与企业沟通,只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才能不断地探索和取得更大的进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新型技能型人才。

作者:杨丽 秦新惠 马冬梅 单位:酒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