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设计批评价值观反思及重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设计的现代性存在既是产品化的,也是语言性的,它已广泛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话语中。现代设计批评的哲学研究因而十分必要,它要为设计的价值判断提供原则与根据,并为大众分辨传播媒介中的设计评论话语提供理性的范畴。李万军的《现代设计批评:人本主义维度》是该方向的重要著述,该书以“人本主义”为主线,对现代设计批评的多维话语现象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对当代设计的享乐主义、技术主义、虚无主义危机做出了前瞻性的诊断,由此提出了当代设计批评应有的伦理原则。人本主义设计批评原则的价值观因此得到了深度的反思与重构,凸现了该书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
关键词:设计批评;现代设计;人本主义
当下,设计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普遍现象,它不仅仅表现为建筑、产品、环境、传媒等各个领域都集聚着设计的产物,同时表现为设计已经进入到当代人的日常话语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谈论。就设计的现代性存在属性而言,它既是作为满足生活需求的创造性活动的存在,同时也是作为语言现象的存在,前者意味着设计必然具有一种“意向性”,它必然要指向他者及其欲求,后者意味着设计本身具有语言的属性,因为它早已不是机器时代早期那种简单的以功能实现为目的的造物活动,而是要在言说中实现特定时代的审美理解与文化身份认同。从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来看,人们围绕设计作为改变生活的创造活动的本质规律、创新方法、形态历史等问题著述颇多,相比较之下,设计作为语言现象却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而事实上,设计的可言说性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之中,具有个体的感性、混沌的言语特性,它是设计批评的初级形态,潜藏着人们对生活世界以及民族、时代的价值判断,它可以通过向高级的、理论形态的设计批评转变,让批评的视角与原则从被遮蔽的混沌经验话语中显现出来。因此结合设计的语言现象与物态现象,探究具有价值观合理性的设计批评原则,帮助人们分辨良莠不分的当代设计实践现象及其在传播媒介中被金钱利益所驱使的批判话语现象,不仅是设计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应有方向,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李万军的《现代设计批评:人本主义维度》即是该领域的代表性著作。
1解读现代设计批评话语现象的多维度特性
在现代设计批评的哲学研究中,首先遭遇到的就是设计批评自身的历史性存在。它如同设计一样,在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引导下,不断发生视角的转变、概念的裂变与新观念的产生,因此充斥着多样的话语形态。话语形态的复杂多样性虽然铸就了设计批评的内在活力,但是在传播过程中同样也给公众带来审美理解上的诸多困惑与审美趣味提升上的诸种难题。《现代设计批评:人本主义维度》一书从澄清现代设计批评的话语体系现象出发,从广义的产品生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展开。广义的产品,包括生活用品、建筑、广告、网页、景观、交通工具、通讯产品等各种样态,形态多种多样,但其生成过程却是共性的,它们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在那里的客观物象,而是要经历从无到有、从观念到物的创造过程,并且都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要在消费使用的经济过程中实现价值的转化。还原产品的生成过程,现代设计批评话语现象的多维度特性因此呈现出来。这即是该书在开篇“多维的设计批评”中所提出“机器生产维度”“消费文化维度”“视觉文化维度”“女性主义维度”。不同维度的现代设计批评话语现象分析不仅仅只是文本的导读,更需要深挖内在的批评动机。机器生产维度的设计批评话语是在技术变革与生产方式改变的社会背景下,产品艺术形式与技术手段的分裂所必然引发的设计反思;消费文化维度的设计批评话语是在现代化生产手段带来产品过剩的社会背景下,产品的经济属性与伦理属性的冲突所滋生的设计之辩;视觉文化维度的设计批评话语是信息化时代图像爆炸的社会背景下,产品的虚像景观世界与真实生活世界的矛盾冲突所引发的批评主题;女性主义维度的设计批评话语则是在现代社会新的政治民主思想背景下,产品的他者意识反思中的设计之争。对于现代设计批评来说,这四个维度的时间性存在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线性交替,而是一旦出现就不再从批评的历史舞台上退出,各自沿着纵向的深度发展方向往前推进。李万军对现代设计批评话语的现象解读与批评动机分析,无疑是深刻的。然而,现代设计批评的多维话语现象虽然看起来纷繁复杂,细究其差异,却主要在于其指向的人的存在的多维性。机器生产维度的设计批评话语指向的是“生产的人”,它反对的是人在生产中的异化存在。消费文化维度的设计批判话语指向的是“经济的人”,它反对人在消费中的迷失。视觉文化维度的设计批评话语指向的是“感性的人”,它反对现代传播媒介的图像增殖带来的人的感官异化。女性主义维度的设计批评话语指向的则是“政治的人”,它反对因为性别不同滋生的社会身份及其活动的不自由。因此,现代设计批评的内在共性原则指向了“人本主义”。李万军从设计哲学的高度,对设计批评话语表象与内在原则的关联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推动了我国设计批评理论研究朝着学理化、科学化的严谨学科发展方向前行。
2透视现代设计批评的“人本主义”原则
就设计批评的原则而言,“以产品为本”与“以人为本”是两条最根本的原则。因为设计是造物的活动,但是与此同时,它是人的造物活动,并且要为人服务。“以产品为本”的设计批评主要集中在对产品材料属性、结构理性、设计表达、生产工具、工艺流程等不同环节的合规律性的分析与判断。而“以人为本”的设计批评则是从人出发,对一定设计观念支配下的产品创造活动是否带来理想的人的生活世界做出分析和判断。这两种原则在现代设计批评的发展历程中是并行的,但是受到上个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战争、经济危机、环境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人为本”的批评原则占据了主导。如李万军所说,现代设计批评的发展“经历了从对机器生产的否定到功能理性的崇尚,再到人文情感的关怀,践行了设计服务于大众的社会理想,展现出‘以人文本’的设计思想的生成过程。”[1]人本主义思潮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了西方哲学的整体现代性转向。但何谓“人本”?在哲学中,“人”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可以在一个相同的语词表达形式背后隐藏着抽象的人、作为民众的人、自然的人、理性的人、感性的人、具体历史形态中的人等等完全不同的所指内容。因此如果对“人”的所指不加区分,所谓的“人本主义”就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其对现代设计的内在推动力量就无法得到清晰的理解。正如书中所说,“人是设计的起点,也是设计的终点,只有用人的维度去衡量设计,才能将设计的本性显现。对于具体的设计实践活动而言,人本思想也在现代设计的不同阶段展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设计中人本主义批评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梳理人本设计的整个生成过程,而且能够给予当代设计一个自身的规定即符合人的人性。”[1]234《现代设计批评:人本主义维度》围绕“人本主义”的哲学概念进行了思想的溯源。“人本主义”是西方近代哲学中明确提出的概念,它强调作为主体的人能够通过自身的理性力量实现自我规定。作为理性主体的人不仅能够凭借认知理性去把握作为客体的自然,凭借实践理性将自己导向道德的完善,并且能通过创造力理性架构起心灵与情感的和谐。建立对作为主体的人的理性力量的信仰是近代哲学的特点,却也是现代哲学体系普遍怀疑的对象。现代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潮从批判“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古典命题为起点,将人在唯一的现实世界的存在作为主题,从超出理性之外的存在、心理、符号等不同的维度去构建人的本源性存在及其理想化生成。后现代哲学关于人的无规定性存在的思想则消解了“人本主义”的内容,以人在不同语境中的碎片化存在及其游戏规则的探究取消了一个整体的人的概念和作为世界中心的意义。这种哲学的溯源对我们重新理解现代设计批评的发展提供了形而上的观念导引。但是哲学的概念与设计的发展并不是直接的对应关系,它是借助在设计批评中的转化,来实现对设计历史的间接影响的。现代设计批评中的人本主义原则的表现因此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阐明,但作为研究对象的批评文本需要在广义的范围内来确立。现代设计批评的文本不仅包括批评著述与文章,还包括大量的批评性设计。易祖强就提出,“设计批评不但应该提供观察的视角、讨论的路径,也应该提供更具体直观的问题映射物,即批评性设计。它是一种特殊的以直观呈现异象来提问的观念性实践”,而将批评性设计纳入批评的总体体系,拓宽作为设计批评中的文本概念,是设计批评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2]。因此,《现代设计批评:人本主义维度》对“人本设计”的流变之梳理,立足于设计批评的语言形态,但将设计历史中有明确的批评态度的物质形态作品纳入进来,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呈现形态在广义的文本意义上相互映射,无疑是有价值的创新。
3重构“人本主义”设计批评价值观
设计批评研究作为一种学术上的探讨,其终极的指向是一种伦理意义上的,即通过批评的理论体系构建来指导设计实践调和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之间的冲突。人本主义设计批评原则是一个开放性的原则,其具体内容随着时代、技术、民族、地域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因此如果固守其历史的内容,只会对设计实践形成条条框框的束缚。只有根据具体的时代性内容来重构新的人本主义设计批评原则,才能激活其理论的生命。当下社会来说,人本主义的设计批评原则是要得到重构的,因为人对自身存在的认知已经超出历史语言的概括。该著作用现象学还原的哲学方法,将设计服务对象还原为人在唯一的现实生活世界中的身体存在。设计的伦理意义与审美理想是同一的,即通过设计的创造与使用,实现人的欲望、技术与智慧在生活世界的和谐游戏。以人为本的设计批评原则是要判断设计满足了人什么样的欲望、使用了什么样的技术手段,而欲望满足与技术手段的应用是否能够构建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心灵的和谐。在这种清晰的视野下,当代设计的问题及其应有的发展方向便呈现出来。这即是书中提到的,首先,设计作为为人服务的产品创造活动,它必须满足欲望,但却应当为欲望划界,防止在私人利益的过度追逐中陷入享乐主义与欲望主义的泥潭。其次,设计在运用技术手段的同时,同样需要为技术划界,防止在工具理性至上的价值导向下,让技术成为环境、生态以及生产者的异化力量。再次,设计在传达一定的生活态度的同时,更需要有智慧的导引,防止消极虚无主义的价值观念将人的生存带向精神的颓废。正是通过对设计实践所隐藏的现代性危机所做出的诊断,《现代设计批评:人本主义维度》呈现出其对设计批评本性的深刻哲学判断。所有的批评都是建基于一定的立场与原则的,可以是审美的、科学的,也可以是伦理的。这其中伦理的原则尤为重要,它应贯穿到设计批评的审美原则与科学原则之中。伦理的原则是对人的生存理想的价值观的判断,尽管价值观具有个体性、地域性、时代性等多重变化的属性,但对一定的民族与社会而言,价值观有其共性的、普遍的内容,它应当以实现民族、国家与社会的和谐为终极导向,并且并不以让渡个体的正当存在权利为代价。设计是指向他者的,伦理的内容原本就应是其题中之义,价值观的设定、植入与传播在设计的创造、生产、传播中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发生,它需要借助设计批评的力量得以澄清。而批评本身的伦理立场与价值观内容因此成为前提与出发点,它决定了批评的实践能否做出理性的判断。设计批评的价值观在我国当下是需要重构的,因为在中国人的当代生活中,各种西方现代的、后现代的设计都蜂拥而至,各种技术化的新形态、娱乐化的内容、大众化的时尚审美等等充斥于生活中,看似精彩纷呈,但潜藏着道德判断迷失的危机。而中国本土的传统设计批评因为与现代化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的割裂,并不能直接套接到当代人的理性认知之上。只有立足于当下生活世界的具体内容,以发展的精神来重构“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现代设计批评的人本主义原则才能建立起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合理性根据。该著作在设计批评价值观的重构上,无疑是重要的开启。
4结语
从现代设计批评的多维话语现象分析,到“人本主义”批评原则的价值反思,再到人本主义立场下的当代设计问题剖析,李万军的《现代设计评判:人本主义维度》一书意味着中国设计批评研究向着学理化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设计批评是新兴的学术领域,它并不像文学批评、美术批评那样已经有相对成熟的范畴体系与方法,同时也不能完全照搬和挪移文学批评与美术批评的既定范式。在设计批评的研究领域,亟需有设计与哲学交叉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建立该领域研究自身的学理体系与研究范式。在该著作的带动下,中国设计批评将逐步走向理性的自觉。
参考文献:
[1]李万军.现代设计批评:人本主义维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159.
[2]易祖强援当代设计批评与批评性设计[J].世界美术,2018(2):83-88.
作者:杨林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