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跨界思潮对书籍设计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工艺技术的跨界
印后阶段的装订和制作工艺,对书籍形态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漫长的书籍形态发展史,保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装帧形式和制作工艺,如包背装、经折装、线装、毛装等形式,都汇集了人类的经验和智慧。现代书籍的制作工艺手段更是丰富多样,像起凸、压凹、过UV、激光雕刻、烫电化铝、烫漆片、模切、覆膜等,设计师们也对各种工艺进行创新探索,与当下新的科技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的书籍。夜光书,就是在夜晚不用任何照明就能看书。读者在黑夜下不用借助照明物就可以看清书上闪闪发光的字,好像看夜光表一样。它是由纸、字、夜光膜构成,其特征在于夜光膜安装在纸的上部位置,是一种很具有实用价值的新型书。《Goodideasglowinthedark》是全球第一本夜光书,是克罗地亚AdrisGroup公司在公司年度创意时的一本合集,并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面向大众阅读的普及读物。这样的一种设计,使书籍不仅具有了阅读功能,更研发了其照明的功能,这是与新技术跨界融合的一次尝试,给我们带来的是视觉崭新的体验。《做的好》(WELLDONE)是国外一家广告公司为Podravka公司做的手册,分为两部分:一是公司财务报告,二是夹在财务报告里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记录了该公司成功的秘诀和法则,但是这些内容不是能轻易看到的,因为在设计时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油墨即热反应油墨,这种油墨印刷到纸上时是隐形的,只有被烘烤过后才能显现文字。意在告诉人们每一个成功的秘诀不是触手可得的,要想获知,就要付出一些努力,也增加了这家公司成功秘诀的神秘性。这是一本多么有趣的书,也是一次有趣的阅读尝试,这种利用材质进行探索和创新的精神难能可贵。
二、艺术思维的跨界
跨界不只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艺术与设计本就同源,在当下“界”的限定也越来越模糊,更多的融合起来,不断更新设计观念,开发新的思维方式,形成书籍设计的新形态。在书籍设计领域也出现了装置书籍、艺术家书籍、概念书籍等。
1.与装置艺术的结合近年来,一些艺术家纷纷将装置艺术与书籍结合起来,进行跨界的融合,产生的似书非书的装置艺术品令人震撼!例如著名版画家徐冰的作品就一直和书有着很大的关联,从他早期的《天书》到《后约全书》再到《新英文书法入门》等,这些作品以书的面貌、以装置及行为艺术的方式呈现。《天书》的设计是由徐冰从《康熙字典》等字典与古书中找出一些偏旁部首,将其毫无规则地凑在一起,创造出的4000个字被精确地刻印在木块上,又印在长幅的布单或纸张上,成文成书。整个展示空间的四墙和天花板都被奇怪的文字占满,让观者恐慌、惊讶、不知所为。这本书之所以被称之为“天书”,是因为包括徐冰自己在内,世界上没有人能读懂它。
2.艺术家书籍“艺术家书籍”制作形式有别于大量印刷加工的出版物和商业印刷品,不求其成为社会大众广泛接受的通俗读物,它属于当代艺术领域中的观念艺术形式。艺术家书籍更注重艺术家的自我表现,以及由始至终伴随艺术观念的传达,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单一的美学样式与材料的运用,艺术家可以结合作品观念,选用任何材料以及各种艺术创作手段来制作完成作品,是一种建立在四维上的,延展平面与立体性的创造实践。例如,可以运用雕塑、数码影像,甚至单纯的纸张或文字,也可以采用现成品,以及类似游戏一样与读者产生互动的方式来为传达作者观念服务。这种实践,还可以打破书籍原有的装订形式以及书籍的纸张与连续性的特质。
3.概念书概念书是指充分体现内涵,但又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独具个性特征的新形态书籍设计。它是书籍形态设计中的一种探索,强化书籍内容的思想及艺术本源概念,是以艺术的视觉概念重新审视以往的书籍设计。概念书赋予了书籍形态设计的各种可能性和前瞻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探索类的最佳作品《能吃的书》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崔允祯设计的,正如书的名字一样,它真的是一本可以吃的书。它充分体现了书籍设计的“五感”,即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这本书利用紫菜、意大利面、粉皮、北京的茯苓饼、越南米饼、韩国软糖等食材作为书的承载材料,不仅能让我们感受文化的魅力,还能真正地实现品尝这些书的承印物,是书籍设计的一种积极探索。由于承印物的特殊性,不能在上面进行文字的印刷,而是通过激光雕刻等工艺把文字印上去。
三、结语
信息时代的多元化媒介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也使书籍形态设计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延伸。新时代下无论是设计观念、思维方式还是材质工艺方面,书籍设计都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范畴,而是向着多维度方向拓展。书籍设计正在寻求着与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例如材质、工艺、艺术思维的跨界语言,使书籍的形态结构由单向平面性的信息传播结构向多向位、多维度的多元传播的立体结构转变,让书籍形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设计语言。
作者:田雨 单位:济南大学泉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