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旅游文创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探究范文

旅游文创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探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旅游文创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旅游文创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探究

【内容摘要】从旅游文创产业发展视角出发,分析研究实践类课程在视觉传达专业中的重要性,探讨实践类课程教学的新方法,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架构、名师进课堂、外出进修、跨专业合作、多元评价等途径促进教学研究,唤醒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创造力量。

【关键词】旅游文创;产业发展;实践教学;跨专业;多元评价

总书记在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旅游文创产业发展背景

0年2月6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官网启动并编制了《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基本思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方向,推进文旅真融合、深融合的持续发展。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培育发展融合业态。文创产业集结文化、旅游、创意和科技四大要素,与公共服务机构融合,构成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一)文化导向。政策与行动计划,是江苏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其中多次提出顺应发展趋势,培养发展融合业态。随着市场的扩大,对旅游文创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文创产品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积极发展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产业,开发新型文化产品,升级大众消费市场。

(二)产业转型。在旅游文创产业发展的驱动下,城市旅游文创产品相对兴起,探讨文创产业与设计实践教学的融合发展,为促进旅游文创产业的发展,整合区域优势文化,优化和改善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提供新动力。

(三)产教融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为精准反映新时代学校创新发展的新需求,全面开展“大平台+”系列产教融合项目,深化“大平台+”战略共识的理解和认同,全方位、多角度推进项目实际运行,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形态,推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举措。通过产教融合的专题实践教学,将教育、文化、产业与平台等资源相互整合,不但丰富了设计教育的内容,也促进了文创产业的创新发展,提高区域文化影响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践类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视觉传达专业的核心课程包含《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创意思维与表现》《基础摄影》《设计艺术史》《印刷材料与工艺》《插图设计》《标志设计》《字体设计》《广告设计》《编排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经过前期的基础课程和针对性专业课程,关注学生的探索和感悟能力,培养并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类课程有《市场调研及分析》《广告策划设计课程实践》《包装设计课程实践》《品牌策划课程实践》《专题设计》《社会综合性课题实践》等。实践类课程教学主要围绕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参观学习、组合实践、反馈反思等环节展开,教学方式采用案例分析教学、竞赛指导教学、项目引进教学三种。教师采用在校教师+企业设计师+高级技工的人员配置,整合实训基地的相关场地、设备等资源,使得实际项目得以真正落地。

(一)促进设计工作室与实验基地的融合发展。视觉传达专业在进入二年级时,学生和教师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工作室,通过工作室+项目的教学法,培养创新创意人才。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可以检验并提升自己,有效地转化理论知识;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梯队培养和专业平台,确保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实验基地在参与培养的同时,填补实践知识空白,为后期深化挖掘设计人才成为储备力量。

(二)优化师资力量。结合实践发现,在校教师的理论知识较为丰富,虽部分教师有实践工作经验但由于长期与实践环境分离,往往在实践操作环节无法深入教学。因此可以通过优化师资力量,与社会设计师和当地的专业工匠人员一起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既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也能达到培养目标。

(三)突出专业特色。通过长期协同合作,致力于保护城市特色文化和文创产业的发展,积累丰富的设计教学经验,重视设计能力的综合训练,通过真题设计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并提升创作热情,凸显专业特色。

(四)促进高校的发展。高校是向社会输出专业技术力量的主要来源,而视觉传达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旨在探索新的培养方式,使得设计类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实践类课程的改革是自下而上技术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依靠高校坚实的文化优势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为高校在以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实现清晰定位与长足发展。

(五)提升城市形象。高校发展与所在城市的进步相辅相成。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为高校专业发展提供源动力;高校从人文角度出发凝聚共同体意识,以保护并持续发展为切入点,突出独特文化,提升并传播城市形象,让民众切身体会到归属感。

(六)加强高校与政府的互动。地方政府“自上而下”的建设体制与高校“自下而上”的服务模式相互结合,互相推动,不仅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而且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政府为高校提供平台支撑与经济支持,高校通过产学研探求经验回应社会。

三、实践类课程教学新途径

在旅游文创产业发展背景下,探讨视觉传达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既是教育发展的必要需求也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重要途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架构。旅游文创产业具有以地域文化为背景,以创新思维为支撑,以艺术设计为手段,以提升地域文化为目标的产业特征。视觉传达专业实践类课程,应围绕地域文脉资源,紧扣文创产业发展需求,整合优化教学系统架构,将文化创意、文化教育、体验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的发展方向,发挥高校教学、科研深度发展。随着视觉传达专业三年级实践类课程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对接旅游文创产业需求并贯穿至毕业设计,注重课程间的承接关系,从前期的针灸式学习到注重整体的关联性,从组合设计到系统设计到服务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及创造力,综合运用设计手段提升实践类课程的实效性,实现高质量的产品输出。

(二)聘请国内外名师、设计师进入课堂。在课程开设中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设计师进入课堂,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大师的设计魅力。通过授课可以拓宽学生视野,理解不同的设计手法与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如果说在校期间,同学间的相互学习是一个横向对比,那么向名师、设计师学习就是一个纵向对比,通过学习观察,了解国内外设计动向,了解先进的设计理念,进而了解自身存在差距。通过名师进课堂也是对在校教师的一次专业培训,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形成专业建设辐射效应。

(三)鼓励高校教师、学生外出进修。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国内外访学的方式走出校门,通过交流对比不同的教育模式,汲取新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学水平。也可以通过参加短期培训、会议等形式了解行业新技术及发展趋势,不断加强自身教学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国内外的交换生、短期交流的方式走出校门,了解设计新理论及动态,开拓眼界的同时增强对专业的认知,通过参与不同实际项目提升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

(四)跨专业合作,拓宽设计视野。实践类课程进程中须综合考虑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服装设计的设计共性,围绕产品、文化、市场与设计文化之间的关系,一般会采用团队形式展开课题研究,重点掌握实验性概念设计的宽泛性和相关设计的关联性,从而设计出符合市场化特征和文化内涵丰富的原创作品。通过学科的交叉设计实践,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拓宽,形成跨界、交叉与融合的设计研究特色,在自我表达能力提升的同时也能全方位体验市场化的设计。

(五)多元评价的考核方式。由于实践类课程本身就是集多元知识于一体,因此传统的任课教师一人评分制度显然不适合实践课程的考核。作品通过展览的形式,在公共空间先由学生互评,再由多名导师(高校教师、外聘导师、高级技工等)集体评分,学生通过讲解自己的作品与导师之间交流不同意见和建议。对于作品本人来讲可以通过比较与交流,找到学习中的差距,并在现场得到有效反馈,从而在后期的专业学习中明确目标,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可以通过观摩,了解课程特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与方法,合理规划学习进程,具有一定启发性。(六)教学总结评估。学生总结评价,教师归纳心得,通过多元的联合评估及教育研究,发现存在的遗漏,预见潜在的问题,用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协调整体系统,形成良性有效的传播。

四、结语

国家对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创新驱动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面对政策与改革,专业设计教学也需要整合与创新。事实上,旅游文创产业发展与高校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息息相关,专业是落实政策和行动计划落地的技术支撑。为适应旅游文创产业的发展需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应加强学生对视觉文化和旅游文创产业关系的理解与认知,在实践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创新精神,确保对市场的深入了解并有目的性地进行设计表达。文化产业化,将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激活并深化市场;产业文化化,在所有的物质生产领域,物质产品当中都应当注入文化的力量。高校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其最终目的是唤醒学生的内在动力,把创造力量引导出来,提升生命感与价值感。

【参考文献】

[1]张东.国外高校与企业如何实现共赢[J].智慧中国,7,7

[2]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121~122

[3]李华军.经济增长、双轮驱动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演进与中国实践[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0,7

[4](英)迪耶萨迪奇.设计的语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5,2

作者:季荣 王燕 单位: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