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视觉传达设计中装饰艺术符号融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在当下,多数民众对传统装饰艺术文化有着特别的心理需求。将传统装饰艺术符号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探寻新的设计语言、引领创新时代、突显民族文化特色,是文章探讨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
装饰艺术;设计;符号;民族文化
装饰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形态,也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艺术形式,同时是人类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延承至今的传统装饰艺术以符号的形式展现在各个文化领域,可谓国之瑰宝。这些瑰宝能为异国设计者所看好,却为部分国人所冷落甚至丢弃,这种状况应该引起国内设计者的警醒和关注。在当今视觉传达设计领域,设计语言应该源于先祖留下的艺术文化符号,如原始时期的彩陶纹样,蛙纹、人面纹、鱼纹、旋纹等装饰符号。又如中国京剧脸谱,根据每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勾画出彩色的外貌,具有高度的艺术美感。我们只有深入探讨先祖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的本质规律、生存土壤,找出它与现代设计相通的点,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创新、发展,对现代设计产生有利的应用价值。
传统装饰艺术符号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如果缺失这部分文化意蕴,现代设计将失去它应有的民族性。成功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融入传统文化符号的前提是理解符号背后的文化寓意,并将其与时代精神、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融会贯通,这才是文化传承的设计目的。如云图纹,云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重要装饰形象,古人在铜器、石刻、漆器、服饰上创造出的云图形层出不穷。古人凭借云色察凶吉,五彩云为祥云,黑云为恶云。又如龙纹,在西方它是邪恶、黑暗的象征,而在中国是威武、正义的体现。诸如此类的中国传统装饰图纹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因此,设计者在设计之前必须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文化符号承载的内涵意蕴,这样才不会走入误区,才能充分展现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可持续性。
在标志设计中,传统装饰符号的融入屡见不鲜,标志设计萌芽于古文化的装饰艺术符号,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一般的标志设计图形都具有象征性、识别性和传播性,并符合大众的视觉识记和审美标准。在当下,设计可以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也可以展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传统民族文化。如,国徽图标设计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特征的最好体现。图形设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中国国徽、孟加拉国的国花、哈萨克斯坦毛毡帐篷圆顶图案、加拿大的枫叶等,无不体现出象征意义和历史价值。又如,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其会徽的设计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文化的融合。会徽以“京”字为设计主体,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印章与文字相结合,在色彩上采用了传统的中国红,在字体的设计上呈现出向前奔跑和运动的人的形态,整体上看,其是中国特色的完美体现。中国传统装饰艺术韵味十足,自然简洁,现代与传统浑然一体。
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大量运用装饰图形、装饰文字、装饰色彩以及版式的秩序美感等,无一不是装饰艺术文化的体现,这样的案例很多,如著名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他的书籍设计不但工艺精细,而且图形和文字的处理总是让人眼前一亮,哪怕是一点、一线的设计、排列都具有秩序美感。又如,吕胜中的《再见传统》一书的装帧设计,文字设计与传统图纹的巧妙结合,使文字设计图纹化。其在设计作品中多次运用传统装饰图纹作为设计手段,将现代设计元素与传统装饰艺术紧密结合。
包装设计的关键在于功能性和审美性的体现,设计得当的包装会加强视觉传达效果和文化品位。如,珠宝首饰的包装设计、文化用品设计、艺术品包装设计,乃至各种生活用品的包装设计,等等,它们在结构功能上起到保护和方便运输的作用,在视觉审美上,更多的是展示产品的外观美与实用价值。其中,外观设计更能体现产品的现代感和时代特征。现代人往往具有怀旧心理,而现代包装设计与人们的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落差。究其原因,是设计者以价值的体现为出发点,这也是商业的运营手段。将设计的初衷定义为价值与民族文化共存,使传统装饰艺术还原于现代设计中,并推向国际化的舞台,成为各国文化交流的资本,这将成为中国设计者的骄傲。在当今的包装设计中,也会有一些体现传统装饰艺术与时代性结合的成功之作。如,香港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设计的车仔茶叶系列包装分别以不同的底色作装饰,衬托、突出车仔这一品牌的图形,深绿色底为乌龙茶,红色底为铁观音,浅褐色代表普洱,黄色代表香片,这样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茶叶品种,很好地展示了不同茶叶品种的特性,做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融合,以及现代设计与传统装饰的还原与再现。
总之,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各地域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如果不能建立自身独特的文化语言交流方式,就会失去自身的存在感,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将难以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所以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把自身的文化语言符号特性发挥到极致,才是设计的最终出路,也是促使我国设计文化事业发展壮大的出路之一。
作者:李亚晶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