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智慧城市设计理念下城市发展策略范文

智慧城市设计理念下城市发展策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智慧城市设计理念下城市发展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智慧城市设计理念下城市发展策略

摘要:智慧城市(smartcity)的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以科技手段为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城市生活的追求,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本文界定智慧城市的内涵,解析智慧城市理念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未来城市发展实践的策略。最终指出只有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构建人与环境一体化格局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媒介技术加持,同时在提升普通大众建筑素养的前提下,才能使大众都参与到智慧城市的设计之中,从而进一步推动城市设计由理念到实践建设的飞跃。

关键词:智慧城市;人机同构;以人为本;空间扩张

引言

人类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逐步从洞穴走出来,聚集并建造房屋,开始形成最初人们对住宅的设计及对生活环境的营造(指对抽象事物的构造)。随着房屋建造的增加,聚落逐渐形成,于是最初的人类共同体结构也随之不断地升级、完善。随着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张,人类的生活质量也逐步提升。从公元前5000年左右马车道路系统的形成,到19世纪末第二次产业革命时代,汽车工业的发展,随着交通道路系统发生质的变化,传统城市的构造也增加了物理空间(生活中建筑物的构建空间)功能,也就是说城市设计理念发生了质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城市建设的“信息港(cyberport)”理念,20世纪末又开始打造数字城市(digitalcity)。如今,中国智慧城市(smartcity)的发展理念已经被提出并逐渐现实化。这说明现代社会技术的变革推动着城市建设不断发生着改变。笔者正是从这一问题出发,在智慧城市到来的同时,辨析智慧城市的内涵,分析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期能为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中国城市发展及完善贡献绵薄之力。

1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smartcity)是在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IT技术、生物学,管理学等学科交叉性的协同发展下,所整合出的融合性理念(convergencecon-cept)。智慧城市的空间根据杨堂堂[1]的研究分析指出,在空间形态上是5种空间的融合,即网络空间(互联网和云计算),物理空间(城市设计和规划),数字空间(地理现代测绘的地理信息空间),时间空间(线性时间),以及思维空间(大数据的集中分享和分析处理)。所以说智慧城市的设计理念是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参与的成果。其目的是建设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即减少公共支出、提高服务的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提供决策支持和促进创新以及提供实时的信息,如此才能最终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这与欧盟所提出的智慧城市的6大要素是相一致的。即从人、经济、环境、政府、居住、出行这6个方面来完善城市的功能[2]。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这6个方面之首是“人”。所以本文从“人”的角度出发,将韩国和中国城市的主要发展脉络进行对比,从而提炼出智慧城市的理论提出、发展演变以及建设实践的整体脉络。中韩两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脉络,见表1。由表1中韩两国城市发展脉络的对比可以看出,在整个城市发展的过程之中,中韩两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科学技术在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日俱增。二是城市发展的主体越来越多样化。而发展到智慧城市阶段,城市发展主体之中都包含了“大众”。具体来看,首先,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信息港(CyberPort)”理念的提出,其目的在于建设数据传输、信息共享的城市,以此形成多种技术和服务的信息节点以及信息中枢来服务城市居民。基于此,在城市设计上不但完善了物理空间,同时也增加了对城市网络空间的建设,使城市的空间得到了扩张。正如麦克卢汉(Mcluhan)所提出的“地球村”的概念一样,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互联网技术的协助下,全世界俨然成为一个由互联网作为神经系统的村落。那么可以说,城市里的信息网络就是这座城市的神经系统。中国自20世纪末开始打造数字城市(DigitalCity),将信息自动化、网络化管理以及数据分析,数据分类和智慧识别处理信息等融入到城市设计之中,进一步改进城市的发展质量[3]。进入21世纪,中国智慧城市的设计理念逐步由设想走向现实化。智慧城市的发展是通过信息采集和动态分析来提高城市的应变能力,管理的智能化,以及云平台网络协调智慧预测等功能,利用大数据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并创造城市的社会价值。综上所述,随着技术的变革,城市也会相应的随之变化。并且,城市的每次变革都是以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能够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而且由表1可以看出,城市设计从政府单独自上而下的“霸权垂直式”设计理念逐渐发展演变为多主体(政府、企业以及大众)共同参与的“民主水平式”的设计理念。这代表着城市设计理念逐步走向成熟。其次,韩国政府于21世纪主导U-city(Ubiqui-tous-city)的城市设计规划。

而其设计理念于20世纪末已经在学界开始被探讨[4],即以具有超时空特性和无处不在特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为基础,把韩国的所有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此促进韩国经济发展和社会革新的国家战略。其中,“ubiqui-tous”一词出自拉丁语,具有“无处不在”的含义,即普遍存在。在互联网时代,特指人们没有意识到互联网媒介存在的情况下,不受时空束缚,可以随意地进行网络连接的环境。据韩国土地公社(KLC:KoreaLandCorporation,韩国国家公共企业)指出,U-city的设计实体计划于2012年完成初步建设(初步建设的U-city:大田道安市,仁川青萝市,世宗市)。2018年9月在韩国朝鲜大学(ChosunUniversity)建筑学专业(SchoolofArchitecture)的组织下,以学校为单位参与了韩国国土城市规划学会(KoreaPlanningAssociation)举办的“智慧城市设计竞赛”[5],对世宗市(Sejong:韩国世宗市位于韩国中部地区,为当前韩国政府设立的新行政市,在未来除了总统府,国会,国防部和外交通商部仍留在首尔,其余政府部门单位将迁至世宗市)的5-1号地块进行智慧城市的设计。世宗市是U-city理念的目标实现城市之一,但是在小组调研过程中发现,原定于2012年完成的建设目标,直到现在依旧还没有完成。其原因是韩国人口老龄化、出生率下降,国家经济支出问题等使规划落实不到位,其中还有对智慧城市理念理解不到位的原因。U-city与智慧城市不同,U-city更多强调的是以科技为中心,主张通过科技改变国人生活。例如,公共场所设置的电子屏幕,就是一种“读屏时代”的表现,通过屏幕实时地公布城市环境、交通、城市安全等信息,以此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通过科技来武装城市确实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增加了所谓的科技感,但是过分地强调科技却忽视了人的主观幸福感受(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韩国智慧城市理念是2000年末提出的,由企业为主导使具有其活性化。其与U-city的设计理念的不同之处在于,U-city是城市居民在需要的时候能够使用智能化的尖端技术的城市,而智慧城市是使城市的系统本身智能化、机能化,并且相互连接,使人与城市环境形成一个整体。进一步解释,U-city强调的是城市与技术的结合,而智慧城市强调的是为市民生活提供服务,从而超越了城市与技术,将人切实地融入其中[6]。所以智慧城市的设计理念不是凭空而出的,而是在U-city的设计理念上的进一步升华、完善。即智慧城市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科技为辅的设计理念。通过城市生活的三大主体———公众、政府、企业,利用数字城市的人机交互界面使城市系统的信息活性化[7]。这样不但可以使科学更加具有人性关怀,同时也实际地提高了人的主观幸福,使城市空间更加适宜人类生存。综上所述,智慧城市的内涵可以确定为: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系统的智能化。具体来说,智慧城市是以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即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基础,以满足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为目标,是全体城市居民共同参与城市构建的智能化城市。所以,智慧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市理念,而人的主观幸福感受是其重要的参考基准。特别注重的是在“人机同构”的环境中,科学合理的人机(人与环境)共存关系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数字化时代,平衡人与技术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字化生存[8]。例如,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人可以更多地停留在室外(自然环境中),尽量减少私人家用车的使用,而通过使用大众交通使出行变得更加绿色,以此来减少环境污染,切实地履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在中国,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问题尤为突出,贯彻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理念就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将每一个个体切实地融合进城市化的轨道之中,使被动地推动变成主动的参与,使城市变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才能在面临城市问题的时候,获得相应的免疫力、抵抗力、恢复力以及适应力。所以,智慧城市的关键在于人与科技的共存与融合。

2建设智慧城市所面对的问题

智慧城市这一设计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因为这一理念对城市的建设及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实际推行这一理念的实践过程中又将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如智慧城市的多维解读问题、对城市空间的理解问题、城市资源的合理调度及规划实践落实问题等。

2.1智慧城市的多维解读问题

即超越城市建设的地域性局限。城市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反映出本城市独有的特点,而非简单地对其他城市进行复制再现。具体地说,利用城市定位上的地区差异性进行规划设计,在保留原有城市面貌的同时,进行智慧化城市转化、再生,使新老城市共生,而非“一刀切”地将旧有城市完全摧毁,进行“无土式栽培”。否则,新生的智慧化城市只能是陌生的、无特色的“智慧城市”。再比如,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是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而出现的问题,这在古代城市建设之中是不会出现的问题。所以现代城市建设不能一味地“遵循旧制”,而是应该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多维度的解读。

2.2智慧城市城市空间的理解问题

即智慧城市的设计要兼顾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将云计算(CloudComputing)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之中是历史的必然。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被称为“功能主义之父”)曾指出,未来的重大问题是由共同的需求来决定,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采用计算的方式来建造房屋,城市规划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并且我们将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因为,有了计算和统计才出现了后来托尼•加尼埃(TonyGar-nier)设计的“工业城”(将城市变成了一个大花园),以及出现了改变我们居住方式的商品化住宅。这说明数据计算可以影响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将数据科学地运用到城市的设计之中,例如,智慧城市的数据采集可以为城市设计提供重要的信息。

并且,在智慧城市的设计之中,一个城市的智慧化水平是取决于该城市的数据信息的获取能力以及对相关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的。所以,大数据的运用便是在城市物理空间的基础上扩充了虚拟网络空间。而城市物理空间的建设要有整体布局的思维,否则不均衡的城市物理空间规划不一定就能达到“非对称美”的理想目标。比如,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CCTVHeadquarters)是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RemKoolhaas)2004年的作品。但是这座斥巨资建的新大楼却被大众诟病为“大裤衩”,从某一角度来看,其原因可能在于这座大楼与北京固有城市环境的整体文脉不是很协调。

2.3城市规划的实际落实度不高的问题

城市规划的实际落实度不高的问题指的是城市建设实践过程之中资源调度不到位、制度保障不健全等问题。例如,前文提到的韩国世宗市就是在贯彻落实规划的过程中,实际落实不到位,至今没有建设完成。所以城市规划应该发掘并激发城市的潜力,从实际角度出发,而不能好高骛远。并且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领智慧项目的建设。再比如,近年来,在中国出现的“共享单车”便是为了发展智慧城市所提出的智慧化项目,但是目前来看其发展却遇到了瓶颈。因为虽然共享单车方便了大多数人,但是却因为有的使用者将单车随意停放,或者将公共资源私有化,而违背了“共享”的初衷。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是因为缺乏相应的制度制约,二是因为大众不具备与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民素养。因为“共享”是以共同交流为前提的,而使用者没有做到“换位思考”,随意处置公共资源,为城市资源的调度带来了困难,从而使共享单车项目的发展步履维艰。其实,我们所谓的共享便是美国记者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美国著名作家,城市规划师,1952年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在其著作之中所提出的“共有(togetherness)”是一致的。她指出“共有”这理念在城市中起到了很大的破坏作用。很多东西都被要求“共享”,这样的要求反而使城市人各奔东西,互不关心[9]。所以,共有应该是在制度制约下的共有。不过,共享单车项目虽然让智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逆影响,但是却给我们带来了反思的机会。

3未来城市发展策略

勒•柯布西耶[10]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指出,有建筑艺术存在的城市才是幸福的城市。房子组成街道,街道又组成城市,而城市是具有灵魂的个体。所以智慧城市就是一个存在建筑艺术的城市。建筑能成为艺术是因为其融入了建筑者的情感,而智慧城市若要做到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人都获益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而且要融入每一位市民的情感。即让人人都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之中。因为根据智慧城市的内涵,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是以人为中心,依靠的是城市生活之中的每个居民的共同参与。在这一基础之上,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主观生活幸福指数为目标。特别是,在中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思想的大框架下,将其体现在城市建设上就是智慧城市设计理念的现实化。在中国,目前智慧城市的设计与规划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家的大力提倡,从提升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指数、提高城市管理效率、降低并消除各种城市安全隐患、平衡生态等诸多方面来看,建设智慧城市必将成为城市设计发展的主流方向。近几年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智慧城市的发展。例如,自动化(自动泊车,无人驾驶等)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人机平衡,但是却促使新的人机平衡不断发展。这势必为智慧城市的实现注入新的源头活水。为此,未来城市建设之中,应该树立以下发展策略来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的不断完善。第一,建设智慧城市,应该发展市民基础建筑教育。“所有的建筑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不但有“鉴镜”的作用,也有引领未来的功用。加强市民的建筑史教育,普及基础建筑知识。不但有利于增强市民对建筑美的感受力,还能够让市民具备一定的建筑知识能够切实地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之中。让智慧城市的建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大众共同参与。第二,建设智慧城市,应该强化技术的推动力。

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加持,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媒介技术的发展,已经使现代人生活在媒介技术构成的网状社会之中。智慧城市扩展了物理空间,使物理空间更加和谐,符合现代人居住要求的同时,更应该强化虚拟空间的建设。即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的空间扩张———平衡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网络空间)的结构布局。因为智慧城市的设计涉及到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系统。这给城市设计的空间尺度(spatialscale)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城市设计中,空间尺度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平台,而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必定将改变这一物理空间尺度。为了让空间利用变得更加高效,建设智慧城市的同时需要完善各领域的技术,完善配套设计研究。在信息化时代的推动下,未来的智慧城市有望从单一的中心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的格局转变,打破了原有的机械化、扁平化的空间结构布局,提升了多元化,网络化的发展。第三,建设智慧城市,应该打破主客对立的二元思维模式,树立“人与环境”一体化的新思维格局。“人与环境”的一体化,在互联网时代,甚至是未来的“AIOT=AI+IOT”,即不久将来的“5G”时代,在人工智能与万物互联的媒介技术环境之中,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就是在“人机一体”,“人机同构”的理念下去处理人与城市的关系。城市不仅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所以不应该将其当作人类的客体,那么人类也不再是城市的“主人”,城市也不再是人类的“工具”。人类已经成为了“后人类”[11],与城市融为一体。所以,只有在这样多维度、一体化的思维模式下,人类才能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设计理念的不断完善,而促进实现居民主观幸福提升的目标。这也是未来城市建设首先要树立的价值尺度。4结论在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人类已经成为了“后人类”。即不同于以往的以二元对立的姿态奉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而是在以人与媒介、人与环境,即人与“他者”共存、共发展的多维度、一体化的价值观引领下,去构建一个“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活模式,才是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而智慧城市设计理念符合这一价值观,是“去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城市建设上的体现。这与“人本主义”并不矛盾,人们只有从高高的“统治者”的位置上走下来,与技术融合、与媒介融合、与城市融合,即与“他者”融合,去践行“去人类主义”生活模式,才会获得真正的主观幸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以,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是由大众共同参与来完成的,是需要通过不断革新的媒介技术的加持,以及大众城市居民素养的提升来逐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杨堂堂.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与技术方法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3,20(1):63-67.

[3]张元好,曾珍香.城市信息化文献综述——从信息港、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J].情报科学,2015,33(6):131-137.

[7]梁军,黄骞.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J].地理信息世界,2013,20(1):81-86+102.

[8]周海宁.论互联网时代受众的数字化生存能力[J].出版发行研究,2018(12):23-28+11.

[9][美]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10][法]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意]罗西-布拉伊多蒂.后人类[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邵疆疆 周海宁 单位:朝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