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探析城市色彩设计与色彩应用范文

探析城市色彩设计与色彩应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析城市色彩设计与色彩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探析城市色彩设计与色彩应用

摘要:城市色彩能够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也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在城市规划中充分注重色彩设计色彩运用,标志着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要求已经从物质方面的需求向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进行转变,也是基于城市景观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城市色彩混乱、风格雷同等弊端而展开。文章将从城市景观中的色彩设计和应用出发,分析色彩设计与应用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城市设计;色彩设计;色彩应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工作、居住的地方也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变化,人们生活在城市里,也不断创造和改变着城市。可以认为城市景观的变迁渗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随着人们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对城市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色彩是城市景观整体风貌的直观展现,色彩展现着城市景观的个性、体现城市的独特形象,成为各个城市人文风情的具体展示。不同色彩的排列组合拼凑着人类生存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色彩世界。每一种色彩都代表一个丰富的含意,可以带给人们审美享受,也能凸显城市本身具有的文化特色。

1当前城市色彩设计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色彩是城市的霓裳羽衣,提起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魅力无限的厦门市;提起黄绿色的琉璃瓦、古朴灰色的四合院,厚重大气的北京市肯定会立刻浮现在脑海中;提起青黛砖瓦、白墙青湖,人们想到的是苏州园林的古色古香。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城市建筑,随着社会流行文化的不断丰富。城市景观的色彩设计和色彩应用逐渐倾向于追求社会流行文化,夸张、大胆、丰富的色彩运用成为城市景观设计和规划的主要手法,每个城市都变成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聚集的城市景观,越来越同质化的城市景观风格已经严重抹去了每个城市所在地域的传统地域特色,色彩滥用随处可见。几千年来城市承载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已经在后现代色彩设计中逐渐消失。日趋同质化、雷同化的城市色彩设计、缺乏地域风格探索的城市景观规划已经让富有地域特色和地方辨识度的城市,失去了传统文化和独特风格的魅力,使所处城市的人们降低了对自己所在的城市特有的情感认同。

1.1缺乏独有的地域特色

我国的现代化城市色彩设计与应用本身就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色彩的设计与应用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以及随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城市形态的呈现和城市景观规划。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国家便开始进行城市色彩设计与应用,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收获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也使得城市景观日新月异。追溯中国城市景观的色彩应用历史悠久,十分注重色彩的搭配与布局。瓦黄色的琉璃、砖红色的宫墙、花白色的大理石地板,体现着紫禁城建筑色彩的宏伟鲜明,体现着皇家建筑的辉煌大气,更体现我国城市色彩运用的精细和考究。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城市景观特色被时代变化的洪流所淹没,低矮的四合院被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所掩盖,古色古香的板石阶道被青油的柏油路所代替,充满人文气息的古代庄园被科学规划的绿色公园所代替。一切色彩的选择和与建筑的匹配都被科技手段改变了,色彩应用更精细化、科学化。地方特色、人文精神、地域文化被高超的科学技术、机械化的配色逻辑、工业化的建筑风格掩盖。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数据的飞速传播也使得城市景观的“复制粘贴”更便利。“千城一面”是地域特色逐渐消失的根本原因。近些年,我国城市建设规模巨大,速度极快,许多城市中的高楼大厦都为最近二十年所建,城市特色日渐消失,各个城市的面貌都日趋相似,“千城一面”由此得来。

1.2色彩呈现无序混乱

色彩的混乱无序情况一定程度上源自城市化进程的盲目跟风,大量城市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味注重商业利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缺乏对于周边环境以及城市整体布局规划的和谐考虑。盲目求“快”导致城市色彩的协调性不强,色彩呈现无序混乱。尤其是全球化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全面入侵,对欧式建筑风格的模仿和借鉴加剧了色彩的“西化”,城市居民在后现代风格建筑与色彩应用中迷失自我,传统文化无根可循。我国在现代化的城市景观规划中对色彩的设计和应用主要依赖对西方建筑色彩设计与应用的借鉴和模仿,一直以来,我国并未形成自己的现代色彩理论体系,导致对现代化城市规划中的色彩研究自然晚于西方世界。模仿和借鉴导致无法梳理色彩设计和应用的规章典范,色彩设计和应用没有形成规范,城市色彩的控制和管理难以形成制度,城市色彩的设计者依旧无章可依,城市色彩设计和应用一直陷于问题得不到解决、制度得不到完善,只能不断借鉴和模仿西方的恶性循环,城市色彩应用杂乱无章,城市特色丝毫得不到展现。

2城市色彩设计和应用的优化策略

做好城市景观色彩设计和应用需要进行合理、科学地城市景观规划。

(1)需要注重与城市所在地理位置的协调,融入其地方自然山水色调。

(2)需要着重梳理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充分体现城市人文风情和地域特色。

(3)需要加强城市色彩理论建设,加强对色彩设计与应用的规章典范的梳理,构建色彩管控的制度标准,强化对城市色彩的理论研究,有效解决城市色彩设计与应用的现状问题。我国的建筑规划和色彩应用向来稳重协调,避免过分追求现代化、后现代化的“新”,尝试新旧结合,从传统中挖掘素材,创造更符合中国审美的城市色彩设计与应用。

2.1注重色彩与地域特色相结合

城市景观中不同的色彩设计与应用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和情感体验,色彩能够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直击人们复杂的心理感受。要求城市色彩的设计和应用符合城市所处地域特色。例如,沿海一带的滨海城市,其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沿海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整个城市景观的风格是如大海般波澜壮阔,需要在城市色彩的设计和应用中体现沿海城市丰富的自然美特征,色彩的选择和搭配应符合其自然美的风格。海水、沙滩,阳光的自然色是最核心的色彩设计和应用的元素。由于大海颜色偏冷色调,沿海城市的主色调也应偏重冷色调的选择和搭配,体现淡雅、高级的城市风格。城市空间色彩的设计与处理,还应充分考虑与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例如,北京紫禁城红墙金瓦的建筑群落被浓绿的树林所围衬,周围还有灰墙青瓦的四合院作为点缀,高贵的皇家贵族色彩同素雅的民间色彩以及悠然的自然色彩进行完美搭配,饱和度鲜明的色彩对比,自然构成北京市庄严、稳重的城市风格特色。青石板路搭配粉墙黛瓦以及朴素的灰白石桥,苍翠的树木、灵动的湖水也就组成了江南水乡淡雅别致的人文景观。北方城市明艳高调,南方城市淡雅温柔,每个城市的色彩设计和应用都应注重与地域特色以及地方文化相结合,构建城市的独特个性和品位。

2.2注重色彩与城市布局相结合

城市色彩的设计和应用需要充分结合城市布局的整体规划,营造和谐统一的城市文化氛围。城市布局较为复杂,建筑群、绿化地、交通道路等城市景观都有不同的底色。城市色彩必须从整体规划中进行设计和应用,匹配城市复杂多元的景观布局,注重处理自然色彩与人工设计和谐、各个区域布局色彩设计相协调、单个建筑之间的色彩设计相延展,达到整体的规划和布局与色彩设计和应用和谐统一。每个城市应确定一个鲜明的风格,风格对应城市景观的主色调应用,以便不同区域的色彩设计和应用的选择与搭配以及每个区域的主色调设计和配色的整体融合。使城市色彩有丰富的层次变化,各区域之间的色彩过度和谐、变化不突兀,契合整个城市空间的布局特点,构建美好和谐的城市景观。城市色彩的设计和应用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整体心理。和谐统一的城市色彩可以使城市居民变得心情舒畅、有稳定情绪的功能。繁杂无序的城市色彩容易给城市居民带来不和谐的视觉冲击,干扰人们的情绪,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2.3注重色彩与城市实际相结合

城市景观色彩不仅与城市的自然资源息息相关,还与城市的文化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城市色彩的设计和应用中不仅要考虑色彩的渲染气氛、情感表达,还需要考虑城市居民对色彩的感受和心境,利用色彩语言展现该地区的传统历史和文化底蕴。对于城市色彩的设计和应用而言,还应当特别注意需要符合当下城市的实际状况,不可盲目追新、刻板模仿,失去城市自身特有的风格特色。城市空间不仅是物质生产的主要场所,更是人民生活和休闲的文化空间。在色彩的设计和选择方面,不仅色彩本身需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进行不断创新和变化,充分体现城市空间的风格特色和审美品位,还应当辅助城市空间的培育和发展。例如,当前所流行的西方后现代文化以及后现代的建筑艺术风格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城市规划,但并不代表其风格特色一定适合我国每一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如果将过于现代化色彩元素放置于古色古香的苏州城市,会破坏其唯美的古典意境和典雅的人文风情;明艳高贵的北京城市色彩风格也并不适合清新的沿海城市。在城市彩色的设计和应用中,应当充分考虑其城市实际与历史延展,最大限度地构建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中国城市文化。

3结语

色彩是一个城市景观得以直接展现的直观因素,也是城市景观所呈现的城市文化品位、审美风格以及城市地域特色的关键元素。随着近年来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城市设计愈发受到重视。在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建筑色彩的运用除对其使用功能予以体现的同时,还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色彩元素仿若城市的外衣,彰显着城市的文化品位,代表其审美风格,体现其地域特色,同时也衡量着城市的发展速度。对于个性且和谐的城市予以建设,是成为每个市民以及城市规划者最美好的愿景。城市色彩的设计和应用也应该有更严格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保证每个城市风格鲜明,且不断延续,让城市色彩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以体现城市独特魅力,并使人们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安全感,同时还可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行展示,以在潜移默化间推动城市的长足发展。

作者:李扬 单位: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