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平面设计系统软件教导的启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对教学方法的一些思考
在专业软件的种类上,AdobePhotoshop(以下简称PS)课程是各个学校视觉传达专业和数字美术类专业的首选基础软件。它也是商业美术中最常用的工具,长于创造、修改数字图像,组合各种数字图像,参与三维模型的建立,进行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及网站的辅助制作。总而言之,它是各类数字化平面艺术的创作基础,也基本上是艺术专业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数字图像软件,可谓是重中之重。所以下面笔者将主要探讨范围圈定在PS上。所谓突破平面的设计软件学习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的突破,第一是方法论上的突破,第二是案例的突破。第一层指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对数字美学的认识层次,有两个重点:对基础软件的认识和对数字美术的审美认识;第二层具体到案例的设计和效果等实际工作上。
1.教学方法中的思路转变
讲演法在教学中不可被放弃,因为空谈操作过程是软件课程教学的大忌,所以我们不应放弃这个方法。但是讲演的内容和思路至关重要。笔者在课程设计中,第一阶段的PS课程以数字化图像的本质作为主要内容,大概持续4个课时左右,利用多媒体将数字美术、电脑图形学上的一些主要成果和结论介绍给学生。将学生的视野从传统的绘画和手工化的三大构成等基础课拓展到虚拟的数字空间,将一些至关重要的术语解释给学生听,而不急于探讨软件本身。设计软件的出现是电脑发展过程中对于数字化艺术研究的一种集中和必然的结果,因此我们没有必要针对软件版本和来由做太多介绍,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谈到电脑空间虚拟出的ICC颜色系统管理和各类数字软件中模拟颜色的方法等问题,它们将是学生知识面上的第一次突破和拓展:从现实图像到虚拟图像的思维转换——在数字美术中,如何将自然界的色彩转变到电脑空间中进行表现。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消化这个知识点,他们将会对PS及其他类似的、软件的核心系统有一个顺理成章的认识。
比如,当一位学生知道RGB色彩空间在电脑中的表现范围要远大于CMYK空间的原理时,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在之后的课程中解决在CMYK模式下一些PS的特殊混合中色彩发光度不足的问题。遗憾的是,在多次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课程的开始阶段,一些教师就直接开始了对软件操作的讲演,而将色彩模式简单地以“印刷模式是CMYK和显示模式是RGB”一句话带过,使得学生对于背后的知识根本一无所知。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的思路中打破思维定势,对于基础软件不能简单化地教学。
很多非设计专业出身的教师走到了设计专业的讲台上,他们没有足够的艺术、设计、审美方面的实践经验,在课堂上只能局限在软件本身,内容以操作经验为主,而不是从对数字美术的深刻认识出发开展教学。所以教师需要突破的第二点就是在备课过程中增加对现代设计,特别是最新设计美学潮流的接触和理解,并将其反映到课堂教学中。
笔者观察过一些教师的课堂讲演内容,其内容来源于教材本身,这无可非议,但是仅仅局限在教材本身。有些教材的案例可能已经脱离了现在的主流美学,只是拼凑了几个技法的生硬案例。如,在画面中加入一张低精度的风景照片,并且在上方打入艺术字,连颜色都没有协调。这种案例广泛出现在计算机一级的教学和考试内容中可以理解,但是有些教师将类似案例搬上专业学生的课堂就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数字化图形的审美不会跳出艺术与美的基本范畴,但创作媒介的发展本身就是艺术的发展。从雕塑、绘画、拼贴装置等艺术媒介来看,技术比重的提升使艺术本身形成了确定的分类和不同的发展趋势。在不同的媒介中,艺术品所体现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方法是不同的。数字化艺术是电脑图形技术发展的产物,能够囊括以往所有艺术的表现形式,并且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设计行业更是需要数字化手段来提高艺术创作的效率,规范设计产品的生产流程。
作为数字美术的教授者,教师必须广泛吸收各种数字化的审美思潮,体验软件的各种效果和可能性。当今的商业美术潮流可以归结为结构立体化、层次多样化、形式随机化与技法复杂化。总而言之,在二维的平面设计中大量融入三维效果,或者用二维手法表现三维的立体效果已经是一种共识。如果在案例的挑选和设计中忽视这一共识,这些案例对学生来说就是毫无意义的,课程也就变得枯燥乏味了。
2.教学案例的设计
在教学内容中,案例是核心。好的案例能够涵盖各个知识点,并且突出重点,使学生明白软件中某些选项的意义和技法的由来。但在PS的教学案例中,面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案例的挑选和制作必须“突破平面”。首先,在案例的设计中,教学首先要遵循PS软件中的构造系统核心理念——在PS中建立或者处理图像的逻辑,是一种基于“层”的建构逻辑,如有一层主要面A,它以平面图形式被放置在图层显示面板里,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它的全部。在这一层中,可以衍生出辅助调整层,如透明度、蒙版之类的单层效果;如果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需要处理的图层时,这两个层之间的关系是上下关系,即空间中的一种层次关系出现了,就会诞生有关上下层次之间的新关系,如上层覆盖下层,或者是带有透明度的上层图像A叠加在下层图像B上,从而得到A+B的新效果。
但是,现在大部分学生往往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只记得操作步骤,而不理解原理。这是由于部分教师或者教材只强调步骤,没有详细讲解软件的特性。试想,如果学生只是按照步骤来记忆,那么只可能是一次性的强记,是单一维度的记忆,这就是笔者提出的需要被重新审视的“平面化”的教与学。学生只记住步骤,即使相同的技法,如果仅仅换了素材和创作环境,学生就有可能出现错误。因为他们是在“强记”一种思维,而非理解一种方法。所以教学案例设计必须突破思维定势,顺应软件的逻辑系统。如,要在PS中制作剪切蒙版,其技法是将上方较大面积的图像包裹住下方较小面积的图像,最后效果是图像显示上方图像的颜色或内容,而外轮廓则是下方图像的。
笔者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剪切蒙版时,就会首先考虑让学生理解剪切蒙版是上下两个图层之间的一种“包裹关系”,类似包装纸和被包装的物体的关系。这样,学生就有了形象化的突破平面的思维理念。
对教学实践的总结
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掌握了学生的一些需求,他们渴望将一些新的视觉风格表现在自己的设计作品里,而不是做出与他人一样的作品。笔者渐渐积累了大量能令学生耳目一新的基本符合现代商业美术设计的审美标准,PS案例,并且能够在软件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很好地引领入数字化图像的世界,通过转变思路,使学生对数字艺术的理解深度化、立体化,而不是简单化、教程化,从而让学生热衷于用软件和新的媒介创造新的艺术。
笔者认为,学习PS或任何基础类的软件,首先就是将软件理解为一幢楼房,而不是一张油画或者一段程序。如果要全面认识这幢大楼,就要将这幢大楼的周边环境和地理位置以及材质了解清楚,这样就能明白大楼的面貌如何构成,然后根据楼层,了解其各个层次的功能区域,在此之后,就应一间间地探索其细节内容,形成从大到小、多维度、全方位的纵向、横向比较思考。如果学生想用软件做出新颖的效果,就可能需要改变大楼的内在布局,将一些功能进行综合使用,好比改变每间房间的建筑结构,在可以改变的范围内做到游刃有余。在一个系统中进退自如,才是软件学习的最佳境界。通过总结出“突破平面”这一教学思路,笔者希望能够为解决基础软件教学中一些常见的问题提供一定帮助。
作者:包臻隽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