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篆刻艺术与空间设计类比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篆刻艺术始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但盛于秦汉应无异议,后在元明时期逐渐进入文人视野,在文人擅长的其他艺术如诗词、书法、绘画等理论和技法的影响下,篆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度抽象、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和空间设计意味的艺术门类。它从不同的篆刻线条、结构和细部处理出发,演变出形态与结构异彩纷呈的方寸空间,成为文人竞相学习和交流的高雅艺术。明清私家园林多由文人委托、负责或参与设计,其在篆刻艺术中沉淀下来的空间意识和理解会非常自然地运用的园林设计当中,因此,研究篆刻与园路设计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理解园路在园林空间设计中的关键作用。篆刻是由篆法、章法、刀法三要素所组成的造型艺术。所谓篆法是指篆体的线条美,如鸟虫篆、九叠篆等;章法是指篆刻的结构美,如格构、曲构、疏密、留白等;刀法则体现了笔法时序美,如单刀运刀、双刀运刀等。因此,篆刻不仅有实体美、空间结构美,还有运刀进程之美。明代计成在《园冶》中已经开始用篆书线条来描述园路空间:“篆壑飞廊,想出意外。”
篆壑的二维曲折与飞廊的三维飞跃显然是对园路线性空间的线形空间延展做了丰富的描述。“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这也进一步说明廊路要曲折纵横延伸于园林,左右游人,成就园林空间无穷之胜。而谈到园林的空间结构,计成依然是空间设计意识十足。“古之曲廊,俱曲尺曲。今于所构曲廊,之宇曲者,随形而弯,依势而曲。”他所说的曲尺曲结构、之宇曲结构和随形弯结构,从理性变化适应到感性随遇渐变,最后达到任意融合,总结出园林空间结构的丰富变化与自我逻辑。再说到园路的时序之美“,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斯寝园之篆云也。”园路如篆刻刀在园林基地上上下翻飞,穿过花丛,飞过沟壑,曲折不尽,如篆云图案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其实篆刻本身并不是二维平面的艺术,在篆刀的角度,它是有深浅腾挪的,一如书法中毛笔的笔法中的压、提、撇、捺的四维运动。因此,我们可以分析篆刻与传统园林园路空间设计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园路设计的理法,同时从篆刻空间中汲取营养,使得千变万化的篆刻空间设计可以实体化、现代化、体验化,补充我们现代园林设计的空间语言。其实,园路的线形是造园设计的资源,传统园林的最高追求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法自然”之路,而园路的功能是满足交通基础上的最大限度的成景、得景,园路的线形自然就选择了“景以境出”的曲折形线条为主,这是园路设计的“篆法”。园路的布局是造园设计的奥旷、疏密、构图、分朱与布白,它决定了园林空间的分布、层次与变化,使人在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多尺度的体验和感受,这是园路设计的“章法”。
园路的时序是指游人在园路的引导下游园的顺序和过程,感受意境叙述的逻辑与表意的过程,完成园林设计的精神功能得表达,这是园路设计中的“刀法”。可见在园路设计中选择什么样的线形,安排什么样的布局,组织什么样的游览顺序都至关重要,是“篆法”、“章法”、“刀法”三者的完整配合与共同协作,要注意线形、布局和时序的三者统一,只有这样才能领会园路设计的理法真谛。所以,园林是更大空间中的篆刻艺术。下面,以苏州沧浪亭为例试进行篆刻与园路空间设计的类比分析。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内沧浪亭街上,是现存苏州最古的园林。面积约16.5亩,为苏州大型园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园风格,是写意山水园的范例。其旧园主苏舜钦曾有《沧浪亭》诗曰“: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正概括了其造园特色。
1园路线形选择
园路线形选择最根本的原则还是“景以境出”。沧浪亭门前有河,河面在园子的西北角空间放大,形成了较开阔的水面,为观水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沧浪亭在这段河岸边以复合曲廊代墙,成为苏州园林中唯一能从园外观赏园内风景的园林。此处的园墙如果封闭,就会把如此好的景观隔在墙外,暴殄天物。因此此处的园路选择“S”形弯曲的线形,于内侧是“一径抱幽山”,于外侧是“高轩面曲水”,一廊复抱水,园路左右逢源,两边借景。另一条采用曲折线性的园路是园子东部的连接明道堂、清香馆河和御碑亭的园路。这条园路线形的趋势依旧是“S”形,“S”线形的东南侧围起清香馆前面的桂花,目的是笼住香气,暗合“清香馆”的景名。世人常以为那一弯曲廊园路是为了笼住院子里的几棵桂花树的香气,可是当你真正走在曲廊之外,才发觉园者是做了一所院子香炉,院外廊内走过,不仅仅是通过廊墙上的漏窗看院内的植物,而是在一个漏窗与一个漏窗之间,享受那忽无忽泻而出的桂香。一笼漏墙筛桂香,曲廊间窗映英华。这种用园路空间设计的手法去把玩香气,大凡是现代建筑师是很难考虑到的吧。在清香馆西北侧的相反的反曲线园路上,又可以观院内山上的沧浪亭。这条路围起与园外河水呼应的小池,可以观山前小池水景。以上提到的两条曲折园路均是廊路,前一条是可左右借景又有分隔空间效果的复合廊路,既可限定园子与外界环境的空间,又可以内外借景。后一条曲折园路从明道堂向清香馆走的时候,属于“路类张孩戏之猫”的“Z”形曲路,角度刚好是为了观看园内山上的沧浪亭,经过两次曲折,站在同样观沧浪亭的前后两条廊路上,视距产生了变化,沧浪亭的景观也产生了变化。其余园路因多与建筑结合“,随曲合方”,多采用规则的直线线形(图1)。可见,园路的“篆法”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2园路布局结构
古代文人造园也治印,篆刻的章法也融入园林创作。不同的篆刻有类似的空间形式美的规则,下面以集诗、书、画、印四绝为一身的齐白石老人“独造”的篆刻艺术为例来与沧浪亭园林进行类比,从他的几方篆刻中可以窥探沧浪亭园路布局的特点(图2)。园林和篆刻的总体布局结构都是讲疏密关系。章法的布局形式多样,以“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匀称对比为好。“人长寿”一印在笔画疏密布局上极尽变化。以斜对角线附近安排紧密的笔画,所剩两角以疏朗为主,形成对比与变化。寿字的一长竖,直插到底,支撑全局弯而不断,显示一种韧劲的美。为了打破边框直线条的僵直感,“人、长”的竖线也力避垂直。
这些线条和空间在互相对立、排斥的因素中达到了矛盾中的统一。沧浪亭的园路布局形式与此非常类似。其园路也是在对角线处趋密,两角留出较大空间,并把东北角之水面空间画出园外,仿佛形成了异形边框,水面空间的内外属性皆有“,臆绝灵奇”,为避免路线线形的单调,在临水处的廊路和为清香馆笼香的廊路皆为曲线,使整个园路布局活泼生动,妙趣横生。园林和篆刻的局部布局还讲究分布位置。例如“,白石”一印“石”字的横撇紧贴边框,甚至笔画当框,把框内框外联系在一起。这与沧浪亭沿园外开阔水面展开的复廊与外墙合二为一相似。复廊是园路也是园墙,隔墙有窗,引景于内,隔墙外又有廊,笔画冲出边框,借景园外,实现了园林设计中“林园之最要者”———借景。又如“,木人”一印边框局部消失,外部空间凹入,对外形成虚空间,内部的笔画充当了新的边框,打破了方形边框的单调感。这与沧浪亭的入口门厅大门的凹入空间相似。园的外边框局部凹入,立面产生了虚实,又产生了门前的集散空间,同时起到强调入口空间的作用。再如“,故乡无此好天恩”一印中右上角的边框断裂,有伸出框外之势,框内与框外产生了流动,身在框内,心想框外的意念强烈。这于沧浪亭北部复廊东部的观鱼处的布局相似。东部的园廊也是边框,向北延伸凸出边框,占领园外一方水面的天空,观鱼处境界高远。
3园路游览时序
传统园林通常包括风景名胜区、皇家园林、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等,为了游览赏景的功能,园路通常不是一条,而是多条并联或复合。不同的游览顺序会产生不同的赏景效果,从而达到“日涉成趣”的目的。但是,总有一条园路是最好的园路顺序,是体现构园者设计精神的园路,是最能表述意境生成的园路。如同篆刻中的刀法,书法中的笔法,连贯流畅,一气呵成。在园林中这种顺序还表现在气候、天气之时。雨中游和雪中游不同,冬日游和夏日游也不同。例如“,清香馆”的游览必是在八月桂花香的时节游览才最能达到园林最高境界之审美。下面是本人通过研究环境和实地调研所揣摩出的沧浪亭的园路时序,且作简要分析,以解园路“刀法”追求。园路引导游览的主观对象是游览者,客观对象是空间与景点。这里就把园路引导的空间变化序列和景点安排作一分析与介绍。
门前先见沧浪胜迹坊,于城市道路和河面造成的开阔空间中标定出空间一点,此一景;踏波水上过曲桥来到入口门厅的大门前,门厅的外墙凹入,在两侧如八字影壁般斜伸而出,拥抱出一方入门前的序列空间。粉墙写树,门雕居中,人不仅诵读题额“沧浪亭”,此二景;穿门厅室内空间,入园便豁然开朗,前有峰峦嶙峋,延绵向东,高处有沧浪亭,此三景;东折或廊或路至面水轩,四面通透,观水观山皆宜,此四景;沿复廊南行,内外往复,俯观抱水,仰观高亭,借窗当景,相互渗透,此五景;及东北角观鱼处,一亭凸出水上,视野开阔,作濠濮涧想,此六景;再自东面山路曲折盘回上沧浪亭,四周林木葱郁,景致清幽,此七景;自亭西南山路折下,至园林的主建筑明道堂,取“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之意,屋宇宏敞,庄严肃穆,为明、清两代文人讲学之所,此八景;穿堂至瑶华境界前之回廊方院,空间开阔,梧梅争香,此九景;自院内东南角如印心石屋假山洞,暗中探幽,后登石屋上之看山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此十景;北折西行,辗转穿小室数间,至翠玲珑,移竹当窗,暗屋涌翠,芭蕉掩映,竹柏四周,此十一景;北上至五百名贤祠,粉壁列五百名贤石雕,怀古抚金,壮志怀古,此十二景;经廊路,过窄院,北至清香馆,一廊环绕,拥桂飘香,步行廊上,亦可见山望沧浪亭,此十三景;西行沿折廊至御碑亭,一路水光山色,寻觅诗径,此十四景;再北穿山洞,登磴道,起伏观游,回味全园风光,顿生尘外鱼鸟之乐,此十五景。
游览的顺序决定了品园的顺序,也意境逐渐生成的顺序,此为最重要者也(图3)。因此,篆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之一,其中凝练了丰富的空间与表意艺术。学习、分析和解读篆刻艺术的设计特色,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园林和继承传统园林文化至关重要。
作者:李春青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