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平衡因素的景观空间设计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景观空间设计过程中的平衡要素
所谓平衡,在一定意义上是指一种和谐统一、令人舒适自在的系统,对于景观空间设计而言,不论项目大小,不论是何种空间形态,其平衡都是一个综合协调的过程,即空间的设计既要遵循环境,又要满足功能,也要展现文化,景观设计师必须找出其中的积极因素和让步因素,剖析协调,使空间的设计与这些因素相辅相成并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与发展的系统,才能营造生动活力的景观,锤炼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1.1项目景观空间与外部空间环境的平衡———寻找得当的景观空间定位
任何一个景观空间的塑造,均不能简单的就“事”论“事”,而应作为整体环境的构成部分:可能是整体空间形态延续,也可能是景观类别的有益补充,更甚者,是已有空间环境的有趣对比。有条件时,可以“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即先寻找环境基因良好的场地进行“构园”,另一方面,在场地已经被限定的局势下,“相地”的概念转而是对环境基因的分析与协调,景观设计师必须在设计之初就全面的审时度势,积极寻找周边相关的空间环境特点以及项目本身空间的特性,找出平衡点,迅速判断该项目景观空间形态在整体环境中的定位且能贯彻设计进程的始终。
1.2项目景观空间与功能设置的平衡———创造合理的景观空间布局
场地功能空间的处理是设计的基础内容,既包含硬件功能如排水、交通、结构支撑等,也包含软件功能即受众的舒适性要求,如适宜的休憩场地、完美的观赏角度、自如的活动空间、靓丽的绿化效果等等,景观空间的布局必须兼顾二者的平衡,与场地所需提供的服务相对应,同时在设计过程中顺应地形,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应势改造,创造多样化的、合理的功能空间,满足不同的需求,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服务性,达到空间与功能的平衡。
1.3项目景观空间与场地文化的平衡———营造特有的空间场所精神
场地文化特点体现是设计的独特性与个性的表达,是避免“无差别”景观空间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场所精神的最佳诠释,通过特定的空间形态和氛围的营造来展现特有的文化内涵,传承历史的积淀,体现了设计者对作品与受众精神层面上人文关怀,也传达出其个人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感悟,是景观空间在精神深度上表达。基于以上景观空间设计的平衡要素分析,笔者结合福州市泛船浦教堂下沉式广场这一特定空间形态的景观设计实例,进一步的探索景观空间设计与其平衡要素间的关系。
2福州市泛船浦教堂历史变迁及项目概况
2.1泛船浦教堂的历史变迁
泛船浦天主教堂,又名圣多明我主教座堂,座落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朝阳路新民街北侧,闽江南岸,创建于1868年,于1932年新建,包含主教堂和神父楼,总面积18亩,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主教堂为哥特式单塔楼,堂身呈十字形,长60.2m,宽19.52m,建筑面积1254m2,气势雄伟,内部造型独特,当时号称江南第一大堂。“”期间,泛船浦天主较堂受到冲击,后被福州市蓄电池厂占用,直至1986年底归还,并同时复堂,199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由于泛船浦教堂的神父楼位于规划开辟的南江滨大道中央,经反复论证及方案比选并报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其进行整体平移,以利于文物保护和减少经济损失。这次整体移位的具体要求为:神父楼向东方向整体平移75.6m,整体旋转90°,再向南平移30.7m,由东西向改为向北面向闽江,最终与主教堂垂直,形成现有格局。
2.2项目概况
2008年开始建设的南江滨防洪堤和江滨大道,由于水利防洪安全的影响,其高程较教堂建筑地面高出约2.5m,致使建筑的前广场成为下沉洼地,“内涝”严重,威胁到这一百年宗教建筑。可以看出,场地建设前已处于荒废状态,淤泥堆积,杂草丛生,完全掩盖了教堂建筑的光芒,形成一块城市的疮疤,破坏整体的景观效果,同时也限制教堂的通达性,对教堂的日常活动造成极大的不便,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势在必行。
3泛船浦教堂下沉式广场景观空间设计
3.1项目在整体大环境中的景观空间定位
本项目在整体空间环境中呈点状,配合其东侧的港头河绿地公园一起与道路北侧的南江滨休闲公园相互平衡,使江滨大道两侧人行道自然而然地成为两道线性观景台,最大限度展示道路两侧的自然风景与人工风采,在这一区域形成点、线、面为一体的完善景观空间格局,而下沉的地势恰是整体空间形态的有效补充;同时,与依托自然江景和水景的南江滨休闲公园及港头河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类别不同,泛船浦教堂下沉式广场的建设是依托教堂这一历史宗教建筑的硬质景观主场,更强调一种精神场所和人工智慧的性质,其合理的建设将完善这一区域环境的景观空间类别,为受众带来多重的游览体验和惊喜,因此,本场地的景观空间设计定位与周边生态化的绿地是一种相映成趣的对比:他是精致化的、以硬质景观为主的、强调人工景致与宗教场所精神氛围的亮点空间。
3.2项目景观空间布局与功能需求的平衡
在前文项目概况中提到,现状场地位置低洼且处于荒废状态,“水涝”严重并极大影响教堂的通达性,同时缺乏日常活动空间,因此本次景观空间设计需要平衡的功能需求包含以下几点:整理竖向关系、解决水患保护、增加通达性、设置日常活动与休闲空间并提供良好的观赏角度最大限度展示教堂建筑的风采,以上几个方面的需求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统筹在“下沉式”空间形态中,利用通过垂直系统将不同水平层面活动场所/功能空间串联为整体。通过对场地现状竖向的认真分析,并与教堂管理者进行多次沟通,了解其日常行为与活动的需求,景观设计师借力使力,充分利用2-3m的高差,通过绿化叠级的方式设计多层次的下沉式围合硬地广场,形成绿色屏障,弱化生硬的高挡墙形成柔性边界,为上下的过渡空间提供舒缓的节奏,既避免上层道路交通的干扰,营造具有独立性与层次感的活动空间,也增加休憩停留的设施,并且弱化场地下陷的违和感,化不利因素为设计的亮点,突出下沉广场的景观特性;同时,场地周边水处理设施的资料显示,其竖向均比项目场地高,雨水提升泵房的设置就不可避免并且位置有一定的局限性,为避免破坏场地的空间格局和广场的完整性,经过设计人员的巧妙安排,在场地的东北角利用上下场地的高差,隐形设置这一构筑物,并结合场地的主入口和观景台布置,创造多功能空间,分流上层观景平台与下层活动场地,形成多样化的空间形态与绝佳的赏景视点,同时解决排水、交通与观景的多重需求,达到景观空间布局与功能需求的平衡。
3.3项目景观空间精神与文化内涵的平衡
每个具体的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场地的个性就在于教堂建筑这一特别的建筑类型,承载着特殊的宗教与历史意义,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设计必须力求最大限度的释放并传承这种宗教文化的内涵与特性。在设计过程中,笔者充分参考借鉴西方同类型宗教建筑前环境的设计,并了解宗教活动的一些特殊习惯,力求在空间细节的设计上表达场地宗教文化的内涵:以主教堂为重心的硬地广场铺设规则平整的灰色透水铺装,整体大气,并通过合理比例的分割条打破整体的单调感,完整且具有一定尺度的广场适宜举办露天日常宗教聚会、信徒婚礼、新人婚纱拍摄等特色活动;为方便信徒参与活动前后净手的习惯,在主教堂设置小型喷水池,突出场所设计的人性化精神,带给人们一种行为与心灵双重平衡感的同时也增添景观空间的灵气与氛围;在绿化的安排上,广场周边的叠级空间采用规则式的绿化种植,突出教堂的庄严感和广场的围合感,中心绿地则采用以蓝花楹为主旋律的小型群落式种植,并安置了几组展示宗教风采的雕塑作品,开花季节蓝紫的色调,充分渲染教堂环境的神秘氛围;座椅矮墙、服务建筑、栏杆等细部均充分借用教堂建筑的风格元素,并做旧处理,达到整体统一和谐的状态。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空间细节处理,强化场地的宗教文化风格,传承特有的场所精神和内涵。
4结语
在福州市泛船浦教堂下沉式广场景观设计项目中,笔者充分调动空间设计的平衡要素进行实践,取得满意的成效,项目的建设成功的保护了历史宗教建筑,保护了建筑平移技术的成果,重展当年“江南第一大堂”的风采,成为南江滨一线的重要旅游景观节点,吸引着众多的慕名者前来参观与体验。
作者:林晓捷单位: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