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校园入口空间设计思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交通集散功能是校园入口空间最基本的功能。随着大学向社会的开放和社会向大学的渗透,校园与城市的往来越发密切。作为城市道路和学校内部道路交汇之处的入口空间,交通情况往往比较复杂,因此,需要在大门前设置相应的缓冲和引导地带,进行合理的空间划分和流线组织,使行人、自行车、机动车互不干扰。深圳大学地处繁华市区临近城市干道,周边交通流量大速度快。因此,设计师将校门大幅度后退,先在后退场地与城市干道之间设置绿化带形成缓冲层次,再延展、多元化地处理入口毗邻区形成引导和分流层次,不仅大大缓解了入口处的交通压力,还借助绿化景观的柔性衔接使校园与城市空间和谐交融。安全保卫功能是人们现实存在的客观要求,它不仅影响着入口空间的封闭程度,也是决定入口形式的因素之一。
传统的设计观念中,入口主要扮演“保卫者”的角色。现如今开放、民主与平等已逐渐成为时代的精神,反映在高校入口空间上就表现为从过去的封闭、保守向开放、通透以及人性化尺度的转变。很多情况下入口在形式上反映出的防御性已没有那么强烈,智能化的门禁系统和管理有序的保安工作解决了相关的安全保卫问题。
高校校园入口空间不仅要满足交通集散和安全保卫功能,它作为学校形象的窗口,向外界展示校园的历史传统、文化内涵、教学环境等各方面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入口空间就是高校的一张名片。它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营造人文气息浓厚的场所感,表达对人的尊重、包容和欢迎。新生入学,首先面对的是学校入口,喜悦和憧憬油然而生。毕业之时,身着学位服的学子们总不忘聚集于校门口拍照留念,与母校和同窗挚友依依惜别。由此可见,入口空间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它是高校文化气质的缩影,反映了学校的内在精神。需要注意的是,入口空间具有双向标志的意义,相对于校园内部空间来讲,入口更具有外向性,当人们走出校园时,它的存在暗示校园行为的结束和外部城市行为的开始;相对于外部城市空间来讲,入口又具有内向性,当人们进入校园时,它又暗示着城市行为的结束和校园行为的开始。在设计过程中,不应只考虑面对城市空间方向的标志作用而忽视了面向校园内部方向的立面的设计处理。只有具备双向标志性质,才能使人们在双向穿行过程中都能随着空间的对比变化顺利地完成行为上、心理上的过渡。
以人本理念优化空间组织
清华大学的吴良墉先生指出:“人文精神的复萌应该被看作是当代建筑发展的总的趋势。”在高校校园入口空间组织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校园的主体———人作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对学生、教师、工作人员、访客以及残障人士的行为与心理的深入研究、全面把握,是设计创作得以成功的必要前提。这里涉及到环境心理学、建筑现象学等多门学科,其宗旨在于使人———建筑———环境取得和谐发展,使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校园入口空间设计中大致涵盖清晰的空间层次、宜人的空间尺度、便利的配套设施三个方面。
清晰的空间层次和导向脉络是人们认知环境的基础,只有掌握了粗线条的认知轮廓并明确前进的方向,才能使人们在把握总体的前提下,形成自身的认知框架,有序深入地掌握空间意象,感受环境之美。入口是校园空间的开端,是通往校内各个场所的必经之地,因此,在设计组织上既要考虑其独立性,又要处理好与其它区域的关系。对于入口而言,空间的序列性主要表现为以教学主楼或行政办公楼等具有重要地位的校园建筑为背景,节点———道路———区域逐层展开,从而形成整体性较强、层次清晰的空间体系。
校园入口空间以人的活动为主体,因此,入口环境应当以人体作为基本的尺度参照物,创造条件使人自身的行为与环境有机结合。尺度过大、形态单一使校园入口变成纯粹的形象工程,单纯地追求建筑实体的远景形象及带有几分夸张的大空间、大轴线、大广场、大草坪,既铺张浪费也难以营造传统老校那种亲切安宁的学术氛围,给人以空旷单调、无所适从的感觉。尺度过小则显得拥挤单薄,使入口犹如玩具,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入口的设计在尺度处理方面可谓独具匠心,由于门前有城市高架桥遮挡,为了将校名完全露出只能加高校门。高架桥高七米,则大门至少要十四、五米高,但这个高度对于行人来说肯定过大。同时校内前院空间不大,现有建筑不高,大门的体量从校内看出去也必然会不协调。于是设计师采用三道门渐变的手法,面向城市一侧高度十五米,正中悬挂校徽凸显视觉形象。面向校内一侧降至九米,中间再加一个衔接层次,分别书写英文、中文校名。这样三道门的高度与城市、与校园尺度形成了良好的对应,人们在穿行过程中,心理上也自然而然地完成从喧嚣城市环境到优美大学校园的过渡。
空间为人而设计,因人而具有生命力,因此,设计师要因势利导,运用人性化的配套设施营造可行可坐、可赏可玩、可交往可互动的环境氛围。入口空间配套设施主要包括休憩类服务设施、卫生类服务设施、信息类设施、照明类设施、无障碍设施、视觉形象设施等。设施的位置、体量、造型、材质、色彩等都对环境的视觉效果和实用效果产生影响,缺乏人性化配套设施的入口空间冷漠乏味,置身其中只有被催促行进的感觉。良好的设施配套会让使用者体会到体贴入微的关怀,使人们乐于参与其中。对此设计师应认真对待,特别是要避免设施的疏漏短缺和生搬硬套,还应考虑让某些设施艺术化,赋予其公共艺术品的意义,有意识地创造舒适宜人、美观丰富的环境艺术效果。
整合自然与人文环境
作为校园的起点,入口是高校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每一所大学的地域文化、历史文脉以及场地状况都各不相同,用艺术设计的手法整合相关元素,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谐相融是建设高质量的入口环境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树木、花卉、草坪和水景等自然元素的引入,使校园入口形成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能够给人们以清新感,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向往自然、亲近自然的愿望。自然元素是高校入口环境构成中最广泛、最丰富而又最为亲和的要素,不断生长的树木是时间的见证,也是人们记忆的标志。绿化在一年四季中变化的形象,为环境赋予不同的形态和性格。树木、草坪、花卉和水景经过配置而形成的综合形态,可以起到围合、划分、联结、导向等作用,比人工构筑物更富有人性意味。武汉大学坐落于东湖珞珈山上,整体建筑群因地制宜形成自然有机的校园布局。穿过校门,沿着和缓的上坡路进入校园的其它区域。在这里入口空间没有肆意改造原有的生态环境,而是顺势而为灵活运用树木、道路的起承转合以及高差变化形成不同的景致,整个入口环境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随着使用者在空间中的移动而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2与人文环境相结合
高校入口空间体现着地域文化、时代文化精神的多种内涵,与人文环境的结合对于入口空间设计尤为重要,学术气息浓厚、富有诗意的环境将产生潜移默化的濡染和熏陶,成为师生终生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与城市的文化品格相协调是高校入口与城市环境交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而城市是大学成长的土壤。每座城市都有其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位于城市中的高校必然会受其影响。正如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的设计者之一宋志元所说:“设计一所大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力争在内聚性的校园和城市的一体化之间取得平衡。它必须具有学校建筑的功能和社会特质,然而也应充分考虑到它所服务的都市生活的文脉。”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政治文化中心,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都较好地保留了传统的校园入口空间特色,体现了对古城深厚文化底蕴的呼应。
校园文脉的传承同样也属于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的内容。文脉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更确切地说,是指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它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系统。入口空间的设计是多元化的,每个作品都有它独特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在设计实践中,我们常常受制于社会物质条件而忽略了文脉的研究,或是追逐各种流行的“新手法”“新流派”而缺乏对空间肌理、文化背景的深刻思考。以至于许多作品缺乏生命力,只剩下苍白乏力的躯壳,进而造成历史文脉的断层。每个大学都有充满记忆和个性化的历史,大学校园的历史文脉和场所精神是大学宝贵的财富。
对校园文脉的尊重和重视,对校园肌理(包括建筑风格、材质、色彩、空间布局方式等)的传承和延续,体现了高校校园入口空间文化性的本质特征。天津大学新校门是校友布正伟为纪念天大百年校庆而创作,新校门向百年老校的沧桑历史致敬,将当年北洋大学校园建筑的历史神韵加以提炼归纳、抽象隐喻,并结合现代建筑语汇,是传承校园文脉的佳作。在同济大学入口改建工程中,设计者深入发掘“新”与“旧”在空间中的对话关系。朴实沉稳的旧校门历经三十余载,己成为同济大学的象征之一,故将其保留作为校园成长记忆的延续,并在两侧新建过渡性的门廊,门廊在原本较为局促的校门和城市街道之间构成一个椭圆广场,旧校门矗立于广场之中。这样既扩充了规模,解决了现实的使用问题,又丰富了入口的空间层次,延伸了精神内涵,是大学入口空间改建设计的优秀实例。
总而言之,校园入口既是人们穿行、等待、观赏、交谈的物质空间,也是承载高校人文精神的对象和载体。高校校园入口环境的营造是一门时空的艺术,以人为本、重视自然环境、尊重历史文脉是基本的设计原则,使用者———自然环境———人文底蕴的整合相融是最生动的艺术表现。
作者:王欣单位:中华女子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