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化传承下的小学美术课程设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已经迈入核心素养时代。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计的内容与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具有必然的内在关联性。该文在文化传承视域下分析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春节•贴窗花》,探究文化传承与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设计及其内涵体现,并对此次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加以反思。
关键词:文化传承;小学美术;校本课程
当下,中国基础美术教育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哲学家杜威曾提出“学校即社会”,人们不是先在学校做准备,再到社会上服务,而是在学校就要学会解决问题[1]。核心素养倡导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同样具有提高公民素质的核心目标。优秀的校本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的特殊性并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进行灵活调节,在达到核心目标的情况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自主发展,是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一、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内涵体现
1.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设计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本课程中体现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能脱离学生而单独存在,也不是为了理论上的教学目标而设立的;二是整体的课程设计要联系学生生活的真实世界,关联其所处学习阶段的其他学科知识;三是校本课程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并解决平时课堂中忽视的学生学习心理的问题。在《春节•贴窗花》一课中,从选定讲授春节习俗到具体确定贴窗花课程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等,从多方面培养其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2.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这一独特场域存在的,其核心在于“校本”二字。小学美术学科的校本课程必须基于学校的基础条件开展,如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等。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资源多涉及以下三方面:一是学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办学理念等,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共同探究和研发;二是学校所处地区的资源,可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等进行课程设计;三是学校教师可根据各自的专业和特长,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在《春节•贴窗花》一课中,选中“贴窗花”作为主讲的春节习俗,主要是因为授课教师擅长剪纸窗花。教师现场表演剪窗花的环节,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讲解窗花的样式、图案纹样的寓意充分弘扬了民族民间传统美术。将其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此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之情的教学目标。
二、文化传承与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设计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教师可以通过研究传统美术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探究。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维度构成。在美术学科领域内,专家学者归纳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将中国传统艺术和民间美术融入小学美术的校本课程中,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达到预期目标。
1.文化理解
在当今时代,国家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口号。小学美术教师要在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校本课程能够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传统文化是由人类文明不断演化与聚集而来的,它能够将民族特质和风貌以真实的状态体现出来,从整体上反映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系列的思想文化与观念[2]。在《春节•贴窗花》一课中,教师引出春节的传统后,可以提示学生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上有一首描写春节场景的古诗,以此引出宋代王安石的《元日》。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元日》,提示作者在诗中介绍的三种古代的春节活动。将语文学科的古诗与美术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合,能够让学生对比古今的春节习俗,懂得节日传统文化是值得为之骄傲和自豪的,也是需要学生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还是以《元日》为例,诗中描写的“新桃换旧符”,古人用桃木做成神荼、郁垒门神像挂在门上;如今,人们用红纸写上对联,门神是彩色的画像。随后,引出春节贴窗花的习俗,重点介绍窗花纹样和贴窗花的风俗文化。这样的校本课程内容设计,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的记忆和思念,而且蕴含着无穷的文化底蕴。
2.图像识读与审美判断
尹少淳认为,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3]。对于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来说,教师给出的视觉图像或影像要能够让学生认识、理解校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以《春节•贴窗花》为例,教师采用视频导入的方法,引出春节这个节日。影像可以是定格动画的形式,这在形式上贴合小学生的识读能力,在内容上符合该课的主题——春节。有了良好的导入、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就更容易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春节引出春节的传统文化习俗,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精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春节习俗图片或视频影像,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识读图像内容。在欣赏精美窗花图案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法和讲述法,让学生深刻感受不同窗花纹样的寓意。如,当学生已经理解“鱼”的窗花纹样时,通过联系成语“年年有余”中“余”的谐音再次解读“鱼”的窗花纹样。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自主的识图意识,提升基本的美术文化素养。图像识读素养是其余美术核心素养的基础,这个环节的设计能够满足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教学目标。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审美判断与图像识读有着许多的直接联系。李泽厚认为:“艺术分析必须从形象出发,从形象所引起的美感出发。分析形象是为了要看它是否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要看它是否真。”[4]低年龄段的学生简单观看、识别和解读图像之后,必然会对图像产生一定的认识。教师带领学生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理解为何在春节文化中红色元素居多,窗花剪纸几乎都以红色为主。在最后的课堂展示评价环节,学生可以运用审美判断素养对自己、他人的作品进行感知、判断和评价,通过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他们认识生活中的美。每个美术核心素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必须相互结合。这样,学生可以在不断学习、感知、理解中提高审美判断素养。
3.美术表现与创意实践
陶行知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5]美术教师应创设适合学生认知与理解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工具、技术和美术语言,将观察到的身边事物用自己的方式融入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以《春节•贴窗花》一课为例,该课的美术表现素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马克笔、蜡笔等绘画工具创作出贴窗花的场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讲解贴窗花的习俗、窗花的纹样等知识点,逐步引导学生在识读图像后,能够自主联系生活实际构想出贴窗花的热闹场景。美术表现是学生艺术创意的输出过程,也能够初步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创意实践是美术表现的深入展现,如果说美术表现是创造图像,那么创意实践就是学生在创新意识的主导下,用创新的思维和方式思考问题、创作作品等。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6]在《春节•贴窗花》一课中,教师将美术表现与创意实践两个美术核心素养交叉融合,不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想象贴窗花的场景,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又可以是自我构想的空间场景,但是主体元素仍要存在(如人、窗花、窗户、剪刀等)。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核心素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会逐渐得到提高。
三、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
1.校本课程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的。美术作为人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学生在欣赏艺术家的美术作品时,会对其中的情感、意志、价值、道德等人文内涵形成认知,产生共鸣,受到启迪,得到滋养,进而形成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自然科学是中性的,人文科学才具有道德与价值倾向[7]。教师应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格健康的本质就是具有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人文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相比,更能培养、造就人的精神世界。
2.校本课程设计要贴合当今学生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解放学生的天性,让课堂融入生活,使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灵活性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思考、动手、讨论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平等地对话、沟通,共享知识。教师选择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就成了教师重要的教学策略。
3.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课上课下相互交融
课堂上的教学局限于时间和地点,难以充分达到教学效果。在《春节•贴窗花》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结合社会美育等方式拓展课下教学,让学生在课外进行传统文化的交流。如:课下拜访当地剪纸艺人,学习当地的剪纸文化;参观剪纸民俗展览馆;去图书馆借阅有关春节剪纸习俗的书籍并讨论与探究;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用多元化的方式、创新性的态度开展新时代的校本课程教学。
作者:谢倩玉 孙晓昕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