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基础英语课程设计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多模态话语分析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社会符号学理论为基础,强调话语交际中声音、图像、动作等多种模态的重要功能。作为一种新兴的话语分析理论,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促进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进而对课程教学产生重大的指导意义。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将多模态话语分析引入教学设计中,可以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英语人才助力。
[关键词]
基础英语课程设计、多模态话语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
1多模态话语理论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较早对多模态话语进行研究并创立相关理论的学者是Kress,G.&VanLeeuwen,T(.1996,2001,2002)。他们在所著书中深入探讨了多模态话语表意现象,创建了如视觉语法这样崭新的话语分析理论。国内对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较具代表性的论文有胡壮麟(2007)的“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探讨了多模态符号学与多媒体符号学的本质区别;张德禄(2009)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建立了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由上述学者的著作或文章发表时间可以看出,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个新兴的话语分析视角,蕴含着新颖的理论和较强的实践性。在多模态视角下,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由传统的语言因素转变为结合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涵盖多种媒体的、多种模态的综合研究对象。这一转变不是对以往话语分析对象的否定,而更是一种完善,让话语分析变得更全面、更科学、更合理。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在话语交际过程中,语意很大程度上是由非语言要素体现的。这些非语言要素包含话语参与者的身体特征,如说话的语速语调、说话时伴随的手势、身体的移动等,也包括一些非身体特征,如我们周边常见的多媒体因素,图像、音频、视频等。上述非语言要素和语言因素一起,构成了多模态话语。对于这样的多模态话语的认识和研究,也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模态之间如何协作发挥作用,共同完成有效的语意表达。
2基础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的多模态框架建构
传统的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讲课,学生听讲,形式较为单一。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来看,传统教学设计只选择了单一的口语模态。张德禄(2010)认为,“在多模态话语的时代,交际的模态不仅局限于语言和一些与语言相关的非语言模态,如手势和腔调等。而是扩大为多种模态,包括图像、音乐、空间布局、投影、网络等”。因此,语言教学课堂的教学设计应以多模态话语为基本构建理念,从口语辅以图像的单一模态拓展为复合型多种模态的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研究选取何兆熊主编的《综合教程2(第2版)》第二册第1、第4和第10单元,分别属于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文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对象为这三个单元课程设计中所用到的多模态话语;研究的主要目标为建构有效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的多模态框架。根据张德禄(2009)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所划分的四个层面:文化层面、情景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本研究将根据不同文章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多模态为形式、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实体来设计教学环节,以期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3基础英语课程多模态教学设计实例
下面笔者将按照上述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结合教学实际,举例说明三种课文文体的多模态教学设计。所有课程设计均需要使用配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网络和黑板的多媒体教室,为教学的多模态形式提供设备支持。
3.1记叙文教学设计《综合教程》第二册第1单元课文(一)We’veBeenHit!是一篇记叙文,叙述了9•11事件中位于世贸中心的某公司几名员工如何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无私地帮助他人的感人事迹。在课文导入部分,教师首先给学生播放9•11事件目击者拍摄的视频短片,通过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的相互作用,呈现最真实的实际语境,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恐怖事件的真实性和人们面对生与死时自救还是救别人的抉择时的艰难处境。接下来,教师给学生播放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的演讲视频,让学生以演讲听众的身份与视频中的交际者布什总统在9•11事件的语境中进行交际。这两个步骤都触及近乎真实的语境。在课文讲解部分,教师主要通过PPT展示手段,结合教师主讲和提问、学生听讲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多种模态相结合,例如,在讲解逃生过程中使用到的动词时,可多使用肢体语言;在讲解逃生路线时,可在黑板上画出世贸大楼的大致结构和楼层,并作出路线的标注,使学生对文章所述事件有细节的了解。在课文内容总结部分,教师可以请学生做课文内容的Role-play情景剧表演。学生通过表演,既理清了文章结构和顺序,又深刻了解了记叙文的行文逻辑和内涵。此单元教学设计主要运用到的教学模态有视频、PPT、口头表达、黑板板书、行动等多模态形式,其中以口头表达模态为主,其他模态为辅,主要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9•11事件,掌握记叙文的结构和写作顺序,体会人性中互助的闪光点。
3.2议论文教学设计《综合教程》第二册第4单元课文(一)CulturalEncounters是一篇议论文,讨论了语言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着重强调了翻译者因为文化差异而遇到的种种困难。文化层面是使多模态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层面。交际的传统、交际的形式和技术都是由这个层面来决定的(张德禄,2009)。据此,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更应体现多模态话语形式。课文导入部分,教师可设计句子英译汉笔译,将课文第五段的第二句话HowdoyoutranslatetheimageoftheLambofGodforacultureinwhichsheepdonotexist(?何兆熊,2011)翻译为中文。通过此练习,学生能体会到译者除了需要考虑到语言模态,译出原句意之外,还要考虑到非语言模态,包括如何将“上帝的羔羊”翻译给一个从来不知道羊为何物的人听,这样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教师在讲解句子翻译的过程中可使用非语言模态,比如用身体比划羊的形状、模拟羊的叫声等。通过句子翻译,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译者的不易,感受到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巨大影响,也进行了翻译实践,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讲解这篇课文的难度主要体现在文体正式,语言结构相对复杂,论证逻辑严谨。教师可以在讲解每段内容之前播放朗读的录音,在每个长难句的小意群处暂停,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结构,以音频模态给学生直观的句子理解。另一个难度是理解翻译中体现文化差异的概念,如homesickness和nostalgia在不同语言中代表的不同含义。再比如《圣经》中“上帝的羔羊”“禁果”和“吞掉约拿的鲸鱼”等概念,讲解时,教师需给做学生们PPT展示,通过图像模态和文字模态说明这些概念的文化意义。最后总结课文内容时,可以邀请学生谈学习心得,了解学生的困难,帮助其理解全文。通过口语的语言模态交流和师生间眼神、手势体态等非语言模态的交流,最终达到教学要求的预期效果。
3.3说明文教学设计《综合教程》第二册第10单元课文(一)TheJeaningofAmerica是一篇说明文,回顾了美国文化象征Levi’s牛仔裤的历史,并说明了这种服饰流行全球的原因。全文截取了牛仔裤的几个发展片段:开创者早期的窘迫生活、牛仔裤的偶然发明、名称的由来、铜铆钉的出现,以及公司逐步壮大的过程。作为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牛仔裤早已被所有学生熟知。但不为大家所熟悉的是Levi’s牛仔裤作为美国文化的象征的发展史。本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媒体来提供具体的信息,使学生能更清楚地理解所教的内容。(张德禄,2009)在导入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几段Levi’s的创意广告视频,给学生最直观的Levi’s品牌和产品设计理念的介绍。Levi’s的创意广告视频结合了视觉、听觉甚至是心理上的感知于一体,呈现给学生的是最直接的关于所教内容的介绍。而学生作为年轻群体,本就崇尚流行和创意,可以很好理解视频中的内容,对课文内容也一目了然。在课文精讲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对Levi’s品牌的理解和为什么这个服饰品牌能代表美国文化做出自己的诠释。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并做口头汇报,通过口头模态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和对美国文化的理解。在单元总结时,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做PPT和口语展示,主题定为描述一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服饰,比如汉服、旗袍、中山装等。这样的课堂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体验与课文内容相似的说明文文体的行文逻辑;从文化层面上讲,也给学生了一次体验中美文化碰撞的绝好机会。
4结语
传统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一般以单一模态,如教师口头讲述—学生听讲模态的形式进行。为顺应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多模态话语交际成为教学设计的新模式。计算机网络可为课堂教学提供大量的语料和丰富的教学和学习素材,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也使多模态教学设计成为可能。作为课堂参与者的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模态来实现丰富的话语意义。多模态话语分析也为基础英语课程教学设计指明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Kress,G.LiteracyintheNewMediaAge[M].London:Routledge,2003.
[2]Kress,G.&Van,Leeuwen,T.ReadingImages:TheGrammarofVisual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3]Kress,G.&Van,Leeuwen,T.MultimodalDiscourse:TheModesandMediaofContemporary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4]何兆熊.综合教程2学生用书(第2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63).
[5]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6]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
[7]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
[8]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和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2010(3).
作者:江滢滢 单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