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课程设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创造性工作需要静下心来阅读大量的文献,需要长期对一个设定问题深入地分析和思考,进行大量的尝试和求证,并在课程报告写作过程中反复地推敲和修改。这也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一个考验,这一过程能提高他们学习基础知识的积极性,让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如“硬件综合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对机器语言编程、指令集架构、操作系统、编译器、微机原理、数字逻辑电路等之间关系的深入掌握,对指令在硬件上执行的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对计算机机器周期、对构成计算机硬件的脉冲电路特性等的基本了解等。通过对这些跨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时空复杂度、缓存和局部性、吞吐率和时延、并发和并行、远程过程调用、中断和相应、权限和保护等概念,从而掌握当前主流计算机系统中最基础的技术并了解其发展趋势的工程背景。而“应用系统架构”课程设计,则是使学生了解架构设计在软件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自主设计业务架构、系统架构、实践架构,把人机界面、状态与流程、封装与抽象、用户体验,怎样在系统设计时为代价最小的约束条件下达到负载均衡做系统架构的配置。再如“智能终端应用实践”课程设计,融合当前业界的应用开发前沿的移动智能终端、嵌入式系统、物联网、云计算等理论,是开放度较高的综合实践,而且对于最终的结果成功与否不能在开始就可以准确预见。这也是对学生抗压能力的培训。
二、课程设计中老师的引导作用
解决学生自信心不足这一心理障碍,在开放性课程设计中去除内心的不良暗示,学生遇到问题会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在这时的作用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出方法,解决问题的路径,让学生的信心更强大,更具备直面对困难和挑战勇气。在选定方向之后不管这个方向正确与否,坚持不懈地进行思考,要时刻去除内心放弃前进的诱惑。正确对待错误,课程设计的完成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多题目都会有一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需要探索解决。在设计解决问题框架时的想法,到实施的时候往往发现最初的想法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并重新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是关键。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失败中看到希望。我们要让学生在学校就有从跌倒中爬起来继续前进的能力。同时把犯错看作常态,在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就做好良好的规划,让学生在课程设计的每一步都可以检查错误并且采取补救措施(这也是调试程序的一个重要经验)。设法知道可能犯的错,并去纠错。在课程设计实施中有机地引入跨学科、跨领域知识是培养计算创新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方法。在计算机学院开设的“智能终端应用实践”课程设计中,使用复杂网络和智能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去尝试解决网络演化学和虚拟社会网络中与网络有关的若干经典问题,如模式识别、聚类分析、机器学习来进行网络社区划分,网络话题演化分析等当前研究热点问题。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将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与通过智能终端实时采集到的数据结合,有利于在求解问题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智能的魅力。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在恰当的节点介绍不同领域、学科解决类似问题应用到的理论和方法。
三、结论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课程设计是本科阶段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最适合的平台,明确课程设计的意义、实施方案,开放的设置课题,全程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是达到开设课程设计的目标的重要保障。
作者:刘洪涛兰文富单位: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