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5篇范文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5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5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5篇

第一篇:项目管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探讨

1软件的选择

对于选用哪一种项目管理软件来进行教学,在本课程设计中笔者有一定的考虑。首先是学时比较短,只有一周时间;其次是软件的普适性,有些项目管理软件适用一定的行业,这种情况不适合教学。所以,笔者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微软公司的Project2010软件试用版作为教学软件来教授学生如何使用项目管理软件。MicrosoftProject是国际上最为盛行与通用的项目管理软件,它适用于新产品研发、IT、房地产、工程、大型活动等多种项目类型。经过微软多年研发,Project软件已包含了经典的项目管理思想和技术,所以通过对MSProject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微软Project软件的用户界面,掌握MSProject制订进度的最佳实践,优化项目进度和费用,能够按照项目干系人的要求定制报告和视图,更新项目进度持续准确的预报项目结束日期和成本。同时,学会了该软件,再学习其他公司的项目管理软件上手会很快。

2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形势,主要原因是课时太短,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一下子接受这么多新内容。如果强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必然打折扣。为此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们采取了主动式的教学方法,即老师带领,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的办法来完成任务。总结起来为三大块:布置任务+教学视频+绩效考核。在布置任务这一块,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利用课程设计开始的2个学时布置课程设计任务,大致介绍软件的功能和发展历史。给学生明确强调任务、期限、考核标准、注意事项,从一开始让学生明白课程设计是他自己的事情,要主动积极地去完成。在教学视频这一块,学生处于“主导”地位。《项目管理软件应用》课程设计完成的前提是会使用该软件,所以学生有大量的操作要去学习。如何在短短一周内学完并使用软件,不强调效率是不行的,所以笔者就事先录制了软件使用的教学视频,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反复观看,同时操作,学生容易上手,且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老师也可以腾出大量时间用于答疑。在MSProject教学视频录制中,按照以下五部分来组织的:开始项目编制计划、资源管理、成本管理、项目控制和动态跟踪、视图和报表。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上机操作和理论视频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学生掌握项目管理软件的操作技能快,学习积极性高。通过本课程设计的教学使学生学会了MSproject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能快速、准确地创建项目计划,绘制横道图与网络图,实现项目进度、成本的控制、分析和预测,会调整项目工期,优化资源利用。在绩效考核这一块,教师学生都处于“主导”地位。首先考核的权利在老师手上,所以说老师在考核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学生也不被动,在课程设计前就明确告诉学生哪里是考核点,考核标准是什么,所以在这样短短一周时间内,学生对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有清晰的认识,想得到什么样的成绩等级就必须达到什么样的工作标准。

3考核方式改革

大部分的课程设计成绩的考核主要是对最后提交的课程设计成果的考核。本课程设计把考核的时间向前推进,加大了进行中的考核比例,使考核成绩更加客观。考核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平时答疑,纸质版课程设计成果,现场演示。

3.1平时答疑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他们的提问给与详细的解答并记录为平时成绩。对于不爱提问的学生或者能力较强问题少的学生,老师向他们提问,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这是考核第一部分,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观印象。

3.2纸质版课程设计结果

为了便于存档,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把操作过程用文字和截图的形式记录下来,整理成册上交。这种纸质版的结果作为他们课程设计的最后成果。从学生是否完成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是否达到设计结果,方法和路径是否正确以及排版是否整洁美观来给学生一个成绩。成绩等级为“良、中、合格、不合格”。这是考核第二部分。那么想得“优”的学生怎么办?还要通过第三部分的考核。

3.3现场演示

学生如果觉得自己的课程设计做得相当不错,可以申请得“优”。但是必须通过现场演示。在设计的这一周快结束的某个时段,组织所有学生参加。其中现场演示的学生把他(她)设计的项目通过投影演示给大家,老师和学生对其中一部分过程进行提问,根据演示学生的演示和回答问题情况最终确定他(她)是否能得“优”。这样做的好处是对成绩好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对还不是很清楚怎么设计的学生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现场答疑解惑的过程。起到了对先进后进学生的双向促进作用。这是考核的第三部分。

4结束语

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通过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来动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讨论交流强化知识点,使认真勤奋学习的同学得到鼓励。事实证明,在时间软件等条件均不充分的情况下,适当地改变教学方法,同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蔡黔芬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第二篇:建筑课程设计教学探讨

一、注重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案例选择的多样化,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案例选择的精准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方法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建筑学课程设计的选题可从日常的生活环境中获取,如多层住宅楼、综合实验楼、教学楼、办公楼建筑类设计等,这些建筑在校园内都有所体现,有助于深化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规划等知识点的教学。在多选题模式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爱好以及兴趣选取自己喜欢的设计题目,从而让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实际设计过程中对于构造不清晰的部分,可通过实物观察以及与自己的设计结果进行对比来发现自身对专业理论的掌握以及自身在应用专业理论过程中的不足。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与实施者。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出教学方法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在教学理念中,应当将对学生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基本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去。在教学实践阶段,有必要分步布置小型设计作业,注重循序诱导,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而逐渐引导学生构建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设计理念体系。如在构造方面,可以布置墙体、楼梯、屋顶等构造设计作业。在方案设计方面,可以布置几项如宾馆客房规划、小型别墅等设计作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二是做到引导学生开展规范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教材对设计规范方面的内容和使用强调力度欠缺。因此,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规范、准则材料,如《设计通则》、《制图标准》等,并就其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指导,以引导学生对房屋建筑学理论进行规范的运用。

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统观现代高校教学现状,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依然客观存在。在这些传统教学方法所形成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过于被动,对教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有所欠缺,这与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相背离。因此,我们应该勇于改革,大胆实践,创新已有的教学方法。在此,笔者列举了几项教学方法应用实例以供参考。

(一)案例启发式教学法

案例启发式教学法是指依据各阶段教学内容的不同,选取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从而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促进学生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当中的具体应用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教师为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划归一个方向,如办公楼设计、小型食堂设计等,并对所应用到的基础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其次,教师选取有代表性、针对性的设计方案案例,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内的讨论活动,并要求学生对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教师予以适当、适时的指导和评价,启发学生对该项知识的认知,深化理解,继而使其熟练的掌握知识的运用技巧。

(二)课程设计与建筑模型制作相结合的教学法

房屋建筑学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课程设计与建筑模型制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构建学生对房屋建筑的整体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校方领导注重加强该方面的建设,合理的调配学校资源,采购必要的房屋建筑教学模型,从而为课程设计与建筑模型制作相结合教学法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基础;其次,鼓励相关教师与学生共同制作简单的房屋建筑模型,如空间立体感强的螺旋楼梯、层面构造层次等,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建立师生之间和谐的教育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实效。

(三)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应贯穿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教师要求学生对各设计阶段中自己的方案进行讲解和分析,组织学生之间开展讨论活动,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进而让学生有针对性完成下一步的完善、修改工作。在此过程,要注重把控两个设计阶段的要求。一是,方案设计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确立的设计方案进行讲解、介绍,继而提出问题,并作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予以点评,继而要求学生进行完善、修改工作;二是,草图设计阶段。此阶段,教师可采用设计草图审核通过制度,就学生的设计进行严格审查,与学生之间开展师生讨论活动,以一定的标准衡量该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可行性,对于制图存在的不合理、错误、清晰度不够的部分要求学生进行修改,然后进行深层次的审核直至通过。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电化教学是现代意义教学发展的重点方向,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功效,利用其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画面立体性强的特点,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对学生的视觉感受形成冲击,这样不仅活化了课堂教学的形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教育参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更加充分、全面的理解所学知识。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网络上下载相关教学课件,如《美国现代建筑》、《日本现代建筑》等视频资料,转换学生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学习视角,拓展其知识范围,多层次的理解房屋建筑构成,丰富其想象空间,以构成学生房屋建筑的空间立体感。当然多媒体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的教育主导性地位不可替代,只有人与设备的完美结合,从能真正的实现多媒体的教学辅助功效。

(五)实践教学法

房屋建筑课程设计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期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展现更好的才能。因此,实践教学法在房屋建筑课程设计教学当中的运用是必不可缺的。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前,学校可利用现有的资源,集中一段时期组织学生到建筑现场进行观摩、学习,从而形成学生对在建或已建建筑一定的认知。在此过程中,还应注重发挥教师应有的引导性作用,指导学生构成一定的建筑设计理念体系,继而应用于实践。此种教学方法的实行依赖于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为了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实习基地的建立可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实现。首先,校方与建筑企业方以一定的基础签署联合教育协议,协议的内容要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义务,为相关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其次,由校方引领,协作教育企业方提供机会,组织学生到建筑现场进行学习。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目的性,继而指导自身下阶段课程设计的完成。因此,实践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明确观摩、学习目的——切身体会建筑现场——完成课程设计,从而建立一个良性的实践教学循环,以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各项实践能力。

作者:高雨龙单位: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能力探讨

一、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激发大学生创新意愿,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各类电子设计竞赛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既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又推进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地,创新教育应该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而培养创新思维应该落实到教育的每个环节之上。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河南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为例,就如何将参加竞赛作为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这个基本的实践环节为基础,加强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进行探索与实践。

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改中创新实践教育的探索

1.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学生在经过“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之后,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到独立进行毕业设计,完成毕业论文过渡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电子技术方面某一专题独立地开展电路的设计、仿真及安装调试实验。通过课程设计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和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电子电路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素质。同时也通过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锻炼学生完成学术论文的能力,对其完成毕设论文以及今后的专业技术工作都是一个启蒙训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动手能力是评价课程设计的两个必要标准,也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必要条件。因此重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通过其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2.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传统教育观念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没有重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结合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动手能力相结合。体现在课程设计方面,首先在选择设计题目上,其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几年来我们在教学中选出了如抢答器、数字钟、交通灯控制器和数字频率计等题目,这些题目既覆盖了数字电路的基本内容,又贴近生活实际,而且有实用价值。但是几年下来,一直沿用这几个题目,让学生从其中几选一进行设计,逐渐不能引起学生新的兴趣和积极性,慢慢出现抄袭的现象。学生从选择设计方案,到最后显示结果,出现较大的局限性。例如,对于“交通灯”题目,大部分学生只会按照老师辅导时给出的提示,采用正向计时的形式,而很少去尝试真正的交通灯倒计时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案较为单一和雷同,很少自己真正动脑子进行设计和创新,而是局限于一个框架和定式思维。因此,课程设计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性的题目,范围可以稍大一些。指导教师首先针对这些题目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确定题目,对于每个题目都划分基本设计任务以及扩展环节。恰当的选题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设计任务,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技能等方面有所收获。同时给学生留下很大的发挥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另一方面,当前电子技术及IC技术迅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对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也要紧跟技术前沿,改革以往传统的大量理论分析,增加当前典型芯片和典型电路的应用介绍。尽量做到设计内容新颖有趣,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涉及知识点多,且侧重模块化的设计分析方法。具体体现在:首先使学生能迅速识别典型电路,且能通过简单的试验或设计熟练掌握典型电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例如:对时基电路的设计,常见的分频电路,任意进制计数器的构成,校时电路,具有第一抢答信号的鉴别和锁存功能的抢答器等等。其次还要将电子技术的新器件(如CPLD、FPGA等)和新技术(如EDA、电子电路软件仿真、虚拟仪器技术等)引入实践教学中,从而丰富实验内容和手段,同时配合理论课内容对课程设计内容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近代电子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智能化,其核心是微型机的应用,因此本课程教学需将微机应用作为一个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实验室中不仅能接触到有关电子系统的硬件知识,同时也熟悉其软件设计。以电子大赛项目为目标,把目前与电子技术相关的竞赛内容结合到课程设计环节,尽可能地开发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内容,同时进行相关的实训,培养学生兴趣,并鼓励学生开动思维,开发创新。

3.建立创新实验室

课程设计的内容涉及面广,前沿科技含量大,为满足课程设计对仪器设备及元器件的要求,因此需建立配套的实验设施,以保证实验的高水平。为此,电气学院专门成立了创新实验室,积极开展EDA和SOPC技术应用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电子设计自动化的水平。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电子设计方面的实训提供了硬件基础。

三、在教改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加强创新教育

1.创建电子爱好者学生小组

在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引入创新教育的新理念。结合学科专业特色,鼓励大学生把个人特长、兴趣爱好和人生规划、职业规划结合起来,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意愿,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着眼培养任职能力强、长远发展后劲足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创新不但需要具有丰富的书本知识,而且需要进行广泛的课外实践活动。为此,我们组织成立了电子爱好者学生小组。课程组教师分工组织并指导课外电子爱好者学生小组动手搭建电路,进行焊装训练。首先结合电子技术方面某一专题独立地开展电路的设计、安装与实验,通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实训,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所学电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其解决实际电子电路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掌握工程设计的步骤和方法,了解科学实验的程序和实施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善于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随着基本能力的提高,再逐个突破典型电路,结合电子大赛的相关题目进行训练,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组建一个大赛的培训团队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实践创新中来,课题组特意组建一个大赛的培训团队。教师分工组织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电子兴趣小组、电子创意制作活动、机器人设计、全国建模竞赛、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比赛活动。在参加这些全国性比赛前,必然要在全校开展多重选拔赛。扩大选拔赛的范围和受益面,对于培养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团队成员除了指导老师以外,还有前面比赛获奖的参赛学生,由这些学生负责新一批参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传帮带,从基础的电子元件到电子工艺制作,手把手地指导。新一批参赛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电子电路组建和制作技能以后,再由各指导老师开展比赛电路模块设计和综合电路系统设计的培训,与此同时,参赛学生在培训过程中可以互相切磋和交流,自我总结相关经验,并整理成册,作为大赛培训的资料积累。这样以高年级参加过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带低年级学生,把各个团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传承下去。由于广大学生和老师的不懈努力,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制作大赛有多人获得一、二、三等奖。而课题组的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同心协力,扶持创新团队建设,以项目带团队,以团队带人才,形成团队内部人才培养的梯队,在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四、结束语

通过改革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方法,改变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刺激学生学习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改变以往学生仅从理论知识上得到电子技术的认识,形成身临其境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促进学生勇于探索的学习风气,形成实践思维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能力、实践创新相统一”的创新人才。

作者:张晓红曲晓丽赵显红杨敏捷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第四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的可行性

一、课程设计题目应具有普遍性、代表性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般为二周时间。课程设计基本要求是通过这一设计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使将来在不同岗位就业的学生都能受益,都能解决这类工程的实际问题,并可以举一反三。所以课程设计的选题需要我们指导老师慎重,尽量选择化工行业中最普遍且最具代表性的单元操作进行设计。根据以往的教学的经验,题目的选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课程设计题目尽可能接近实际生产。

截取现有的某化工项目中的某一操作单元为设计模型,比如某合成氨厂的传热单元的设计,流体输送过程中离心泵的设计,管壳式换热器等等。这样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有参照体系,不至于出现不合理的偏差。

2.课程设计题目应该围绕着常见的化工操作单元进行展开。

比如我们都知道在讲授《化工原理》理论知识时其中的单元操作有流体输送、传热、精馏、吸收、萃取等等。一个课程设计题目应该包括2~3个常见的单元操作,从而实现某一简单的化工任务。

3.课程设计题目中涉及的物质尽可能常见易得。

因为完成虚拟的生产任务过程中需要这些物质的物性参数进行核算,常见易得的物质能够降低学生在查阅参数方面的工作量。比如,如果我们设计分离任务尽量选择苯-甲苯,或甲醇-水等这样的体系,因为这些混合体系的参数大部分工具书能够查到。

4《.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题目选择还要兼顾后续的《化工机械设备》设计。

根据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紧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机械设备》设计。这两次的教学实践紧密衔接,互相补充。《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侧重点为工艺流程及流程参数的确定、主要设备及管线的布线及选择,而《化工机械设备》设计侧重点为典型设备的选型、设备的结构、材质的选用及操作参数范围的确定等。所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题目设置时保证每个题目中包含2~3个典型设备,以备学生后续的《化工机械设备》课程设计。

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进行积极指导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大部分学生接触到课程设计课题题目的时候,犹如身置茫茫大海中,不知该如何开始。此时,我们指导教师的积极指导就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的指导犹如指路明灯,为学生拨开疑雾,给学生指明方向,让学生知道如何顺利完成接下来的课程设计。

1.积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

指导教师首先讲解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应该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涉及哪些参数计算及相关文献查阅,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些内容。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标准和规范,从工艺和设备全方位考虑设计问题。“万事开头难”,学生克服了开始之初的茫然后在老师指引下很快进入角色。在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多做深层次思考,综合考虑经济性、实用性、安全可靠性和先进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课程设计。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现如今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要求和十几年前比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应用计算机对操作参数的计算、设备的绘制、工艺流程的绘制。这就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前就应该熟悉部分专业软件的学习如Chemoffice,AutoCAD,MatLab,AspenPlus。考虑到后续的课程设计,《化工原理》理论授课的过程中授课老师要求学生课余学习课程涉及的相关软件,部分课后习题作业要求学生编程计算,比如精馏塔塔板的逐板计算法。经过一个学期的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对相关计算机软件有了了解。进入课程设计阶段,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把学过的软件应用到课程设计中。计算机软件辅助课程设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的,每组4~5人,并任命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为组长。为了方便工作的进行,组长根据组员的特长进行适当的分工,比如有的同学负责查阅资料,编辑文档,有的同学编程计算,有的同学负责绘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工作是独立的,课程设计的工作一环扣一环,相互关联,需要全组同学发挥出自己的特长,相互帮助,齐心协力合作完成。设计过程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难免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产生分歧。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分歧的时候,作为指导老师要求大家采取公开讨论的方法,相互倾听对方的意见,然后对比各种方法,最后选择最适合本设计的最佳方法。通过课程设计,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经历了一次合作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这也是课程设计的另一宝贵收获。

4.撰写正规的课程设计说明书。

为了达到锻炼的目的,我们在设计之初就要求每组学生按着设计院或者设计公司的标准,编制一份正规的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设计的文字说明书、设计项目的流程图、2~3个关键设备的剖视图(A3图纸)。课程设计结束时,每一个小组课程设计说明书都要装订成册,之所以这样要求,其目的是锻炼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

三、鼓励表现突出的团队参加设计比赛

结合现今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国内化工学会每年都组织大型的化工类的课程设计大赛,参赛对象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化工专业。根据这一情况,我们指导老师从设计之初就鼓励学生争取把自己优秀的作品展示给化工领域的专家和同龄人。到目前为止,我们指导的课程设计至少已经有三届学生参加过了国家级的设计大赛,并获得了奖项。这说明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工程设计思维”的重要性,也从中学习到了“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的精髓。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课程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生产实践及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桂霞林文钊陈彦宏孔翔飞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第五篇:电气控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1“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的现状

目前,多数高校课程设计仍采用由指导教师设计具有具体题目的任务书,设计题目一般为:电梯PLC控制、自动分拣机PLC控制系统、全自动洗衣机PLC控制、污水净化控制系统、机械手控制等。设计时间多数为一周,安排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在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并答疑,最后学生纪律及课程设计质量成为指导教师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设计报告内容包括低压电器元件选型、PLC的线路设计及安全保护装置、PLC程序设计等。设计的工作量为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并绘制设计题目要求的电气控制原理图,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目前“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中有以下3方面的主要问题:

(1)抄袭现象。

由于多年来课程设计的题目创新性不强,各个高校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题目雷同度较高,因课程设计管理问题的欠缺,往往使同校同专业不同届学生之间相互抄袭,学校之间相互抄袭,网上也有大量相类似的内容下载抄袭。学生实际设计的积极性不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教学初衷无法达到,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2)知识的建构与发现。

电气控制与PLC设计课程设计就是在熟悉和掌握低压电器元件及PLC技术的基础上,对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的控制装置、控制思想及方法进行重新建构、创新的过程。但实际操作中,学生总习惯于照搬实例机械模仿,理论知识掌握不足,造成课程设计的线路设计随意,布线布局不合理,甚至不少同学忽略了设计资料的查找和对设计方案的论证。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不牢,对元器件不熟悉,对PLC应用技术不理解;此外,由于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在学期结束,大多数学校已近考试周,学生在课程设计上难免精力投入不足,也难以达到对知识进行系统检验的目的。

(3)指导教师的问题。

多数高校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是该课程的理论授课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重复机械地讲解,并提供设计资料。在学生主动性不高,设计兴趣不足的情况下,最终难免课设报告千篇一律,间接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设计题目灵活性不足,设计过程中学生的期望和老师实际的指导对接不足。

2改革的具体措施

创新题目,创新指导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以下促进实践的具体措施对提高教学效果有良好的效果。

2.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必须采取各种措施给学生培养起兴趣。

(1)兴趣课堂建设。

在课程设计前的题目分析课堂上,通过开展对理论知识的总结,如PLC点数的选择、电气原理图绘制注意事项、基本控制元件功能、线路控制原理及PLC控制技术等课程设计中的必备知识进行强化,补充相关知识的不足,搞懂设计中可能出现的各个细节知识。并以当前生产过程自动化领域最新的实践应用为牵引激发学生课程设计的兴趣。

(2)课题的创新。

题目是学生进行设计的基础,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题目的设计上进行改革,依据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和难度,鼓励以目前生产过程中实际的控制需求进行创新题目,允许学生自由选题,并且基础性题目和实践型题目结合,基础性题目在图书馆有一定的资料可查,让学生有进行设计的基本思路,但照搬照抄却不能完成设计任务;创新实践型题目在功能的完成方法上具有多种路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2.2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往往是将电气控制技术和PLC应用技术分离开来,设计过程由指导教师逐步讲解,教师不仅限定了设计方案,还给学生提供了非常齐全的参考资料,造成学生机械模仿。且时间上和形式上集中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期末考试前2~3周,这样不利于学生工程的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发挥,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采取如下改革措施:

(1)综合进行低压电气控制与PLC设计。

将电气控制技术设计与PLC应用技术课程设计整合为一,将继电器-接触器方案设计与PLC应用设计进行有机结合,将简单线路控制设计和PLC控制设计有机结合,加深对PLC技术与继电器-接触器技术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设计的能力。

(2)指导模式的改革。

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仅列出参考书目,减少详细资料的提供,依据生产过程实际在题目分析课堂单元知识强化基础上鼓励学生去查资料,翻手册,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和自学能力。对于原则性问题,指导老师仅给出指导性建议,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设计不足,促进各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3)考核与评定,改变以往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方式。

在考虑纪律的同时,成绩评定引入毕业设计答辩形式,要求学生就自己的课程设计进行答辩,讲清设计思路,鼓励创新意识,突出设计不同,明确设计不足,了解改进方法,确保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掌握,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五级计分制。

3结论

提高“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为企业培养具有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实际综合的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自动控化专业的“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教学目标,不断改革课程设计模式,为培养更具有工程设计意识和创新意识型的社会应用型人才,符合普通工科类高等院校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作者:张总单位:兰州工业学院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