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山水画古代建筑设计分析范文

山水画古代建筑设计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山水画古代建筑设计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山水画古代建筑设计分析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任何事物都是在文化中发生,对于各种文化现象的关注都是为了展现人道和本性,华夏历朝的墨客都从来没放弃过对于传统文化的探索。对于华夏的文人绘画的传统,都能看到到任何一个时期流传下来的符号性,而今天关于事物的理解论述和创作上的议论都离不开对传统的回顾。

1古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与文化内核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更迭频繁,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等方面受外因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是玄学兴起、道教、佛教的发展,在这种多元文化的促使下形成了新的艺术门类,此时的文人士族为了逃避现实远离战争和政治,寻找新的追求和精神乐园,他们将精神寄托于自然的美景,文人士族开始将自然作为主要描绘、观察的对象,用手中的画笔去记录所看到的自然山水景观。

1.1古代建筑的起源发展

中国古代有机整体思维方式的体现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时空观。中国哲学艺术注重的是心理时空,而且特别偏重于时间,即便是空间,也常表现为流动空间。正如我国近代建筑学家梁思成所言,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深深地渗透到中国古代建筑之中。中国文化的表现形态,往往是一种时间型的构造。中国古代建筑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它的独特性就在于它迥异于西方的文化观念。社会的变革和要求,必然反映到建筑上,经济、文化、艺术、思想、信仰、民族和时代的特征等,在建筑语言上都会得到相应的反映。

1.2古代建筑的表现语言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记号系统或代码,一种交流的传递方法。语言是共享的,人类通过语言知晓事物。建筑语言一方面是一种物质的形式,另一方面是精神的表现,而这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大家知道,建筑的叙述是由建筑形态所表达的,观者通过视觉活动直接注意到建筑形体,建筑师的意图也是通过构成形态的建筑语言展示给人们。建筑的形态既取决于建筑师主观的构想,又受制于客观物质条件。因此,建筑语言符号的组合较之其它艺术来说任意性要小得多,不能像绘画、音乐等创作那样有较大的自由度。有很多想法在草图上很好,但到实际中就不能成立或很难以实现,它必须受物质法则的一定程度上的约束。

1.3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早在先秦时代,我国的古人就有“物生有两”、“二气感应”、“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朴素辨证思想。《周易》中有所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由“太极”而“两仪”,从而演化万物的思想,正是古人朴素的宇宙观与具象的辩证法。在古代哲学中,万物都是对立变幻的,相互对立而又相互渗透,互存互补,相辅相成。无论是男女、日月,还是天地、阴阳,都是在浑然一体中往复变化,就像太极图中黑白二色共处于一个圆球之中。而中国古代建筑语言的发展也正与这种辨证的哲学思维同步,建筑中虚实、阴阳、内外、动静等概念正是辩证思维的体现。老子的那段名言“凿户精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为用。……”说明了古人很早就具备了辩证思维的观念。

2建筑与古代山水画的共同审美意境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山水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古代建筑的描画,建筑的布局形式等也会随着朝代的更迭,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等外在条件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与画面比重的改变。传统的建筑形态在古代山水画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仅丰富了画面的意境,同时也满足了中国古代山水画家们喜欢描绘自然,喜欢通过现实中的景致去抒发个人观点与思想情怀的做法。

2.1古代山水画中的建筑布局

山水画中的建筑无论规模大或者小,无论在画面中占据中心位置还是只占一个小小的空间,它都对画面空间的表达和意境的渲染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山水画中是占有一定分量的。建筑空间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传递思想感情的场所。

2.2建筑在山水画中的意境营造

以绘画建筑为主的山水画,例如《江帆楼阁图》《东庄图》《一梧轩图》《介石书院图》《万松小筑图》《仙山楼阁图》《拓溪草堂图》《白云松舍图》《金谷园图》等等。还有一些山水画中也出现了零零星星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只起到辅助作用,是为了衬托周围的山水,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一种意境,例如《关山行旅图》《清明上河图》《渔村小雪图》《湖山春晓图》《友松图》《聘庞图》《归田祝寿图》《竹亭对棋图》《长白仙踪图》《天都峰图》等等。

2.3古代山水画中的建筑与历代建筑“再创作”

东晋顾惜之在《论画》中对建筑点景绘画有这样的论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纵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作品,建筑的描绘是山水画中的一部分,建筑点景的存在不仅可以使画面在构图上更加的完整和谐,也是营造画面意境的重要因素。

3建筑精神的交替演进与山水画的多元契合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之所以会产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美学理论关键在于它的色彩、构图和意境的营造,在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运用娴熟的绘画技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在绘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每个景物的斟酌和描绘。

3.1建筑文化属性与山水画的同质性

中国古代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感中最为深厚的文化积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艇尺天涯的视觉错觉意识,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中国美术全集》中就有集中描绘建筑物的山水画,例如元代李容谨的《汉苑图》,此画以鸟瞰取势,表现亭台楼阁的雄伟壮观的气势。还有明朝谢绪的《潭北草堂图》,此图绘松下茅屋,山恋层叠,怪石突兀,树木繁茂,将草堂描绘的淋满尽致。但是这一类书画所占的比例比较小,传世品也很少。例如宋代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图中群峰食立,浑厚雄壮,此画的前景寒水深堪,岸渚汀洲错落有致。

3.2建筑意蕴内涵与山水画的审美性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建筑点景的描绘在景物的构成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山水画可以代替真山水以满足出仕者向往林泉的愿望,北宋画家郭熙要求山水画要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景,因此“可居可游”是传统山水画中常见的自然情节,建筑景点也就成了山水画的必要组成部分,还可以丰富画面的意境。有许多山水画作中画有隐居之所或是茅屋草亭,周围点缀各种景物。

3.3建筑形态风格与山水画的多元性

意境是中国画论的中心范畴,是中国画所要达到的一种最高境界,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追求意境,王维在山水赋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对意境的最好描述,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的问题,认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的问题。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中就提出了“建筑意”的用语,他们认为建筑不仅仅是砖瓦灰石的简单堆砲,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艺术品,这种艺术品也蕴含着深意,犹如山水画中的“诗意”、“画意”一样,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山水画中建筑的意在于其所营造出的美感以及画家通过建筑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中国古代山水画中不同的建筑类型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意境,生活型的建筑以居住为主要目的,画家将生活型的建筑置于山水树木之中能够描绘出一种“可游可居”的场景,从而营造出快乐、舒适、安宁的意境;北宋郭熙的《关山春雪图》画面上的雪峰高餘入云,层恋叠嶂;南宋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画中四合院、小木屋、楼阁、水榭的存在都给四季的美景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4结束语

在一定意义上,古代山水画与建筑都是民族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仅受物质的影响,更是一种精神传递。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土壤中孕育出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建筑文化普遍表现出一种宁静致远、中庸和谐的大氛围。与山水画相同的是,建筑的终极目的无不是个人情感在载体上的一种恰当表达,当建筑设计将这种思想与情感寄托在具体事物上时,便升华为一种与艺术共通的潜在意识。

作者:裴子涵 单位: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