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行为空间论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范文

行为空间论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为空间论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行为空间论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图书馆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建筑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的以保存、收藏书籍资料为核心的观念正在向以为人服务为宗旨的观念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载体的图书馆建筑也应顺应这一变化,以人的行为特征和模式为出发点,正确处理好人与知识载体、人与人、人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人们知识的获取、思想的交流、公共生活的丰富提供便利和物质保障。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行为;空间;互动关系

人类行为发生的模式是由需求到动机再到行为本身如此循环往复。人类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因此人类行为方式本身的发展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可分割的。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功能主义是抽象于需求的,是机械性满足的体现,其功能的产生是对于空间需求的正面回应,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在具体空间中行为发生的好坏和人的直观感受,而这种感受恰恰是下一次进阶行为发生的刺激物。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行为空间论是对功能主义的升华,它在包含功能主义空间需求的同时对人类行为的特征和模式做出正面回应。

1.以行为主体和行为类型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空间构成

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时间段内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这种角色本身一部分可能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而另一部分则可能是基于我们的行为本身。在城市公共图书馆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行为主体及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类型与空间。

1.1读者读者是城市公共图书馆最为主要的使用主体,它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最主要的对象。大多数的城市公共图书馆都是以读者流线为主要流线进行设计的,当然这里的读者按年龄分可分为老年读者、成年读者、儿童读者。按健康状况分,又可分为正常读者和残疾人读者。按目的性强弱分可分为学习型、研究型读者与休闲读者。因此,作为服务于读者的阅览空间即为图书馆建筑的主导空间,这里是人与书籍等知识信息载体直接接触的区域,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空间。读者行为类型按年龄划分有:儿童的阅读、玩耍、集体学习行为、同龄之间的交往行为等(多数成年人陪伴)。成年人的休闲阅读、学习研究型阅读、自主学习、学术研讨与交流、影印资料、休息等。老年人的休闲阅读、交往行为、休息等。通过分析以上行为类型可以看出,适当的交流交往空间、研讨空间、自习教室空间、休息空间、影印资料空间等存续空间是图书馆主导空间的必要补充。

1.2.服务者这里的服务者与公共图书馆内的行政人员有严格的区分,他们直接与图书馆使用者接触,监管图书馆的运行,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便利的指引与帮助。服务者是图书馆使用者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纽带,他们是图书馆高效运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服务者的空间应与主要使用者空间重合,嵌入其中。其主要行为包括问询服务、指引服务、书籍整理、影印服务等。

1.3.非读者型市民他们的行为主要包括:休闲交往、停留休憩、陪护行为、参展观展、参加学术活动如学术讲座、成人教育等。主要利用图书馆的非核心功能,包括室外的绿地、公共空间(包括可能的灰空间)、咖啡厅、报告厅、展览厅等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的衍生空间。

2.以行为主体意愿和行为强度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空间设置与配比

通过以上基于行为主体和行为类型的分析,我们得出了服务于图书馆使用者的三种空间类型,即,图书馆阅览学习空间(主导空间)、图书馆交往与服务空间(存续空间)以及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承载社会生活的空间(衍生空间)。但对于具体的图书馆设计,因其所处地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这几种主要的空间类型和对应的使用功能如何选择和配比呢?面积指标如何确定?容量如何确定?一方面,它与行为主体(使用者)的主观需求相关;另一方面它与不同行为主体的不同行为事件发生的次数(频率)、时长即行为强度有关。合理的图书馆功能选择与空间配比,不仅可以提高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利用率,满足服务人群的不同使用要求,而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并且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因此,这样的意见和数据从何而来就成为了问题解决的关键。在功能定义与空间设置方面,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先生的“仙台媒质机构”选择了市民座谈会的方式,他将设计方案的内容与由来向广大市民公开,成立了审查委员会与市民进行积极的沟通。在空间配比方面,伊东事务所积极听取相关使用团体的意见与建议,并结合相关的统计数据和方案本身,为各项行为活动的展开做出合理的空间配比与调整。

3.以行为逻辑和行为需求满足程度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空间组织与设计

基于行为逻辑和行为需求满足程度为基础的空间组织与设计应以行为主体的差异性为主线,尊重不同行为主体的主观需求,既应适应目的性强的行为事件如查找直接参考资料、自主学习或自习,也应适应一定主观随意性的休闲阅读,及时研讨、思想交流等行为的发生。现代公共图书馆设计不管是国内和国外都以开架阅览空间为主体,这是图书馆“以藏为本”到“以阅为本”适应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下面我们就以图书馆的主导空间即阅览空间为例进行讨论。在公共图书馆阅览空间内发生的不同行为主体的不同行为逻辑关系中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关系,即人与书籍等知识信息载体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空间的关系。

1).在人与书籍等知识信息载体的关系中,因行为主体自身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方式不同,大部分的现代图书馆阅览空间都会进行一定的空间划分,即适应儿童学习需求的儿童阅览区,适应成年人和老年人的阅览区(部分图书馆对于成年人和老年人也进行了区分,但笔者认为二者认知能力与认知方式并无太大不同,因此这种区分并没有实际意义),适应残障人士的特殊阅览区等。在知识信息载体方面其主要包括书籍、影音、视听、网络等载体,但大部分的公共图书馆仍以书籍资料为核心,书本杂志等仍是普通民众在公共图书馆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正确处理好人与书的关系便是阅览空间组织与设计的核心,而人与人和人与空间的关系作为辅助支持而存在。在阅览空间的构成上因阅览行为主要包括:找书-看书-展开工作三方面内容,因此,阅览空间主要以开放式书架空间、阅览空间、工作台空间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基于读者行为类型的分析我们得出,人与书的关系包括学习研究型阅读、影印资料、休闲性阅读。学习研究型阅读需要读者能够高效便捷地找到相应书籍资料并展开工作;对于必要的图书资料要进行影印复制;而休闲性阅读需要读者能够自由穿梭流动于各种不同种类的图书阅览区并就近阅读。因此,在空间组织上首先开放式书架空间与工作台空间应有直接联系,便于读者开展阅读、学习等行为,影印资料空间应嵌入其中便于读者复制影印;其次开放式书架的排放应具有简明逻辑性便于书籍的寻找;最后开放式书架空间应自由连续、渗透流动形成整体形象,营造阅读氛围便于休闲性读者的随取随阅。对于工作台、开放式书架及影音资料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上,GMP事务所承接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采用了圈层的设置方式,即工作台空间邻近外窗或邻近中庭空间充分利用了领域性与防卫性的“边界效应”理论符合人的行为心理需求,这些位置拥有良好的采光通风环境且相对较为安静,开放式书架空间位于内部,部分与隔墙相结合,影印资料空间分别设置在二者之间,符合读者的行为逻辑需求。

在开放式书架空间的组织方面,库哈斯的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在6、7、8、9层采用了螺旋状的楼层形式,楼层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依靠倾斜的坡道来连接各个楼层。图书馆内的书籍并没有像传统图书馆那样按类别和楼层分隔,而是将所有图书完全统一在五层连续整体的空间内,只在五层连续楼层斜坡道的地面上有着各种书籍的标号。读者只需根据这些编号就能够很快找到所需的书籍。在开放式书架空间的艺术处理上,山本理显先生设计的天津市公共图书馆将开放式书架与墙体空间相结合,穿插交错,开放包容,流动渗透,营造了良好的图书阅览氛围,丰富了空间体验的同时更具灵活适应性。

2).在人与人的行为关系中主要包括交流交往行为、研讨行为、休息等,这些行为与阅览行为直接相关,但这些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对于阅览学习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空间组织上既要与阅览空间并置相近,而且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予以分隔,做到联系方便且互不影响。如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中,交流休息空间与公共交通空间毗邻设置,而与其他阅览区以玻璃隔断的形式予以分隔。又如日本世田谷区的成城大学图书馆内,在安静阅览空间中用玻璃隔断封闭而成的隔音效果极好的讨论自主学习区等。

3).在人与空间的行为关系中,图书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满足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合理性,而空间满足人心理特性的属性是刺进与引导行为发生的直接源动力。空间的物理特性包括空间的尺度与形状、空间的光环境、风环境、热环境等,空间的心理特性包括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空间的矢量性(运动与静止)、空间的声环境(安静与喧闹)、空间氛围(空间的装饰与装修,包括色彩、家具等)。那么具体到公共图书馆建筑,不同的行为事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空间设计来支持和引导,如不同的阅览区应以不同的色彩予以区分便于使用者识别,同时不同的色彩组合还能活跃图书馆的空间氛围。工作台、阅览座椅应处于采光通风较好、温度适宜且安静的空间内。休闲座椅还应有较好的景观视野,并且这样的座椅家具也应得到较好的设计,以符合人体工学及心理需求。如伊东先生的“仙台媒质机构”每层的家具都请不同的设计师予以设计,有的可坐可卧适宜休息,有的三五成组促进交往,有的又相互独立便于学习研究和自主学习。

4.结语

城市公共图书馆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揭示了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的人性价值取向。以人的行为需求、模式和特点为出发点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必定是高效、适宜的。也必定是顺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不断向前推进,走在时代前列的。

参考文献:

[1].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编著慕春暖译建筑的非线性设计-从仙台到欧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李道增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徐从淮行为空间论(博)天津大学2005

[4].廖昕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建筑学报2008-10

[5].山本理显天津图书馆设计建筑学报2010-04

[6].高阳图书馆空间革命——库哈斯的西雅图公共图书馆解析建筑走廊2010-04

作者:刘浩源 胡雪松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