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筑设计对汉字艺术的借用范文

建筑设计对汉字艺术的借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建筑设计对汉字艺术的借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建筑设计对汉字艺术的借用

建筑物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建造物,不仅有着多种实用功能,还具有承载文化的作用,更是人类文明的象征。赖特曾强调建筑创作在形式之上的“思想”的重要性,而思想必然依托于特定的形式符号。西方各种流派已赋予建筑独特的风格和超凡的魅力,中国现代建筑在大建设的背景下批量涌现,其沿袭西方成熟理念的同时也曾一度忽略自身的特质,当下本土设计界在文化反省中对传统文化予以重新审视。而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作为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记述了各类建筑形制的演进,并且其笔画与骨架的构成都与建筑构造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着力于寻求建筑对汉字艺术的符号化构想,从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一、现代建筑设计汉字字形的直接借用

汉字字型多方正平直,笔画穿插得当,且表意深刻。现代建筑设计可以借鉴相关的汉字,直接将其字体形状运用于平面或立面,再加以建筑化创作。平面法是从空间形态入手分划功能区间,然后立向建筑化的过程,立面法是从主体立面形态入手,并完善内部空间的建筑化过程。而“逐渐建筑化”[2],即:根据建筑的属性,逐渐地将“抽象的形”转变为“建筑的形”,其首先将形态空间化,也就是利用“空间构成”原理将实体和空间组合起来,再依托一定的建筑技术对其加以实现。

在建筑化的过程中,汉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就是产生空间雏形的依据,可根据需要将笔画的线主观扩大为面,再将面域纵向拉伸为实体,并由此制造空间,或将相邻笔画直接整合为面,如:把加拿大的蒙特利尔—67住宅与日本银仓大厦的设计手法运用于中国建筑,都可视作是将汉字中“口”字笔画整合形成的面拉伸产生的立体空间。而笔画转化的空间既可以是封闭的、半封闭的室内空间,也可以是完全敞开的室外空间,其以虚实不同的手法构成最终的建筑体。如:圆明园的畅春阁就是以“卍”字为平面的建筑组群,它既延承了符号的外形,又传达了文字的内在涵义。同样的手法也见诸于西方,如中世纪西方的大教堂多以拉丁“十”字形作平面组织空间。当然,汉字在立面的应用也很多见。山东省东营市检察院即是一例,其各建筑单体相连,高低有致,四个立面均对应着“山”字形,寓意是执法如山。因“山”字本身具有对称、平稳、简洁的特点,用于建筑则更显静穆、庄重,符合检察院对建筑语意的深度要求。此外,建筑设计者直接采用汉字图案作为建筑装饰的做法,如在顶面或者立面上添加汉字图案,既起到装饰作用,又可适当增添建筑的文化内涵。

二、现代建筑设计对汉字视觉符号的解构

解构主义是建筑设计的重要风格之一,它将现代主义的简洁和抽象发挥到了极致,它热衷于不和谐的、非永恒的尝试,其手法多样,善用分解及组合的形式来表现时间的非延续性。通过层次、点线、网格互旋、构成、衍生、增减等手法表现间离、片段、解散、分离、缺少、不完整、无中心感,颠覆和反转了现有的规则约定,更加追求草图性、试验性和混乱性[3]。

用解构主义建筑手法来处理汉字,即:打破汉字原有的基本架构关系,将其视为单纯的形体符号,通过对字形和笔画的增减、拆解、错位、共享、反转,重新组织成新的几何形体,同时按照建筑的功能需要适当调整各单元形态的角度、位置、比例及连接关系,再根据基地和路网的具体情况明确出入口、采光方向以及立面的虚实节奏等。设计者把在解构中所得的代表符号用于立面门窗的建筑设计中,使其达到以外在的形式吸引人、以内在的底蕴感染人的设计目的。如岳阳市第二师范学校在校门上的设计,就是对“师”字的解构再造。

三、现代建筑设计对汉字结构规律和造字方式的提炼和延伸

(一)现代建筑设计对汉字结构规律的提炼和延伸

传统书法艺术对汉字结构规律的研究最为成熟,欧阳询总结出汉字结体表现的“三十六法”,即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等。宗白华认为三十六法中每一法都是一种美学构成。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汉字结体的“三十六法”与建筑构成规律有相吻合之处。

在“三十六法”中提到了“小大成形”,即小字与大字各具形与势,如苏东坡关于“大字难于密结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的观点,指出了若能使大字密结,小字宽绰,则尽善尽美。而文字的建筑化也同理,粗线可作主体形成宏观轮廓,以细线为辅,二者相互承托,则使建筑的线性语言在对比中不乏协调[4]。

(二)现代建筑设计对汉字造字方式的提炼和延伸

汉字造字的“六法”之间,多以象形造字法为基础,用添加、暗示等辅助方式创造出新的文字,这些极具智慧的造字思维与建筑思路本质相同。如:指事造字法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增添指事的符号;会意法是指把两个表意的符号结合为一体来创设新字,而其中的表意符号也多为象形或指事字;形声造字法是利用相同的偏旁,将形旁和声旁组合在一起;转注法是在会意字上增添原本已有的字根,或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增添与其原义相同的字根;假借造字法则利用已有文字创设新字,即借用原有文字的形、音、义,以类旁或声义旁的置换进行再造和创新。造字方式之间的转化过程,与建筑由具体元素(象形、指事法)抽象化的创作过程近乎一致,建筑设计从“元素”(象形法)转入“抽象”(会意法)再深入到“解构重组”(形声法、转注法、假借法)的转化,基本对应着造字“六法”之间从形到意的转化,直至摆脱原始形体的束缚而产生全新的概念,进而获得形神兼备的建筑外形。

四、现代建筑设计对汉字意象的升华

“六书”理论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使汉字由象形转化为取意,完成了从“形”到“意”再到“义”的升华,在书法中无论是端正平直的楷书还是行云流水般的草书,都是由具象到抽象、形似到神似的升华,即把基本形体概括为具有书法的气质、韵律和意境的审美意象。因此,形只是演变之源,不是演变之果,气韵与意境才是对形态表达的观念超脱。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外观设计就源于对汉字意象的升华。馆体立面取自繁体的“華”字,并以之作为演变的起点,对其笔画构成和造字方法深入探究,把它解构为纵横交叉的直线符号,继而对“一”、“|”形态在平面关系上加以有规律地垂直交叉,按照韵律与节奏、变化与位移的美学法则,在立面上形成层层复叠的“華”字意象。“一”形梁与“|”形梁组构的微妙立面,是对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元素“斗拱”的抽象传达,彰显了现代简约的气息。横梁截面的篆字雕饰,更使建筑具有精微之美。远观馆体,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形成了极具雕塑感的“王冠”意象,充分传达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理念。此外,中国红的沉稳更给予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完美地诠释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五、结语

汉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以各具魅力的书体和体系化的书理,在艺术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同时,汉字特有的纹样装饰性、汉字的造字法则和结体构成规律,与建筑构造的思维暗合。在设计趋同的国际背景下,深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必将成为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的探索方向。因此,无论是对汉字纹样的直接借鉴还是对汉字造字思维的间接启示,抑或是对汉字形态的抽象解构、对汉字意象的升华提炼等,都不失为对传统文化有价值的传承和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