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间装饰概况及其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传统的民间装饰元素概况:传统的民间装饰元素,是我国从远古时候流传下来的,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和发展,并最终成为我国当代建筑艺术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民间装饰元素不仅反映了历史的发展及社会的变迁,发挥出了它的社会功能,并在人文艺术、装饰艺术和环境艺术中很好地体现出来,给当代建筑艺术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2.民间装饰元素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其中包括民间装饰色彩和民间装饰纹样方面的应用,我们要好好保留这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这块瑰宝,并在建筑中很好地体现出来:
2.1民间装饰色彩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装饰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色彩的应用,并且,色彩的语言特征成为民间装饰艺术的语言工具,在我国的古代,对色彩的应用就非常广泛,老百姓以彩做布,很形象地说明了色彩已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很好的应用。
色彩的语言象征,不仅仅寄托着民族感情,同时也是一种视觉形式的象征。在我国古代,黄色成为统治阶级意志信奉的象征,对统治阶级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所以,当时的民间巧匠对色彩的应用显得很谨慎。因为受到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当地文化的影响,色彩在不同的地方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也就互不相同。比如,黄色在西方国家被看作是叛变和耻辱的象征,而在中国,则代表典雅高贵,寓意着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色彩的语言特征表达着丰富的寓意。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每个民族对色彩的接受理念互不相同。
在当代建设设计领域,只有对传统的民间装饰元素进行有效的吸收,才能在建筑艺术中得到很好的利用。而深切了解色彩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意义,是当代建筑设计师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在对民间装饰艺术认识并发展的同时,有关设计工作中要汲取其中的精华,并将精华充分利用,这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而熟悉和掌握色彩语言,也不仅仅是熟练掌握一些关于民间装饰艺术色彩的口诀就可以应付了事,色彩语言体现在生活中,种类繁多,设计工作中只有深入民间,了解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体验色彩意识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把色彩意识融入到当代的建筑设计中,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死记硬套盲目应用的现象发生,才能更好地汲取民间装饰元素的各个养分,从而更好地为建筑设计服务。
3.民间装饰纹样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民间装饰元素,不仅指民间装饰色彩,更包括民间装饰纹样。我国的传统装饰纹样魅力无穷,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典建筑中的一些造型及构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古典建筑要依照法式制度,法式制度是指建筑艺术及建筑技术所规范的模式,而这些规范模式是在很长时间的理论与实践中获得的,规范模式的出现,使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在建筑房屋的时候,有了遵循的依据,人们按照这些模式,把建筑方面的构件传承下来,沿袭至今,于是避免了设计上的空洞以及操作上的不当。每个民族的建筑,同样赋予着这个民族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赋予,经常在传统民间装饰纹路中体现出来,这同时也是这个民族文化潜质的一种体现,这种民间装饰纹路包括屋梁木雕、廊架彩画以及顶棚彩绘等几种处理方式。
在我国传统装饰艺术中,对装饰材料的选择也显得至关重要。对于一些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装饰作品,更是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表现民间传统的装饰艺术中,墙布、墙纸以及布艺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墙布、墙纸及布艺本身所具有的特殊肌理纹路,可以锻造出形形色色的装饰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型材料在建筑设计中被充分体现出来,同时使这些装饰材料内涵得到充分的体现,随着装饰材料被人们充分利用,它所表现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范围也越来越广。对装饰材料的深入了解及使用,使得装饰文化所表现的内容得到扩大,并成为表现审美思想及哲学意识的有效手段,由于受材料和技术的限制,以往的一些建筑形式缺乏表现手段,对审美及功能缺乏完整的表现。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由于大部分采用了木质结构,所以在防火防腐上存在很多弊端,于是,它所具有的建筑形式曾经出现过断代,甚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失。随着我国科学水平的提高,出现了许多新型材料,比如玻璃和钢结构的出现,给建筑带来了一场工业革命,并成为建筑史上一个伟大的进步,不仅如此,其他的应用型材料也相继出现,同样在建筑发展历程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民间装饰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必然会越来越广泛,不仅如此,民间装饰元素同样引起了有关人士的研究,他们正试着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对民间装饰元素进行更透彻的解读。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进步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设计师一定会把民间装饰元素与当代的建筑设计进行更透彻的融合。对于传统文化,设计工作者不能一味地抓着旧的用途和形式不做改动,而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提取其中的精华,在新的背景下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活力和新的创新,使传统文化以一种新的文化态势,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应用,并奔向健康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