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计算机设计大赛学生的度与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创作过程指导
1.1分工明确且能执行在拍摄DV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团队同时做很多工作,一个学生基本上不能完成。指导教师在学生团队组建时,应结合学生实际能力进行考虑,使得团队组合更优化,而在创作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细化任务,并给予一定的支持,包括经济上的支持。例如,在实际指导过程中了解到有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因需要考虑车费等交通费短缺的问题而中断拍摄,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考虑给予一定的补助。对已参加七届计算机设计大赛及省学科竞赛的学生进行抽样,制作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调查表,如图1所示。
1.2专注专业学科学习与沟通能力大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初衷就是加强对专业学科的专注学习,将枯燥的学习变为任务需求化的学习。例如,在DV后期编辑中用到的非线编软件、声音处理软件等专业软件,对于数字媒体专业的本科生,指导教师要适当地给予任务,引导学生能深入学习;而对于非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要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基本任务的操作,使学生克服对非线编软件的恐惧心理,发挥入门级指导。基于计算机设计大赛等竞赛的学习效率非常高,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可完成技术学习,提高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且会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而这种有益的互动是平时学科教学中少有的。对于学生来说,有更多机会与教师交流,能提升学生的自信。例如,寒假期间不少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想请教老师,但又担心打扰老师休息,所以在时间、联系方式上会做更多的考虑,这是对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也是“90后”大学生最需要补上的一课。
2答辩环节指导
2.1重视答辩的过程答辩是一次头脑风暴,指导教师要重视答辩环节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区别在于本科有毕业论文与答辩”,这句流行语从另一方面印证了答辩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作用。在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过程中不是只有决赛的答辩,除了在主题创作时就要进行论证(准答辩)之外,学校送到赛会前也要进行答辩,在决赛答辩前,指导教师在前一天都要对学生进行模拟答辩。在《运动绵延祖孙情》作品答辩中,专业指导教师要对作品的每一个场景、不同场景之间的前后联系提出问题,比如爷爷为什么几年来都穿着同一件衣服;冬天救人,围观者为什么都穿着短袖(当时是5月拍的)……这些问题都是针对可能被忽视的细节而提出的。很多学生在答辩中被责问得流下眼泪,但这就是工作,对于工作,马马虎虎绝不可以。因此在指导过程中,对答辩不仅要重视,而且要强化,这也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一个补习课。
2.2答辩是重要的自我提升过程计算机设计大赛为每位参赛选手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自我提升平台。比赛过程中只有小组成员不断磨合,才能将团队所要传达的理念表达到极致。在这个磨合过程中将产生思想的碰撞、融合,成员们也将理解团队精神的深刻含义,或将更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或将更勇敢地正视自己的错误,找出差距并了解自身的欠缺,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比赛中去。特别是在结果出来时心理落差较大,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前6届比赛,我校派出近20个项目参赛队伍,只有12个项目获奖,2014年虽然有进入决赛的奖项,但是省赛要求极为严格,9个项目参赛,只有5个进入决赛,最后获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两项,没有作品获一等奖。以后比赛将走“学生打擂台”的方式展示作品,为社会就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上岗需要服务、为自身专业服务。在第5届计算机设计大赛决赛(没有经过省赛预选)上,我校学生经过两天的比赛,获得了两项优秀奖(在高校此奖基本上就是鼓励,没有等级),两项三等奖,但是学生基本上能正确接受这个结果,因为在答辩中教师就有所预防,这样学生看待名次时心理落差就较小,同时学生在创作与答辩过程中的承受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3参加竞赛学生的就业行情分析
参赛过程中需要与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对相处之道有更深的理解,在待人接物方面得到锻炼。在大赛过程中小组成员们碰撞出的思维火花将开阔学生的思维,增长其见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加强竞争意识与互助观念。这些都能让与赛者在今后的相关活动中更胜一筹。我们对已毕业的56名指导过的学生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就业率100%。从面试表现看,数字媒体(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普遍自信。而非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其面试优秀率为80%,竞赛经验使学生的生活更丰富,可以有更多更好的创新点或策略去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调查中有近九成的学生都能与单位高层顺畅交流,工作上手快。
4结语
不论是计算机设计大赛,还是其他级别的赛事,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在创作过程中锻炼一个团队。在进入决赛时,如果学生能看淡比赛结果,就是指导教师的成功,学生拥有这种胸襟与度量才是教育的巨大进步。
作者:肖若琛 黄冬明 单位: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