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榫卯结构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范文

榫卯结构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榫卯结构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榫卯结构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榫卯,中国古典家具的灵魂,介于凹凸之间,凝聚着中华上下几千年古人的智慧。从宋代到明代,不断完善与发展,到明代时期形成了实用美观、合理精炼、具备民族特色的完整制度,得以完美的继承并发扬光大。直至当今社会,榫卯结构在生活中仍是常见,还流传国外,受到许多建筑家追捧。本文主要探究榫卯的起源、发展以及在家具的应用,并实际制作了具有明式特点的木凳家具,由此思考榫卯结构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榫卯;木质;家具;创新

1榫卯结构概述

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榫卯结构就已经出现并作为人们耐以生存的木房屋建筑的支撑结构;到春秋战国时期,榫卯结构从建筑沿用到了家具设计上;秦汉年间,榫卯结构快速发展,出现多样的工艺形式。随着社会进步,榫卯结构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并快速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榫卯结构,是指在两个构件上采用一凹一凸组合的连接方式,其中凸出部分为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为卯(或叫榫眼、榫槽),不需使用任何钉子或者胶水,就能加固构件,且在外表上看不到木材横截面,达到整体统一的效果,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古建筑、家具等结构设计中。作为中国木文化起源,即使经历了70多个世纪,仍然以其独特且富有变化性的结构方式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角色。榫卯结构是通过木件的的多少、高低、凹凸、长短等关系组合在一起,榫卯咬合,限制木件的扭动,达到稳固作用,正如中国的阴阳融合,既对立又统一。榫头伸入卯眼的部分称为榫舌,其余部分称为榫肩。榫卯结构按照构合作用可大致分为面面结合结构、点结构、构件组合三种形式。每种形式包含了多种榫卯结构,如面面结合式的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等,点结构式的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等,构件组合式的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榫卯结构形态已延伸出千变万化的形式,并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据这多样的结构变化,为现代家具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榫卯结构在古典家具中的特点

纵观中国家具发展历程,榫卯结构工艺在家具设计中承担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诠释了中国工匠的匠心精神。中国古典家具传承了传统建筑的木质结构原理,多采用梁柱构架,榫卯连接。明代家具的技艺与设计在古典家具中是较为突出的,通过对明式家具的了解,可以发现榫卯结构在古典家具中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刚柔并济。明式家具主要以紫檀木、花梨木、杞梓木、黄花梨、榉木等硬木材料制作。整体造型以简约为主,更为强调韵律感。以材料本身的特性发挥其纯朴自然之感,以优美有序的线条体现其韵味,以雕刻画龙点睛展现其精致,以“深藏不露”的榫卯结构诠释其匠心。以典型代表明式家具的圈椅为例,圈椅摈弃了繁琐的装饰,对木质硬性材料作圆润处理,通过方与圆、曲与直的线条衔接,塑造空间感,在视觉上形成柔美而又不失刚正的形象。圈椅在不同的部位根据其形态特征和主要功能采用不同形式的榫结构,使整体结构稳固,如椅圈处,椅圈的曲线无法一次成型,需要多跟圆润曲木采用三拼或五拼,以楔钉榫结构方式连接。连接处以带舌头的榫卯咬合后顶入楔形榫止退,制作时要保证榫卯结构处的精度,椅圈即可稳固如一,在表面质感加工处理后,看似一根完整的曲木。整体来说,榫卯按照形式可分为明榫和暗榫,明榫榫头会穿出卯眼,与被连接部外表面相平;暗榫榫头不穿过卯眼,可将连接结构完全隐藏在家具部件内部,并且可不需要额外使用其他连接件就可达到稳固,即使内部连接结构是凹凸交错的,从外表面,我们看到的却是光滑平整、一气呵成的衔接,并且榫卯可以以小部件实现大强度。可见,榫卯工艺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即使将榫卯结构外露,其展示出来也是具有美感的结构美学。所以通过榫卯结构一方面可以为古典家具的柔美形态增添一份细节,另一方面以其牢固的结构形式为古典家具塑造了一份刚正之感,也正是榫卯结构的刚柔并济推动了古典家具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2)科学性。家具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器具,应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既能带给人视觉上美感,也能供人很好的使用,并牢固耐用,这就要求家具的结构科学合理。在明代古典家具中,榫卯结构为主要连接方式,根据家具的造型差异,木料的榫头卯眼需要灵活的进行组合,并充分满足力学要求。以锯、凿、刨等几个步骤反复打磨成一榫一卯,一穿一插,虽看似简单,但其需要合理的比例关系才能做到“天衣无缝”,其材料大小以及榫头卯眼开出来的位置要有相匹配的比例关系。传统榫卯结构通常按照三分之二的比例,即榫卯的大小占材料截面位置的三分之二处,根据黄金分割率,这是最符合结构稳定的比例。当多个木料进行相交时,其榫卯结构就更为错综复杂,科学性特征就更为明显,如圈椅的椅圈处、椅腿处采用了不同的榫卯结构方式,而四方禅凳因其构造与圈椅的差异化,在椅腿与椅面连接处也采用不同于圈椅的榫卯结构。可见,根据不同类型家具、不同形态特征,采用不同的榫卯结构,但都需考虑其合理性,保证结构的稳定性,这是其主要特征,即力学特征的科学合理性。

3)多变性。阴阳关系是中国哲学的根基理,被用作各领域中并赋予文深刻的化内涵。榫卯结构也正是以阴阳的对立与统一关系作为核心。而面对多样的家具或建筑形态,若只是以单一的榫卯结构,那创造出来的形态也会受到极大念的限制,所以正如哲学一样,一阴一阳,可以演变出多样的凹凸连接形式,如明榫、暗榫、闷榫、套榫、夹头榫、插肩榫、抱肩榫、粽角榫、燕尾榫、楔钉榫等形式,每一种形式延伸出更多样的结构方式,以适应于不同的造型特征、不同的功能,并用于不同的部位。

4)创新性。在明式家具中,无论是圈椅、官帽椅、桌案或是椅登,在选材、形态、比例、结构关系上都十分讲究意蕴,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也传承了中国文化,而从这多样的榫卯结构、凹凸形态的演变中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创新性始终体现其中。面对现代化机器生产的市场环境,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在家具设计中展现自身的魅力,而历经重重考验的榫卯结构仍然以其独特的结构方式在这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虽然榫卯结构对手工制作技艺要求极高,较为费时费力,但是其内在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被大家所喜爱。在现代工艺中,艺术和技术两者也正如榫卯结构的凹凸关系,若我们将其精心打造,紧扣一起,必能创造出出色的作品。

3榫卯结构家具设计——明式木凳

以木制明式家具为课题,我们团队尝试通过实际制作来检验对榫卯结构的理解,体会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我们小组通过讨论确定以方凳为设计对象,整体设计强调榫卯结构的应用,在装饰上主要以简单的回纹雕刻的方式丰富椅登的方形结构,让其不会显得呆板。首先绘制大量草图方案,推敲方凳的形态和整体结构、纹样视觉形象、各部位间的比例关系,力求达到整体的和谐,再经过推敲后择优选择其一进行深化,主要围绕其部位间榫卯结构连接方式、人机工程方面进行分析,精算并绘制出详细尺寸图,以确保制作模型时的科学合理性和结构稳定性。因本次制作过程全采用普通手工模型制作,对复杂榫卯结构加工有一定难度,因此此次各连接处皆采用简洁的闭口直角榫连接方式,也希望在此基础上积累经验,为今后更多样复杂的榫卯结构研究奠定基础。在确定尺寸图和榫卯结构方式后,接下来就是动手制作。模型制作以手工为主,辅助应用电动工具和设备,选用浅色花纹硬木材料,模型比例为1:1。(1)下料。根据零件尺寸图适当预留加工余量,裁切出各零部件毛料,并将其打磨光滑;(2)划线。在木料上绘制出各零部件的详细形态线以及榫卯结构线;(3)零部件加工制作。包括腿足、回纹装饰束腰、牙条、横枨、面子边框、面心板等零部件。主要通过电锯、凿子、榔头、刻刀、锉刀等制作出零件和连接处的榫头、卯眼并粗打磨;(4)试组装。对粗打磨后的各零件进行试组装,若有不合理处可做标;(5)精加工。试组装后,对有问题处修正并进行精加工,所以先用粗砂纸磨平,接着用细砂纸细磨光滑,使其更加精美,主要采用手工打磨的方式;(6)正式组装。将各零件依次按顺序装配;(7)表面处理。为保证材料的自然性,故表面不喷漆,而是采用刷桐油方式,其有着良好的防腐防潮与强附着力功能,相对油漆环保无污染;(8)模型完成。

4结语

虽然此次家具制造只是采用较为简洁的直角榫结构,但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其精度和比例若出现问题,则会直接影响整体的稳定性,我们小组通过不断实验将其完整的体现出来,制作出的模型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在此次制作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榫卯结构的的独特及强大之处。通过制作实际体验了榫卯结构的“阴阳”相克相容的关系,加深了对榫卯结构和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理解。榫卯结构早已渗透到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家具设计或是建筑设计,甚至在很多木质品产品设计上我们都能看到榫卯结构的缩影,而在对现代家具的古典文化设计时若只是模仿其外在形态,也只能似其形而无其韵,只有深刻理解其内在才能做到神形兼备,展现其结构魅力。传统的木构件是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一个核心,而在现今社会,榫卯结构也成为设计师对产品创新开发过程中的结构基础。虽然榫卯结构的手工劳动方式所带来的低效率增加了制造的劳动力成本,但随着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为榫卯结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其在生产标准化以及应用范围方面也将会得到很大的进步,为我们的生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传承着中国文化并不断创新前进。

参考文献

[1]陈一漪.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榫卯结构(一)[J].家具与装饰,2014.

[2]刘书真.中国传统家具继承与创新方法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

[3]刘娜.浅谈中国明清家具的榫卯结构[J].美术大观,2012.

[4]中山忆古轩红木董事长刘定杰/口述李岩/整理.传统榫卯在当代家具中的应用——新浪

作者:罗小燕;王川川;马晓钰 单位: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