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逻辑电路设计课教育教学研究范文

逻辑电路设计课教育教学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逻辑电路设计课教育教学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逻辑电路设计课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来看,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常常带有职业应用性取向,如何能培养出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人才,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究的问题。为寻找破解问题的突破口,本文尝试用“角色扮演”来打开学生的思路,从而跳出思维的“盒子”,变“教”为“学”,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节奏来学习,目的就是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畏难情绪,让学生感受到勇气、担当和责任感。

关键词:教育教学;五年制高职;角色扮演

1高职院校背景下的学生现状分析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为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经过的九年义务系统教育,大多在“老师讲,学生听”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在最短的时间内灌输了最多的知识。从另一角度说,这些学生是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经历了人生严酷的中考竞争考验,过早的人生第一次分野其实让他们处于压抑、紧张、焦虑的状态,同时,这些学生正值青春期,他们渴望自主与独立,寻求自强与自信。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学生是不可思议的准大人,身上混杂着强烈的不稳定因素和惊人的才华。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来看,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常常带有职业应用性取向,主要培养某一行业领域的职业专门人才[1]。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术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自信、能力和态度等,简单讲就是要培养能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人才。如果教育失当,便会使学生产生迷茫、固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且有可能导致叛逆、辍学甚至自杀。如何让学生走出困境,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寻找破解问题的突破口,就是要解放这些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节奏来学习,特别是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可以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甚至是可以跨学科地进行研究和学习,这才是正确走向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法之一。

2跳出思维“盒子”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视角

2.1教育理论视角

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NoelTichy)提出,用3个区表示学习等级:“舒适区”,对于学习者来说就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学习者能妥善应对;“学习区”,对学习者来说有一定挑战,需要学习者稍微努力一下才能理解的知识;“恐慌区”,超出学习者能力范围的知识,学习者再怎么努力也不能理解的知识,甚至可能导致学习者自我崩溃,以致放弃学习的结果。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社交网络盛况空前的时代,依托互联网移动终端的翻转课堂给了教师们很多启示[2],让教师们意识到学生在进入更高难度的学习阶段(恐慌区)之前,应充分理解以前学习的概念(提取舒适区知识)。教师主要负责指导而不是一味“教”,学生“学”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学习(进入学习区知识),学生之间要积极互动,重视反馈,通过实际体验和感悟来获得知识,让学生的思维和行动有效统一起来,而不是在被动式的学习循环(听课、做作业、考试)下,被迫学习原本是“学习区”“恐慌区”的知识。在课堂运用中,笔者尝试用“角色”转换来打开学生的思路,从而跳出思维的“盒子”,变“教”为“学”。笔者把这个技术称之为“角色扮演技术”,这个技术是基于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3]以及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的否认和反向机制。学生通过主动更换角色面具来表演,“表演”在英文里叫做“play”,意思是玩耍。因为是扮演,是玩耍,所以学生们就算出格,那也是扮演的角色问题。于是,学生乘机戴上正确的面具,抒发心中淤积,效果非常明显。只要学生找到玩耍的感觉,他就会表现得非常自然,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2.2教学设计视角

从教学设计角度看,笔者考虑以下特征:接受学生的差异为事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给出个性选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供个性表达和成果展示的平台[4],让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具备其他的可能性,从而增加每个人与“他人”互动的灵活性。本堂课主要要求学生能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步骤,并能结合实例来讲述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本课程教授对象是来自本校2016级自控系的学生,该班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但他们喜欢动手操作,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好胜心。学术上他们有“电工基础”和“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的知识储备,初步了解电路及电子元器件知识,这些“舒适区”的内容对学习本课程会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但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一次性地掌握学过的内容,由此产生了知识的缺口。由于这部分学生缺乏知识点的认识和联系,自然会对学习本堂知识内容产生恐惧感,因此要先消除这些恐惧感。都说工夫在课外,所以按常规,教师们都要求学生要在课前进行预习,但这些学生并不自觉,要么临时抱佛脚,要么敷衍了事,根本达不到预习效果,真是枉费工夫。了解到这个事实后,笔者把“课前预习”这一环节移到课上来,方法是先把跟本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在上次授课结束后就让课代表在学生的班级群里进行分享,也属于部分课后作业,然后在下次上课五分钟后进行随机小考,这些知识点少而简短,对于学生来讲很容易掌握,稍微用点功就能通过考核,考核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学生普遍能接受,因为只要经过些许努力就有成果,这让他们很有成就感。这样通过改变考核模式,学生就可以把预备知识提前储存进了“舒适区”,为后续的学习减少了压力。随后笔者立即提出本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区”。实例如下:某海选现场有3个评委,选手通过与否,由每个评委按动自己面前的按钮来决定。只要有两个以上评委判“通过”时,表明“通过”的灯才亮。现在假设你是某公司研发组的成员,要求设计一个表决电路解决问题,并用与非门实现。此时,教师并不是马上给出大致的解决方案,而是让学生自行分组讨论,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并试图去解决问题。

3课堂讨论教学过程中的阶梯步骤

课堂讨论中学生需先确认以下3个阶梯步骤。

3.1角色

(分组)这里要设定学生的角色或身份(例如项目经理、电路分析师、电路工程师、项目秘书、监督工程师等)。一般确定性思维都会认为自己的身份就是学生,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下,一味等着老师讲,这种模式已经经历了很多年,基本观念已经确定,不可改变。现在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邀请学生去体验另一种身份,另一种学习感受,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具备其他的可能性,从而增加每个人与“他人”互动的灵活性,这也是学生向同伴展示自己特性的机会。个体是多元的,会有更多的可能性。这里用到了“角色扮演”,对于学生,他们通过“角色扮演”将所需抽象枯燥知识进行具象呈现,一方面扩充了内心的体验,体验越丰富,人格越健全,最主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扮演角色的选择来激发自己的内驱动力,从而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学生从最基本的应用实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重点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方法,学生的自信心也就逐步确认起来,自然而然地,学生意识到的真正最好状态就是在学习区和恐惧区之间,在学习区里平稳成长,经常跳进恐惧区里去探索自己的潜力,这样学习区就会越来越宽阔,甚至包含了之前的恐惧区,他们会发现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和所拥有的能力是之前无法想象的,这又将是一个飞跃。

3.2做什么

这一步就是定教学目标,也是教师将本堂抽象内容具象呈现的关键点,教师只有把目标定准了,课堂教学才有明确的方向。目标设计得越具体越好,这样在集体讨论中扮演角色时,学生才能明确自己所扮演角色发言的目的,并说清楚需要怎样的反馈,否则学生会无事可做,浪费大家的时间。比如逻辑电路设计课有以下具体目标,逻辑控制要求分析,列出真值表,列出逻辑表达式,然后化简,设计电路图等。

3.3怎么做

学生通过对自己认知的考量,评估自己的知识储备,根据前述具体目标行动起来。教师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同时强调各角色在沟通时“反馈”的重要性。反馈,简单说来就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在上述行动力的执行、落实过程中的自我觉察和与他人信息的互通有无。这是上述行动力的保障,及时地反馈有助于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更顺畅,思路更有条理。最后学生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整、更正,自己主动解决相关问题,上交作业。一节课下来,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知识来内化,学习期间积极互动,相互协作和沟通,整个过程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被有效统一起来。事实证明,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感悟获得的知识,其效率比教师单向讲述要高很多,参与度也强,很大程度激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结束语

在这节逻辑电路设计课上,教师对教学内容没有作太多的阐述,课堂的模式也不是教师的教或知识的灌输,而是学生按照自己的角色去解决问题。这堂课关注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教师同时会留给学生自主时间去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学生所涉及的知识甚至能触及到教师的知识盲区,学生会发现然后去研究,自己拥有的能力无法想象。这时,教师并没有摆出权威的架子来传授知识,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健全的人格、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来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畏难情绪,让学生感受自身的勇气、担当和责任感,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认知,也发现了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胡英芹.基于价值—实践共同体视角下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7(21):11-15.

[2]董奇.“翻转课堂”是解放学生学习力的革命[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4-17.

[3]荣格.心理类型[M].魏宪明,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

[4]石中英.论学生的学习自由[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6-9.

作者:马丽萍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