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文科下设计类创新型实验课教学改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当前高校推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该文作者通过对设计类实验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学情跟踪,发现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条件不充分、教学成果不显著、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是教学中的痛点所在,并探讨在新文科、金课理念指引下,结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思政、多维度评价等方法,采用创新型实验课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改革,以满足新时代设计类人才培养需求。
关键词:新文科;设计类实验课;教学改革
一、新文科对设计类人才培养的新定位
随着新时代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人文社会科学通过文理交叉、文工交叉、文医交叉等研究方式提出创新性方案。2019年4月,教育部等13个部门正式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为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建设转型提供新动能[1]。传统设计类学科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目前,我国高校设计学科由环境设计、工业与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影视与动漫设计、新媒体设计、艺术与科技等专业构成。专业细分化的优势在于推动学生拓展相关专业的学习深度,但也在教学层面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壁垒,导致部分学生对其他专业学科知识了解较少。新文科建设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的具体履行[2],应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多种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如今正处于专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针对专业必修课与专业实验课,相关人员依据新文科建设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专业实验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
二、新文科设计类创新型实验课教学改革背景
1.新文科背景下设计类实验课建设内涵
实验教学是理论知识与实验活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的过程[3]。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创新型实验教学有助于开展跨学科交叉融合实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有助于学生结合项目产出成果。目前,部分高校设计类专业中实验课的内容和结构定位较为模糊。对于理工科而言,同一学科、同一专业方向的基础实验课程较为类似,其实验教学中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也有较为标准、严格的框架体系和参照标准。然而,文科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成果形式不同于理科,高校不能完全按照建设理科实验课的标准和模式建设文科实验课[4]。尤其是在设计类专业中,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发散性、跳跃性思维,其表达方式更加具有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典型特征。因此,新文科背景下设计类创新型实验课建设中的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方法与考核方式要结合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实践教学目标而确定。
2.环境设计专业建构实验课程介绍
环境设计专业建构实验课程作为燕山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必修课程,于2013年首次设立。课程围绕建筑空间展开实验,以提升学生对空间的理解能力,优化学生对空间的塑造效果。在第一个三年计划与学情跟踪(以下简称三年计划)中,建构实验与空间造型、模型制作课程的内容与结构相近,专业特色不突出,课程成果不显著。在凸显专业特色与更新培养计划的前提下,2016年的建构实验课程调整为围绕传统文化开展的环境建构实验课程,目的在于整合课程结构,凸显学科特色方向。在第二个三年计划中,该课程教学在教师、学生、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教研团队的持续建设、团队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对课程学情的长期跟踪,2019年开始的第三个三年计划正在实施,在新文科、金课背景下重新定位实验课,以使其发挥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成为教研团队在优化人才培养计划时的主要目标。
3.以往实验课的教学痛点
(1)教学内容陈旧化
环境设计专业建构实验课程在第二、三个三年计划中的理论教学围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展开,但我国古建筑构件、结构的种类与名称繁多,以往的古建筑教学以识记名称、复画结构为主,内容冗繁,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随着新文科、金课等理念的提出,单一的专业知识输出已难以满足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开展跨专业研究,让教学具有阶段性、挑战性,是教学需要着重改革之处。
(2)教学条件受限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古建筑构件与解构的深度理解成为教学的一大痛点。如,古建筑局部构件拆装的成本问题及复杂性、危险性与不可逆性,古建筑光环境设计实物实验的复杂性,光照艺术效果与灯具选型及其参数的高成本,等等,成为以往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难以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与技术。
(3)教学成果不突出
设计学类课程的结课作业以作品、项目方案汇报的形式为主,以往这些作业往往变成一份份文件存于档案之中,既难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成果,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目的性、积极性、精准性与竞争性。
(4)教学缺失评价更新机制
教学评价与更新机制是对教学效果的客观反馈,有助于课程内容的更新和课程结构的调整,是教学发展的外在动力。以往的设计类实验课教学缺乏相关内容、平台与机制研究,导致教学、专业培养计划、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能力需求三者之间的联动缺失。
三、“五五五”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课中的应用
针对新文科人才培育理念,依托环境设计地域传统文化、艺术与科技等专业特色方向,教研团队提出“五五五”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由“五环互渗”创新实验教学内容、“五项引导”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五维协同”创新实验教学评价共同组成。
1.“五环互渗”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五环互渗”创新实验教学内容主体由“双育内环”和“三验外环”构成。其中,“双育”指专业理论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三验”指实物实验、虚拟仿真实验、设计实验(图1)。“双育创新”是在以往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责任感的培养。“三验创新”即在原有实物实验的基础上,注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针对实物实验中成本高、不可逆、操作复杂等问题,采用虚拟仿真实验,在虚实结合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同时,以设计实验为课程成果提升课程高度,并对应各类竞赛,保障优质教学成果产出。
2.“五项引导”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五项引导”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包括五项内容:学习、分析与判断,操练与模拟,选择与设计,纠错与答疑,反馈与评价。“五项引导”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突破以往实验教学“讲—做”思路的局限,基于问题导向调整实验教学方法,既体现在游戏与虚拟仿真实验中,又体现在整个课程中。其中,“问题式”针对实验课最开始的理论部分,使学生在学习我国古建筑基础理论与榫卯、斗拱结构知识的过程中,思考我国古建筑结构特征的优点,探讨如何将我国古建筑结构特征用于现代设计;“交互式”针对虚拟仿真实验与游戏实验部分,使学生带着之前的疑问在虚拟交互中获取解决方案;“自主式”针对设计实验选题,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有积极意义的相关方向开展设计实验,给学生自主选择权;“支架式”针对设计实验中的教师辅导环节,通过教师的辅导,使学生针对较难的知识点开展启发性、自主性学习,让学生的认知再上一个台阶;“反思式”针对课程评价机制,使学生的成绩评价有客观的结果,也使整个课程有改革、前进的落脚处。
3.“五维协同”创新实验教学评价
“五维协同”创新实验教学评价由基础评价(5%)、学生评价(15%)、虚拟仿真实验报告评价(20%)、指导教师评价(40%)、学术专家评价(20%)组成。评价体系突破以往实验教学评价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或设计成果单一打分的限制,分数更加客观,学生参与度高,评价效果良好。其中,基础评价根据考勤情况而定;学生评价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完成,由后台导出分数;虚拟仿真实验报告评价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依据操作过程直接生成;指导教师评价由主讲教师根据实物实验与设计实验内容进行分数核算;学术专家评价指根据设计实验结果,在相关比赛中的排名体现。
四、教学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与展望
建构实验课程作为新文科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实验教学课程,在教师、学生、学科发展三端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教学改革过程与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坚持多年学情跟踪与教学理念更新;第二,坚持自主研发设计类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并落实应用;第三,坚持强化评价反馈机制与课程成果目标;第四,坚持联合多学科专业协同研究。近年来,教研团队通过对新文科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创新课程教学联动机制研究,开发游戏实验;举办线下教学成果展示1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获批河北省一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并获得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随着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应随之转型。可以说,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融合已成为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的新趋势。环境设计专业实验教学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应在遵循学科特色方向的基础上,重视艺术类与工程类、信息类相结合的实验与实训,同时提高理论教学与市场应用的契合度,从而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刘虎,王勤,冯建刚.“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重塑文科实验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9):270-273.
[2]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6):52-59.
[3]刘凤泰.关于实验教学改革的问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4):6-10.
[4]胡春瀛,王一柏.文科实验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1):26-28.
作者:桑懿 赵琳 王希 单位: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蒙古国CITI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