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独立院校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独立院校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独立院校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教学设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独立院校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文化间的融通愈发重要。几年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远景学院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文章将结合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究,以期对今后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思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教学设计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扩招,公立高等院校的体量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市场的需求,独立学院、民办院校等社会力量办学主体进入市场,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的重要载体。然而2008年以来,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2C分数段生源竞争呈现白热化态势。面对新形势下,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审时度势,率先在同类院校中以品牌差异化竞争为基本策略,重点打造远景学院为其重点子品牌,以通识教育为特色,实施通识+专业+完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完整的人。中国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最早是英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认为跨文化交际和沟通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除听、说、读、写、译之外必备的一项技能。早在2012年,在对宏观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和把脉的基础上,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已经提出跨文化沟通能力不再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专属,而应该是所有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因此,率先将跨文化交际类课程纳入远景学院荣誉学生通识课程体系。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介绍远景学院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开设的基本条件;描述远景学院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课情况;介绍远景学院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设计;最后,探讨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对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的提质和升级,以期对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提供借鉴。

一、远景学院跨文化交际通识课开设的基本条件

远景学院作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的一个高端教育品牌,是学校斥巨资打造的一个小型寄宿制文理学院试验田。这里集国际化的优秀师资及灵活、开放的教学环境于一体,为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保障。国际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大学的标杆,为此很多高校纷纷寻求与国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派送师生赴境外高校进行短期交流学习,以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一直以来都秉持国际化的办学特色,目前已经与多所国际院校有交流合作项目,分别为:哥伦比亚大学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暑期留学项目;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的短期交流项目;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的3+1.5本科交换生项目;以及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硕士项目。作为信息学院的荣誉学院,除上面提到的共享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外,远景学院还有独立的与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及北爱尔兰女王大学圣玛利亚学院的交流互访项目。每年6月份,远景学院会独立承担来自于两所大学的师生代表团15-20人次的接待工作。这些国际交流及互访项目不仅为本院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跨文化交流与体验的实践,也为跨文化交际类课程提供了大量实时、鲜活的素材。

二、远景学院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的开设情况

远景学院目前开设的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为:Cul-ture,CommunicationandPerspective。本课程开设于第三学期,班级规模为25人,目标学生为大二及大三等已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学生。一周2学时,16周,共32学时。承担本门课程的教师通常为有海外学历背景的中国教师或者外籍教师,他们均具有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同时也能够在跨文化沟通和交际方面为今后学生的出国交换或留学生活提供借鉴。

三、远景学院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的教学设计

要把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做成“金课”,首先要有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明确的教学目标,以需求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次,要选择能够实现该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以丰富、实用的课堂内容增加学生知识的厚度,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度;在此基础上,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深度参与中提升能力;最后,要设计行之有效地检验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方式。本部分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考核四个方面展开对远景学院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的教学设计的介绍。

(一)教学目标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的课程定位与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学》课程不同,因此,必须明确它的教学目标,并将之与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区别开来。中山大学的齐曦提出,跨文化交际大学通识课的教学目的如下:“掌握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基本概念;提高个人意识:拓宽学生有关其他文化的知识,特别是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认识到本民族文化对自身观念的影响;掌握跨文化交际实用技能:扩展语言的以及非语言的交际技巧,以达成更有效的沟通,特别是针对教育语境以及商务语境中的交际。”[3]任何交际归根结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尤其在跨文化环境中,每一种文化的背后其实也是具有该种文化背景的一个个独立的人,因此,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沟通和交流的起点和根本。因此,本门课程将会把态度的培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即通过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端正认识差异的态度,辅以恰当的沟通技巧,最终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基于齐曦的提出的教学目的,结合我院的实际,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掌握语言、文化、交际等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相关知识及概念;———情感(态度)目标:认识差异,促进沟通。了解不同文化知识,尤其是美、英两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以认识到中国文化对自身观念的影响,进而能够尊重不同文化;———能力目标:在国际交流过程中,能够克服文化障碍,顺利适应目的语国家文化;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实用技能,能够扩展言语及非言语交际技巧,避免文化冲突,达到更有效的沟通。

(二)教学内容胡文仲教授曾对中美多所著名高校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内容做了分析比较,结果发现国内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内容上是有共识的[1]。大概为以下几个方面:跨文化交际的介绍、文化和交际的基本概念、言语与非言语交际、价值观、文化冲突管理、提升跨文化沟通技能。结合国内及我院的实际教学目的,对以上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取舍和重新组合后,目前我院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下:第1周:语言、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介绍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的特点以及文化对交际的影响,使学生明白学习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第2-3周:言语交际。了解中西方在言语交际之间的差异,明确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用语的区别,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交际误会及冲突。第4-5周:非言语交际。了解非言语交际的概念,及非言语交际在交际中的功能;了解体态语的使用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触、手势和身体位置等在交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6-7周:文化价值观。对影响人们感知和认知世界的文化因素进行剖析,比较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方面的不同,尤其是中美文化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自由、民主、平等、竞争、时间观、家庭观等价值观方面的异同。第8-9周:文化冲击。了解文化冲击的定义、起因、阶段、症状及应对策略,使学生了解并正确认识文化冲击并掌握其应对方法。第10-11周:社交礼仪及习俗。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交礼仪及习俗,如:介绍、问候、礼物、着装、社会习俗、幽默、迷信和禁忌等。第12-13周:文化冲突及冲突处理。跨文化冲突的定义、跨文化冲突的根源、跨文化冲突的形式、跨文化冲突产生的影响及跨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第14-15周:教育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中西方高等教育体制、理念和特点的介绍。介绍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尤其是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探讨中美文化中教育理念的差异,以及课堂中师生角色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课堂风格和教学方法。第16周:对几所合作院校及交流合作项目的介绍。对几所合作院校的地理位置、气候、校史、专业及特色等进行介绍,使得学生在进行项目选择时更有针对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学本身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跨文化交际课程也要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保证其前沿性,包括理论知识的前沿性和教学案例的时效性。因此,我院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会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更新。

(三)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单纯的文化知识或理论概念,而是在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文化问题、跨越交际障碍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应当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采用更多样、更灵活的教学方法或教学形式。胡文仲教授在一文中提及,StevenBeebe和ThompsonBigger在美国大学就跨文化交际开课情况做的调查,调查显示美国138所大学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讲课、小组讨论、个案研究、学生报告、客座教师演讲、电影、小组报告、角色扮演、实地调查、录像及其他[1]。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实操能力,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及角色扮演一直都是跨文化交际课程常用也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但这些教学方法对课堂环境和教学设施的要求较高。远景学院以小型文理学院为范式,实施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我院所有教室的桌椅均为可移动式,且班级规模均在25人左右。这为灵活、多样的教学的开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课堂教学条件。结合上述提到的教学方法,我院主要采用教师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展示、角色扮演、跨文化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并且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教授为辅,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敏感。比如,在学习文化价值观差异时,教师课前将针对时间管理(Timemanagement)、对待冲突的态度(Attitudeto-wardsconflict)、决策制定(Decision-making)、个人与集体(IndividualVS.Community)、平等与等级(EquityVS.Hi-erarchy)等价值观念的两种极端想法分别写在纸上并贴于教室的前面和后面,以此将整个教室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学生被分成不同的组,并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一定时间之后,全班同学起立并用“站位”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最后,教师提问不同学生,“为什么站到那样的位置?”以及“你是代表自己个人的看法还是自身文化的观点”。外籍教师本人也会就每个问题进行“站位”。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意识到自身文化对自身行为的影响;同时,通过外籍教师的站位选择,学生们也可以了解中西方对某一方面价值观认同的差异。在讲授非言语交际方式时,教师则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可以直观地感受非言语交际在日常交际中的功能及作用。除此之外,案例分析也会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教师也会将自己赴各国旅游时遇到的跨文化交际实例带入课堂,让学生进行个案讨论及分析。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研究对象之间本身处于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过程。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实践经验,又可以通过相互间的争论、碰撞对相关理论和概念有更清晰的理解。

(四)课程评估与考核基于上述课堂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深度的课堂参与,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门课程的考核更加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参与,因此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的方式。具体分为:出勤(10%);课堂参与(30%),包括:上课回答问题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及发言情况,及角色扮演表现等;课后作业(30%),具体为针对课堂所学知识所完成的书面作业;期末小组展示(30%),具体为: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案例或自己遇到的跨文化交际实例,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陈述及答辩。

四、结束语

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在远景学院小范围内开设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的尝试和实践,目前已初见成效。跨文化交际通识课的开设,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掌握一定的跨文化沟通技能,在出国交流或未来职场上达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学生们在了解不同文化的同时,也能够意识到本土文化对自身行为的影响,进而学会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培养世界公民和多元文化并存意识。另外,我院还在积极探索开设“中国文化英语”类课程,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也希望我院学子能够在出国交流过程中承担起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使中国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不断推进,跨文化沟通能力已经成为每一位当代大学生良好职业发展、甚至是幸福生活所必备的一个软实力。我们会在不断探索中继续对跨文化交际课程进行提质和升级,以期为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实施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课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探讨[J].中国外语,2006(6):4-9.

[2]马飞.《跨文化交际》课内容与教法的设计与实践———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7):50-51.

[3]齐曦.跨文化交际大学通识课程设置之探索———基于英美国家90年代以来课程的情况[J].大学英语教育与研究,2014(2):51-56.

作者:牛志萍 陈春苗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