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信息化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设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各高职院校信息化水平的发展而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现代高职院校教学的大趋势和主流教学模式。文章以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剖视图的绘制”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环境、教学学法、教学流程、教学反思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设计。
【关键词】机械制图;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领域,“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高职信息化教学随着各高职院校信息化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目前已成为现代高职院校教学的大趋势和主流教学模式。《机械制图》是高职高专机械、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学生学习机械知识、接受工程训练最早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如何在传统的课程中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老师们在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机械制图》中剖视图的绘制为例,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一、教学设计思路
零件图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其中剖视图则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几乎每一幅工程图样上都少不了剖视图这种画法。同时,由于剖视图这一部分是在学生学完视图部分之后进行的,学生刚掌握视图的表达方法,在绘图时都习惯采用视图的思维方式和绘图方法。剖视图在其形成原理、绘图方式等方面与原来的视图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课程教学设计中,从分析拨叉零件图样入手,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比较生涩枯燥的基本理论知识,放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教师收集学生预习的问题。在课中,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将剖视图的几个关键知识点串起来,避免了单一的说教,用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在课后,通过线上线下练习和线上答疑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教学、形体对比分析、多媒体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从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到课后复习,教师全程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通过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等多个环节进行结合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然后加以总结,最终将平常教学中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该部分内容。
二、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机械专业一年级学生。具备条件:通过一个学期的在校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初步的零件及图纸的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学习特点:(1)分析练习册以及课程平台上的错题,我们认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细节的处理能力有待加强。(2)相比较练习册,他们在课程平台上作业的完成率更高,对于动手写写画画积极性不高。(3)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手机等信息化技术,其中对于手机的依赖更强。(4)在资源使用上面,他们更倾向于视频资源。
2.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熟练掌握剖视图的概念和形成;掌握剖视图的画法和标注方法;掌握画剖视图的注意事项;知道各类剖视图的画法、标注和适用范围。能力目标:学会正确绘制剖视图;学会正确标注剖视图。素质目标: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够耐心细致的绘制图形;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3.重难点。这个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剖视图的画法和标注方法;分析判断全剖、半剖和局部剖的差异及适用场合;以及波浪线的画法。教学难点是全剖、半剖和局部剖的灵活应用和波浪线的画法。
三、教学环境创设与教学资源构建
1.教学环境创设:一体化教室(无线网络、投影、手写板)
2.教学资源内容:(1)《机械制图》教学平台。由教学团队共同搭建的服务本门课程项目教学的平台。设置平台管理员、教师帐号、学生帐号,登录平台可完成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题库到下一项目课前预习的完整教学需要。具体内容包括:“动画资源”:对于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模型,或者知识点,教师制作了动画,到网站资源库里,帮助学生更深的理解。“课前测试”:每节课之前都设置一个课前测试环节,针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测试,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对于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自我认识,老师通过这一环节能够准确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课堂选人回答”:教师随机选人,移动课堂互动系统会自动在已经签到的学生中随机选择学生,并可以进行结果投屏显示。“小组任务”:在课前、课中或者课后布置小组任务,如知识小报整理等,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主题讨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问答,进行编辑问答后到学生端,学生可以回答问题并提交,教师可以实时查看学生提交结果,并将结果实时投放到大屏。“课后答疑”:在每次课程后面设置一个课后答疑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课后笔记”:在课程平台中设置一个课后笔记的作业,让学生将每次课学习的内容,自行整理成笔记上传到平台上,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项目预习”:提供下一项目的预习资料,供学生下载,自行准备。(2)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配套的PPT;(3)动画:与剖视图内容配套的动画,包括立体的剖切过程等;(4)立体模型:跟机械制图教材配套的立体模型;(5)三维模型:使用三维建模软件绘制的,与课本以及练习册配套的三维模型。(6)资源库:利用百度网盘建立课程资源库,免费供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下载课程资源。
四、教法学法设计
1.任务驱动法:从接收任务、分析任务、任务实施、任务完成等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试错教学法:老师在讲解演示过程中,在某些重要的环节可以故意讲错画错,让学生找出问题并一同解决。这种方法能加深学生对容易出错环节的印象,避免下次画错。
3.激励教学法:在学生的绘图过程、听讲过程中,对学生的好的方面进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我们也会鼓励学生勇于尝试,用创客的思维来学习,鼓励他们尝试用学校的各种设备将我们的制图书上的模型真正的做出来。
4.协作讨论法:设置团队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学习到课后讨论的步骤,明确组员分工,培养协作共事的能力和素养。
五、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导学阶段。课前预习阶段,学生通过学习通课程平台下载本次课程的预习任务:拨叉零件图样的绘制(分析拨叉零件图的视图表达,思考三视图是否能完全表达清楚内外结构形状、如何才能更清晰的表达机件的内部结构形状),以及自学材料(剖视图的绘制ppt、以及图书和动画资源),并以小组形式展开学习,将剖视图的相关基础知识做出知识小报一份。与此同时,教师在学习通上开一个名为“剖视图画法答疑帖”的讨论帖,学生们在讨论贴上留下自己的疑问,教师总结出共性问题。
2.课中学习——问题突破(1)预习反馈:通过课前小测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题库中抽取剖视图基本知识和部分基础题目组成预习测试卷,在课堂上的前10分钟,发给学生做一次预习测试,检测学生的预习掌握情况。(2)问题讨论:解决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汇总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以及课前测试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将其展示在黑板上。现阶段,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先对“虚线到底要不要画?”和“剖面线应该画哪里?”这两个问题做简单的回答,在接下来的任务中,会根据例题细细分析。针对“虚线在什么情况下画?”这个问题,作为难点来处理。(3)任务一:三种剖切种类的探究。教师使用ppt和板书,给学生介绍全剖视图、半剖视图以及局部剖视图的概念、形成、画法。针对局部剖视图中波浪线的画法,通过动手撕纸的方式加以分析说明,从而得出波浪线的正确绘制方法。在讲解过程引导学生对于“虚线到底要不要画?”“剖面线应该画哪里?”展开讨论,并给出正确的分析。(4)任务二:分析全剖、半剖以及局部剖的差异及应用场合。通过不同的例题,让学生讨论不同剖切方式的差异及应用场合。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提供学生ppt课件,也会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软件对例题建模,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到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的区别,从而更好的进行理解。(5)任务三:全剖、半剖以及局部剖的灵活应用。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任务一探究出的不同剖视图的画法、标注方法,和任务二总结出的三种剖视图的差异性进行知识点的总结,通过不同层次的例题,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解决“虚线在什么情况下画?”的问题。(6)任务实施:完成预习时老师布置的任务。结合学习的知识点,将在任务中提供给大家的拨叉零件图样修改成为一张符合表达习惯的合适的零件图。(7)评价总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针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老师结合之前的知识点、上课的情况、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进行总结。
3.课后复习——巩固提升。在学习通上上传本次课程的读图及理论题。选题范围为预习阶段出现的错题、自学过程中遇到困难的问题以及本次课程的重点难点。在练习册上布置技能练习题,训练学生的绘图能力。
六、教学反思
1.根据教学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信息化手段),将课前、课中、课后紧密连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与学的过程。通过课前的预习,课中的知识点测试、选人、抢答,课后的笔记上传、知识点答疑,构建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对于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的情况,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2.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科学组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学生在课程平台上完成的答题,系统能够自动给出统计和记录,教师根据系统的统计情况,综合学生在预习环节、答疑环节中提出的问题,能够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情况。进而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有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
3.基于信息化手段,科学量化每一个评价环节,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课程评价体系。《机械制图》的考核评价主要是由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两个部分组成,并充分利用了网络课程平台的优势。教师和学生均可以通过课程平台查看讨论及一课一问参与情况、访问课程情况、成绩分布情况、签到和作业完成情况等。通过数据的对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对开展个性化指导和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展.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机械制造类课程中的应用[J].2016
[2]王爽.信息化教学在工科类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J].2018
[3]李薇.高职机械制图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螺纹的规定画法为例[J].2018
作者:黄晓萍 李清 候俊 单位: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