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如何快速找出汽车线束下线工艺错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汽车的线束图纸的更换的比较快,同时制造周期也越来越短,如何快速准确地做好线束加工工作,成为了非常关键的问题。下线在线束加工中是非常新颖的工艺流程,如果下线工艺出了问题,预装和挂线工艺如果不加处理,甚至会造成停产的情况发生。因此,下线流程在整个汽车线束流程中非常重要,如果下线流程正确,那么汽车线束流程就成功了一半。快速准确地完成下线流程,确保车间按时完成生产作业,按时向客户交付线束产品。
关键词:汽车线束;下线工艺错误;探讨
0引言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迅速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上,汽车作为适合人们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受欢迎。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系统中非常关键的连接部件,直接影响着汽车电路系统的正常运行。
1线束配置和线束工艺概述
1.1概述
线束是汽车电气以及电子设备进行电线连接的总称。通常由切断线、连接器、金属端子、胶带、护套等定位部件组成。线束技术是线束进行生产的标准化工艺。其目的是规范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指导操作人员的工作和生产过程管理,包括各工序使用的设备、工艺规程、工艺参数、生产标准等。线束生产过程主要是以设计图纸、技术要求、技术标准、技术协议为依据,结合实际生产过程,采用先进、科学、合理、完整的生产工艺。这些过程的质量是公司制造安全、优质、高产、低消耗产品的关键条件。
1.2汽车线束设计原理及流程
在汽车电路设计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选择线材时,一定要选择与颜色相匹配的线材,以免识别错误。同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截面积,并再次基础上,把电线使用最短的方式进行连接,并把电线在连接器的两侧进行安装,从而对整车进行布线,这是线束设计的基础原理。线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及时的了解整车电气性能,熟悉后,画出电气线路图,然后进行汽车线束的设计,汽车线束设计时要为电线、端子和连接器做好选择。完成对汽车线束的设计后,需要严格的测试车辆的可靠性。检验合格后,再绘制汽车线路图,再根据汽车线路图进行汽车线路工艺设计,并投入汽车线束生产。如果检查失败,则必须重新设计汽车线束,并在设计完成后进行额外的可靠性检查和测试。
2汽车线束下线流程介绍
线束的工艺包括下线、下管、压接、预装配、挂板和检验等很多的环节。一般较狭义的下线主要是指把盘绕的线进行切割和剥线。从广义上讲,下线包括插接、压接、冲孔、热缩等。本文所说的下线主要是指广义的下线流程。其中,在电线两端适当位置插入封口塞后,压接端子是指将端子压接在电线两端,压接后封口塞、电线、端子连接牢固。使用冲片或超声波进行焊接,把导线绕成环形进行连接。冲孔后,电线裸露的铜线应涂上带粘合剂的热缩管,以进行热缩保护。流程设计者执行的下线流程通常包括下线表和时钟图。下线表主要有线材、线径、线材颜色、线号、线径参数、线材两端的加工方法(压端子、戴密封塞等附件等),检入图是一个简单的图表,引导完成车间的检入,包括检入行号、每条线的检入顺序、检入方式以及其他所需的相关信息。现阶段,国内的汽车线束厂家主要是使用传统的图纸加工方式,也就是结合整车的线束设计图纸,通过人工或工艺设计系统进行工艺的规划,然后把工艺卡传输到生产车间。手动方法繁琐、效率低切非常容易出错,许多的汽车线束制造商都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的工艺规划(CAPP)。运用这种方式进行下线工艺设计时,可以先把图纸转换成CAPP软件能够进行识别的图表,然后通过CAPP后台存储的数据,进行下线列表和自动打孔后的工艺和签到图的匹配。
3汽车线束下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下线过程是线束成套的起点,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通过运用下线设备进行制作。操作人员是要使用规范的操作技能。下线机的穿线精度需要控制在1mm,穿线后的电线绝缘收缩率需要控制在15%。因此,下线的尺寸需要结合线上的偏差进行降低,剥线必须根据下偏差进行剥线。一个批次的一般会达到数十倍,并使用橡皮筋或胶带进行绑扎。一同批次的同型号半成品需要在转盘中进行均匀放置,从而确保转盘内的物品进行统一。能够快速的对电线尺寸和剥线尺寸进行掌握,避免出现混合问题。第一,下线尺寸超出可接受范围。因为电线太长,安装后电线可能会弯曲,断裂时容易出现脱落,电线过短也很难满足安装的要求,直接出现报废。首先需要对电线上是否有灰尘,如果电线的表面处于干净的状态,则能够进行夹送轮的检查。夹送轮过紧,导线在通过夹送轮时,电阻和下线的尺寸会比预设的尺寸小。夹送轮太松无法将导线装入导管,而线径过长无法滚出,夹送轮打滑是造成底线的直接原因。第二,剥线尺寸差距过大。剥离尺寸的变化与压轮的调整不合理是有直接关系的,同时还与带材的刀片数量是有直接关系的。进给量比较小,线剥不完整,进给量过大,芯线会出现损坏。回缩量必须小于回缩量。根据线径的不同,进刀量和退刀量也不同。每次从生产线中滚出一种新型电线时,必须连续进行数次测试。单次下线测试用于测试下线的长度、带材尺寸等特性,然后继续将线组埋入地下,目视确认该线组的尺寸和形状,然后开始全面生产。如果失败,需要进行重试。第三,线材的主要参数有线材类型、线号、线材颜色、线材直径和线材长度。WireType是一种线材,根据线材标准分为国标、日标、德标、美标等几个系列非屏蔽线等。线号用于线束图上通过编号来区分电线,线束图上的线号通常与整车电路图上的电路编号相对应。低压电线的绝缘层外表面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这也为安装和维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线径是导丝的标称截面积,汽车线束的线径选择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线束的安全性,还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4如何下线快速查找汽车线束工艺错误
为了能够对汽车线束的下线工艺错误进行有效地排查,首先要明确哪些错误是CAPP软件能够进行自动识别的,哪些错误必须在CAPP软件中默认纠正,哪些错误通过人工难以进行识别的。对于单根的直导线,CAPP软件可以直接事识别出导线的线号、线色、线径,概率为端子线号、线色、线径输入错误,成为无效参数。因此,单线的情况下,能否达到图纸中提出的线号和颜色的要求。对于打孔线,CAPP软件中一条打孔线中对接一个线号,否则软件自动默认为一条线,所以对于参与打孔的线,分析CAPP软件检查为看线材参数是否正确,所以检查每根线材的线材颜色、线径和线号。线材的类型通常需要工艺设计人员来确定,对于汽车线束,通常使用低压线的FLRY-A或FLRY-B,图纸中规定线型的线材应注意以下几点:避免选择错误的电线类型。如果是屏蔽线和电缆等多芯线,将与一根线组合。对于线材的长度,需要明确图纸中的长度单位与CAPP图纸的默认单位需要保持统一。一般情况下,图纸的尺寸默认的是厘米,CAPP软件中默认的单位是毫米,绘制分支时要小心变换。正常情况下,线束是在绘图后进行设计的,这也方便对尺寸进行检查,并且能够通过运用CAPP软件,对悬空连接对实际尺寸与图纸的尺寸践行新检查,看其是否一致。导出下线表后,建议选择2-3条穿过线束主干的线来计算尺寸。对于双绞线和三对线,下线尺寸应为单线长度乘以扭绞系数。孔型一样的连接器,在进行绘制时,如果对连接器的确切位置设计的不合理,导出的下线端子与防水也是存在错误的。如果连接器有不同的孔型,那么不一样的孔型需要与相对应的端子进行配对,进行原理图的转换工作时,也容易把连接器上的导线连接错。所以使用CAPP软件进行下线设计时,导出表中的接线端子和防水也一样会存在错误,所以孔型不一样的地连接器的导体信息与图纸也要保持一致性。线束的连续性对于汽车线束的每一个产品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也证明了线束关系的重要性。对于需要冲孔的线材,首先检查冲孔线上有没有漏片,如果冲孔线两端的线号相同,系统默认为线材,设置循环点时,不会被搜索到,导致打孔和基线数丢失。可能是一样的。冲线时,应在两端各放一根线号相同的线,以确保线参与冲线一致。部分设计图中,检入线的基线编号不匹配,以检入示意图表示,图中线号L219可能包含也可能不包含在过渡线图中。还需要确保签到指示存在但无法检索,检查输出行号,确保两端行号一致,系统默认为一行。其次,要检查检入线没有输入错误,并在图纸中明确电路关系。同时注意签到完成后软件生成的签到图中是否有逆卡,逆卡会导致预安装无法画线。最后,确保冲压方式与拉拔技术要求相匹配(例如,普通CAN线和大截面线需要超声波冲压)。
5加强对线束的保护工作
在车辆的整体环境中,线束的工作环境可以说是最恶劣的,不仅要在腐蚀性液体或气体中工作,还经常遭受高温、碰撞等影响。环境、绝缘磨损或电线腐蚀等现象经常发生并导致短路,线束必须有相应的保护设计才能正常工作。从整车的角度来看,线束必须得到保护,必须远离热源,并且必须控制其长度和方向。线束的每一段都必须固定好,以避免由于车辆振动而导致线束与周围部件之间的干扰。这会对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当线束穿过车身孔和橡胶塞时,保护线束免受割伤和水或灰尘泄漏。线束应采用外包设计,可以起到耐磨、耐切割、耐腐蚀的作用,提高线束的可靠性。线束的包装材料有多种类型,在环境恶劣、周边零部件多的高温地区,应选择耐热等级较高的波纹管,如发动机线束等进行包装。驾驶舱内的线束,如果环境比较好,可以用PVC胶带或法兰绒胶带包裹。这意味着必须根据特定环境使用不同的包装材料来包裹和保护线束。
6结语
下线工艺的错误检测主要有:多冲孔线的线材参数以及电路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不同的孔型连接器中的CAPP图纸信息与连接器之间的是否一致,以及两端的备注是否是对的。接线需要通过软件结合备注的列表自动生成并进行校验,从而减少错误以及遗漏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洪湖,刘培杰,孙咸江.浅谈汽车电线束的导线五要素[J].汽车电器,2008(11):65-68.
[2]周学良,阮景奎.线束CAPP系统工艺数据库研究[J].汽车技术,2011(5):56-60.
[3]吴岳霖.汽车线束协同工艺设计系统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2014,33(4):3-4.
[4]周学良,阮景奎,胡明茂.汽车线束CAPP系统开发[J].汽车技术,2008(7):59-62.
作者:崔林 单位:长春市灯泡电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