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汉字的交互设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交互设计,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通过产品和服务为媒介创建新用户体验时,有着超越现实的艺术感染力和颠覆传统的操控体验方式。以汉语言文字(即汉字)为题材的设计应用和研究多见于传统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其独特的艺术属性值得探究。身处人机共栖的社会,汉语言文字传播中的交互设计应用愈加广泛,其艺术属性也将随之不断变化延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汉字交互设计的传播形式拓展了汉字信息设计原则;二、汉字交互设计的视听语言丰富了汉字美的诠释;三、汉字交互设计的操控感架构了数字世界虚拟与现实的映射;四、汉字交互设计的艺术本质是对人类交流方式的探索;五、汉字交互设计的表现形式引发的关于交互艺术风格的思索。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字;交互设计;艺术属性;延展性
交互设计,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通过产品和服务为媒介创建新用户体验时,有着超越现实的艺术感染力和颠覆传统的操控体验方式。交互设计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向。以汉语言文字(以下简称汉字)为题材的设计应用和研究多见于传统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例如字体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但汉字交互作品有别于此类“物的设计”延展为“行为的设计”[1],其独特的艺术属性值得探究。身处人机共栖的社会,汉语言文字传播中的交互设计应用愈加广泛,其艺术属性也将随之不断变化延展。
一、汉字交互设计的传播形式拓展了汉字信息设计原则
“信息设计是对信息清晰而有效的呈现。它是通过一种多学科和跨学科的途径达到交流的目的,并结合了平面设计、技术性与非技术性的创作、心理学、沟通理论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技能。”[2]文学维度的汉字作为信息载体,通过音、形、义三元素以及三元素之间特有组合规律,形成系统的信息设计体系。汉字交互设计秉承“交流”的本质,传播形式随着新传播媒介和目标而变化,出现了手机社交APP、互动性文字语言游戏产品、交互展呈装置等大量形式新颖的设计。传播形式的拓宽在信息清晰有效的呈现设计原则之外,拓展出了新的设计原则。首先,多元化的交互终端成为主要传播媒介,拓展出了“情景化”设计原则。与书报杂志和电子文稿不同,汉字交互产品的使用情境是其设计的首要环节。设计思考不仅限于设计对象(汉字),设计思考范畴还延展到使用者、地点时间、交互终端,等等。不同交互终端需要有不同的情境化设计考虑。有别于普及度极高的平板电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展呈类交互终端如互动投影、动态捕捉等大型交互设备需要固定空间容纳,并将“物的设计”放大到“空间的设计”。其次,以任务为导向的传播目标,拓展出了“交互行为”设计原则。设计师要以“行为”为中心处理信息并整合设计。汉字交互设计不是创作艺术品,而是设计工具——通过使用者的特定行为完成某些任务的工具。因此,成功的汉字交互设计产品应该像“飞机”是用于飞行的机器、“照相机”是用于拍摄的器械、“洗衣机”是用于洗衣物的电器等有着明确任务目标和清晰任务步骤。
二、汉字交互设计的视听语言丰富了汉字美的诠释
对于汉语言文字的审美分析,音美、形美和意美,精确总结了汉语言文字的三个艺术特性。通过字体设计、图形符号、海报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方法对于汉字美的诠释是人们熟悉且喜爱的形式。传统的汉字设计作品常常运用汉字形态和色彩通过视觉这一感官传达给受众不同的信息和体验,而汉字交互设计诠释汉字美的途径则更加丰富。视听语言,这一概念源于电影艺术。但在交互设计中,它又不限于电影中视听语言的运用方式,而有了新的拓展应用。电影中的视听语言以“视”为主、“听”为辅。这样的定位要追溯到卓别林的默剧时代。但是文字不同于影像,是需要经过系统学习才能识别掌握的。不过,在汉字交互设计作品中以“听”为主的设计作品越来越受欢迎,例如“听杂志”APP。这款数字产品针对社会老龄化问题,锁定老年人为目标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将每日推送的杂志朗读给老年用户听,老年用户也可以自制个人杂志分享。“听”荣升为主角,不仅是汉字读音美展现的需要,也考虑到了用户使用习惯和生理特征。老年人虽然有阅读的需求,但由于视力下降,他们更愿意依赖于听觉(很多情况是听广播)获取信息。除了老人,儿童和视觉障碍人士等有阅读障碍的人群也会成为此类交互产品的忠实用户。从人居环境来看,办公室、地铁等公共场所和家庭中,各种数字交互设备无所不在,俨然一个“人机共栖”的社会形态。视觉疲劳席卷而来,在视听语言中,“听”角色的晋升会成为趋势不仅是审美的需求,也是现代人健康生活的需求。“听”语言传递的信息可以是音乐与声效,也可以是某种语言文学或者是“听”为主、“视”为辅的综合体验。因此,在汉字交互设计中,通过视听交织的多感官体验不但丰富了汉字美的诠释,也成为汉字美诠释不可或缺的新方式。
三、汉字交互设计的操控感架构了数字世界虚拟与现实的映射
交互设计和动画设计一样,离不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去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视听语言、叙事方法等多方面有相通之处,但交互设计的可操控性这一应用特征,还要求交互设计作品需进一步研究如何将虚拟的世界同步映射到现实问题上。例如2015年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王宇同学的毕业设计作品《“颜文绪字——表情互动识字游戏”APP》(如图1),通过人脸识别将用户的面部表情信息采集编码后,与屏幕上的表情图形或文字信息的相似度比对以完成游戏。此作品中“表情”成为虚拟与现实映射的媒介。设计的关键在于对于表情操控依据的深入解析:架起虚拟数字世界的图形文字和现实的人脸面部表情相通的桥梁在于“构架”的提取。这里的架构体系建立在情绪变化而引发的五官形态和位置的变化,如高兴时人的嘴角上扬、眼睛微弯并且“苹果肌”会上移。本设计选取了五种典型表情——忧愁、高兴、淡定、惊惧、愤怒将其特征用图形语言整理为表情文字并与生僻字信息相联系,让用户通过“真实的操控感”体验古人怎样用汉字对情绪进行描述。“操控感”一词多见于汽车等机械装置的使用感受的描述,是用户对于产品使用满意度的反馈,包括了生理反馈和心理反馈两方面。生理反馈指,用于人机交互的人体部位的肌肉和神经兴奋紧张程度,是良好操控感来源的基础。设计时,在人机工程学的基础上,要针对目标用户的生理活动水平和习惯进一步调试。例如,《“颜文绪字——表情互动识字游戏”APP》设计初期,将表情文字细分归类为20多种情绪。其中“高兴”这一种情绪就分为了微笑、苦笑、憨笑、嘲笑等不同含义和内容的表情文字。但是通过测试发现,由于毕业设计展览面对参观者多为普通人,不能如同表演艺术家一样准确地做出相应的面部表情变化。因此,后期调整为作品中的五大类表情。“操控感”的心理反馈指,人们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的心理体验,是气氛、环境、时间以及操作难易程度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交互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四、汉字交互设计的艺术本质是对人类交流方式的探索
汉语言文字是知识的载体,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基于汉语言文字题材的交互设计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上世纪的汉字交互设计以计算机字库设计为例,任务是改造冰冷的计算机语音。本世纪初,随着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汉字交互设计的重心转移到“社交方式”的创新设计。由此可见,汉字交互设计的艺术本质是对人类交流方式的探索。在商业领域,就目前而言,微信是最成功的基于“社交方式”创新而开发的汉字交互设计产品案例之一,它构建了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生活方式,有超过五亿人在使用的手机应用,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仅耗少量流量,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3]。微信这种产品设计理念、用户群、功能和载体的综合开发,让人不由佩服其产品设计的成功和影响力之大。研究其成功之道,不难发现微信抓准了“社交方式”创新设计的两个特色。一是,将现实中人们的“生活圈子”概念引入产品设计。以主要功能模块“朋友圈”为例,将人际交往的法则作为朋友圈的交流互动法则,互为好友才可以看到彼此的图片和言论。以熟人、圈子为人际基础的多人交流互动方式,抓准了交流中的个人信息隐秘和小群体交流便捷的兼而有之的设计需求。二是,微型视听语言文字的传播。微信对讲、微信小视频等比起手机文字输入输出,迎合了更多年龄层次用户,降低了操作的技术水平,丰富了移动终端汉语言文字传播的形式。这种微视听语言文字的转播效率高、形式新颖,也降低了交流的经济成本。不论是微信这样捕捉准“社交方式”创新为核心的汉字交互设计商业产品,还是学院派汉字交互设计作品,对于不同时代人类交流方式的研究探索必不可少。根据时代特点、满足人类对于准确、高效、愉快的交流的需要,是汉字交互设计的艺术本质。这种艺术本质的探索,是汉字交互设计创新的动力。
五、汉字交互设计的表现形式引发的关于交互艺术风格的思索
艺术风格如何界定,取决于交互作品不同艺术特色和创作表现形式。由于交互技术发展水平和普及度不同,对比不同时期的交互作品形态可看到不同的交互艺术风格。20世纪40至60年代,图形用户界面(简称GUI,即GraphicalUserInterface)概念和产品雏形的启蒙阶段,“超文本之父”范内瓦·布什(著名计算机专家)和“GUI界面之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博士(著名的“鼠标之父”)二位奠基人[4],通过计算机视觉语言解决了人机接口难题。因此,之后的交互艺术风格讨论多以GUI表现形式为依据。这时期的汉字交互设计拟物化设计风格和扁平化设计风格[5]是不同时期形成的两种经典交互艺术风格,主要依据视觉语言的不同而区分。拟物化设计(Skeuomorphism),模拟现实物品的造型和质感,通过光影、材质、空间感等效果对实物进行再现。拟物化设计风格和手法不但运用在视觉语言设计上,也会运用在听觉语言设计上。例如人机互动时,触发拍照功能按键或图标时发出的“咔嚓”声也是拟物化设计。拟物化设计的本质在于满足人机互动的情感需要,缓和人机交流的冰冷感,成为早期汉字交互设计的表现形式主流风格。近期汉字交互设计主流风格转变为扁平化设计(FlatDesign)[6],2008年由Google提出,用极简的符号化语言突出信息与功能,反对繁冗的装饰和多余的透视、纹理等。这种极简设计风格,顺应了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于快速准确的人机交互语言的需求。因此,扁平化风格的汉字交互设计作品传播的效率更高。当前的人居环境和计算机系统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呈现出人机互融的趋势。键盘、鼠标、触摸屏等慢慢淡出交互技术历史舞台,被自然交互技术[7]所取代:人可以使用眼、耳、手、声等各种感觉器官直接与机器发生交互,既为汉语言文字交互设计创作提供了契机,也酝酿着新的交互艺术风格,即以视觉语言为主的交互艺术风格拓展到视听触等领域多元化艺术风格创作。
参考文献:
[1]辛向阳.交互设计:从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J].装饰,2015,(01):58-62.
[2][美]简·维索基·欧格雷迪,[美]肯·维索基·欧格雷迪.信息设计[M].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18.
[3]引自微信官网首页[EB/OL].
[4]李四达.交互设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54-155.
[5]赵大羽,关东升.交互设计的艺术iOS7拟物化到扁平化革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76-99.
[6]百度百科.扁平化设计[EB/OL].[2015-11-26].
[7]刘派.体验式阅读:自然交互技术在传统出版领域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4,(12):104-107.
作者:杨洁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