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用户无意识行为的交互设计研究范文

用户无意识行为的交互设计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用户无意识行为的交互设计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用户无意识行为的交互设计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如何将用户无意识行为具体应用在交互设计中。通过研究无意识行为的产生过程、表现形式以及影响无意识行为的因素,探索与交互设计的联系。在设计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境和设计进程,将用户的无意识行为细分至特定的类别并加以分析,得出的结果作为设计的依据。从真实需求、交互方式以及认知成本三个角度去阐述无意识行为如何应用于交互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

无意识行为;用户需求交互方式;认知成本自“O2O”、“互联网+”等潮流兴起以来,交互设计愈发扮演重要角色,企业界也在不断寻找优秀的交互设计师。深泽直人首次提出了“无意识设计”的设计理念[1]。在交互设计领域,也有很多学者从行为学、心理学方面研究无意识行为如何应用在交互设计,使产品更有效、更易用。国内学术界和行业对交互设计理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已经初显成效[2]。

1无意识行为

1.1无意识行为的产生多数人类行为是意识无法察觉到的[3]。生理需求和心理欲望产生相应的行为,无意识行为同样源自生理需求和心理欲望。长期的社会生活也会产生无意识行为,通常称生活习惯,它受生活环境、知识结构等因素影响。无意识行为产生过程极快,并且具有隐蔽性。分析报告指出,如果将人类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属于显性意识的范围,约占意识的5%,而95%隐藏在冰山底下的属于无意识的范畴[4]。

1.2无意识行为的表现红灯停、扶眼镜框、不自觉地抖脚,甚至连眨眼睛都算无意识行为,无意识行为有三种表现形式:认知习惯、操作习惯以及心理作用。认知习惯。在靠右行驶的国家,司机会无意识地去开左边车门,而靠左行驶的国家,司机会无意识的去开右边车门。由于具备相应的知识,不需要大脑的自主指令,身体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行为,就像“1+1=2”一样在大脑中形成反射。操作习惯。从“三岁看六十”、“习惯成自然”这些俗语中可以看出,习惯对行为影响是深远的,很多无意识行为正是表现在习惯性的动作上。有些操作习惯是某个群体共有的,如足球运动员看到排球飞过来,第一反应是将球停在脚下;而篮球运动员则会将球接在手中,因为他们习惯这样的触球方式。有些则具有很强的个性,比如有人紧张的时候会打嗝,有人打篮球运球过人时会吐舌头。心理作用。心理因素主要体现在不由自主的情绪上。悲伤的事情让人难过,不需要判断即自然而然难过,甚至会哭出来。人对黑暗的恐惧也是与生俱来的,在黑暗中总是趋向光明。“本我”的快乐原则使人们自然而然地趋利避害,难以被察觉。

1.3影响无意识行为的因素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它们的共同作用对人的无意识行为产生影响。人一开始本能地面对世界,但是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他们无意识行为的差异。因此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程度的人言谈举止存在较大的差异。知识结构。知识是人们认知以及与这个世界交互的依据。知识结构不仅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还会影响到从业选择和生活方式。例如上文提到的足球运动员和篮球运动员,足球运动员接受的知识是永远不能用手触摸球,而篮球运动员接受的知识是永远不能用脚去接触球,所以存在用脚停球和用手接球的不同反应。习惯使我们可以把这些反射作用应用到不同的环境中[5]。

2无意识行为对交互设计启发

交互设计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关注人、目标、动作、工具以及环境[6],这五个要素和无意识行为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紧密相关,研究无意识行为可以为交互设计师提供新的思路。“猎骑”作为文章的说明用例,是笔者个人作品,是一款针对骑行旅行用户的应用软件。目的是解决用户在骑行过程中导航、队友沟通协助、食宿推荐以及旅程记录等问题。笔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关注用户无意识行为,并将其应用到产品交互界面设计中。

2.1帮助设计师洞察用户的真实需求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人的行为都由某种需求触发。需求原指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需求的反应。对人类来说,不但有生理性需要,还有心理性和社会性的需要,人类的每一种需要都会引起相应的行为动机[7]。设计师在获取用户需求时,通常会采用访谈的方式,而用户有时却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在无线通信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们表达的诉求是邮差需要更快速的交通工具。如果设计师单从交通工具的角度去寻找解决方案,可能永远不会有无线通讯,因为用户真正想要的是更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而不是更快的交通工具。用户的无意识行为反映的是用户最真实的内心需求。无意识行为的来源是本能和习惯,本能反映的是人最真实的欲望,而后天养成的习惯也是人自然的趋向。设计师可以通过观察用户的无意识行为去获取用户的真正需求。在“猎骑”手机软件的设计过程中,笔者通过将用户无意识行为进行细分,再分析影响这些行为的因素,洞察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准确捕获用户真实的需求。骑行通常以某段时间或者某条路线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因此在分析需求的过程也在此情景中。在实地跟队骑行的调研中,笔者将“单手骑车”行为列为研究对象。很多骑行人都有单手骑车,同时拿手机查看时间或地图的习惯。该动作包含至少两个信息:一是骑行人可以短暂地单手骑车;二是骑行过程中掏手机是很普遍的行为。在分析掏手机的原因时发现,大部分的人是为了“看地图”的需求。经调查,查看地图的目的是为了看附近有没有吃的、住的、好玩的还有自己位置离终点的距离等。而骑行过程中,单手扶车把是很危险的。掏手机这个动作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接收某种信息,如果产品能够通过其他方式将信息推送给用户,用户则不再需要执行此动作。结合情境,用户的需求几乎可以预见,比如什么时候需要看地图找饭馆,什么时候需要找住宿等。因此笔者通过语音提示代替查看,通过提前预设、按时提醒代替无目的地翻阅手机,帮助骑行者圆满完成骑行旅途。

2.2启发设计师找到更自然的交互方式顺应人的无意识行为的交互方式,使用户通过第一反应去操作,即可达到目标。产品设计最好的用户体验,就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仅通过习惯性行为就能够进行正确操作[8]。拉灯线开关的动作被深泽直人先生运用在音乐播放器的开关设计上。用户拉一下开关,音乐播放;用户再次拉下开关音乐停止播放。锤子T1手机擦拭屏幕即可去除角标的操作,就像人们看到屏幕上无用的“垃圾”就想擦掉的动作,使用起来不仅十分自然,而且多了一份感动。另外,无意识行为的触发需要一定的动机和环境,因此为了避免危险的无意识行为触发,人为消灭它的触发条件,以此防止这些行为带来的伤害。例如,司机在开车过程中使用的导航系统,语音输入的方式比手动输入的方式要安全。因为手动输入必将占用司机的注意力,造成视线转移,而语音输入则可以兼顾输入信息和判断路况,并且不需要眼睛观察屏幕,从而避免导致车祸。人可以用语音、手势、表情、眼神和肢体语言等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的信息输入方式与机器进行交互[9]。“猎骑”的主要交互方式设定为语音输入与输出。手机固定于自行车的车把,用户只需要轻轻一瞥即可获得所需信息。这里涉及到两个用户行为,一是“一瞥”,另一个是“听”。在行车过程中的余光一扫是司机们判断周边路况的惯用手段,它保证在获取必要信息时不会丧失对车和路况的控制,因此需要将信息以足够简洁的形式传达给用户,简短的文字配合语音推送成了主要的反馈方式。复杂的操作在骑行前或骑行中断时完成,所以需求预设成为产品的核心功能。所有需求通过细致的设置,在需要出现的时候,通过合理的形式将信息推送给用户如(见图1)。基于用户“一瞥”的动作习惯,笔者在主界面的设计中,将传统的导航设计成一个单独的按钮,减少用户选择的时间;通过按住滑动的操作方式使之能一步到位,避免由于多次点按造成用户视线过长停留在手机屏幕上而忽视安全骑车。周边队友的位置采用闪烁的点标记,在最短时间内告知用户周围队友的位置(见图2)。

2.3减少用户认知成本智能移动设备日新月异,从塞班到安卓再到iOS系统,人们经历了电子产品的变革,却没有产生太大的认知障碍,这得益于操作系统设计师们的杰出工作,他们在加入新的交互界面和操作方式的同时充分迎合了用户的认知习惯,使得新生事物迅速被接受。交互设计方案不符合用户原有的认知模式,就会有被抛弃的风险,基于无意识行为的设计可以体现出设计师对用户在可读性上的关怀,而好的设计恰恰就需要抓住受众的无意识直接感受[10]。如图3所示,照片的分类方式以某段旅程为基本单位,即从点击开始按钮至点击停止按钮,这段时间内所拍摄的照片归于一个文件夹,并且以起始和结束时间为默认命名。目的是为了使用户通过回忆照片拍摄地点、情景和时间等相关因素来找到照片,也可以看照片回忆起它们是在哪里、何种情境下被拍摄的,甚至过很长一段时间后,用户能很快找到某段旅程中的照片。这样的设计方法来源于人们思维模式,依据用户使用场景对信息进行综合整理。用户在阅读这些信息时通过对场景的快速重构,能更好地理解这些信息的意义。而图3中队友的位置通过闪烁的点表示,不需要用户输入和查找。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得整个操作过程可视化,利于记忆,可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与界面高效、自然的交互规则,避免了意识认知带来的认知负荷[11]。

3结语

无意识行为是人们最真实的内心写照,交互设计师可以分析并归纳用户的无意识行为,研究无意识行为的形成、表现形式以及影响因素,将其与设计结合起来,形成设计的创意来源,深度洞察用户需求,找到更适合用户操作习惯的交互方式,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更自然,同时也可以通过设计避免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无意识行为。顺应用户的思维、认知模式则提高用户使用产品的效率,减少用户认知成本,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无意识行为还有很多值得设计师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领域,如产品验证、反馈设计等。由于无意识行为具有隐蔽性,必须避免对无意识行为的错解,否则不仅没有提高可用性,反而使得设计的系统十分难用。

作者:黄永杰 胡伟峰 单位:江南大学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