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包容性设计在景观设计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和多元文化的形成,包容性设计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文章首先介绍了包容性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着重分析了景观设计领域的包容性设计原则,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结合未来景观设计趋势,提出了包容性设计理念在未来设计中的运用思考,针对包容性与景观设计,包容与未来设计的思考两方面进行了探讨。推进了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在包容性设计方面的研究,对未来尤其包含智能景观的景观设计起到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包容性设计;景观设计
1包容性设计理念概述
1.1包容性设计理念的概念
“包容性设计”一词来源于英国,“包容性设计理念”(InclusiveDesign)定义为“一个过程,帮助设计师、制造商和服务供应商确保其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最广泛的用户需求,不受其年龄和能力的限制”[1]。因此区别于无障碍设计,包容性设计中的“可达性(Accessibility)”是基本属性,而景观设计中的包容性设计理念在充分考虑“可达性”之外,提出了关注空间同享与情感公平,给大众以平等的机会参与、互动和分享[2]。
1.2包容性设计理念的功能
早期包容性设计力求解决产品设计中与用户体验的“匹配力”问题。随着老龄化时代问题的到来,包容性设计提出了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法,由单一学科到多学科融合发展是包容性设计发展趋势。将包容性设计方法引入景观设计行业是迎合时代、技术与环境的必然。
2景观设计概述
景观的含义广泛,是一个具有时间属性的、动态的、生态的整体性系统,包括人所能看到的一切自然和人造物的总和。景观通过对环境要素设计,基于环境美学对城市居民户外生活环境进行的改造[3]。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智能景观应运而生。智能景观是将信息和通信技术,互联网和物联网以及各种设备集合在一起,实现的是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三者之间的高效对接,能够更好地实现包容性需求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型景观[4]。基于老龄化、后疫情健康等背景下,具有包容性的智能景观提倡为更多的社会群体考虑,景观设计更应该多视角融入包容性设计方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考虑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3基于包容性设计理念的景观设计原则
当代景观正处于一体化向多元化转变的过渡期,包容性设计理念融合景观设计方法丰富了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促进了景观多元化持续发展,与现代技术衔接的智慧景观异军突起[5]。在考虑传统用户需求之外,结合智能景观技术的独特性与时代性,将潜在用户的社会文化需求囊括其中,丰富需求多样性,实现景观体验公平性,为每个人创造更好的使用感,消除情境排斥产生的不良设计体验,同时引入新的智能体验,达到广义的包容性[6]。
3.1反情境排斥性——空间环境错配导致情境性障碍发生
传统景观设计过程主要从设计师角度理解用户需求,这就导致了一些错配的发生,我们可以理解为设计师用自己的“偏见(Bias)”去发现与解决问题,对使用对象的排斥就会发生[4]。即理解为障碍可以发生在景观环境设计要素与人交互接触的任何点,即使用者、认知与景观要素的排斥是错配产生的结果。因此,障碍不仅是个人健康条件,而是错配的人与环境交互产生。针对排斥与错配的发生,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景观环境,它在特定的时刻发生具有情境性,对景观空间使用者产生不良影响,带来消极的体验感,使得景观本身失去活力来源。例如从主观意识角度出发,某些障碍人士从一开始就将自己排斥的某些场景之外,促使景观环境与他们失去交互的可能。设计者需要解决因情境而发生的排斥问题,以达到包容性结果,即设计过程中应当具有反情境排斥特点。解决情境排斥相关问题不仅是人适应公共环境,更是设计环境对使用者需求迎合的一种反向设计,拓宽包容性设计适用对象,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关怀理念的延伸[7]。
3.2理解多样性——景观设计过程参与性体现多样包容
理解多样性也可以解释为从人类的多样性角度去学习如何设计景观。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就能很好地证明其具备适应多样性的能力,一旦以往的经验不能提供所需的方法,人类就会选择去适应,这种适应能力本身就存在多样性[8]。因此,景观的包容性设计首先需要设计师设计以人为本,学习多样化的景观设计方法,同时引用新的、多元的视角去实现景观环境对人的包容性。应对于社会问题的景观,在解决社会人口特征与需求多样化方面不可或缺,更加需要以多元角度理解多样性,将设计对象纳入设计过程也是实现包容性设计的方式之一。设计师可以想象一个人是如何运用以往经验去适应,但无法想象他们的情感背景,无法了解什么能够带给他们愉悦或消极感受。例如我们发现一些景观游乐设施与空间的设计对象为3岁~12岁儿童,因此,设施尺度与景观偏好只按照儿童需求设计,而研究调查表明,部分儿童明确表示想要与跨年龄群体的人群活动,即多年龄群体混合需求,与设计师预想需求存在差异。包容性景观设计强调的理解多样性,可以理解为在设计的全过程以开放的、鼓励参与的方式将尽可能多的使用者纳入到设计中,可以解决某些潜在用户被排除在外的问题。因此,景观设计有必要从不同层面融入包容性设计思维,充分考虑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3.3赋能——通过智能景观的设计,最大限度激励用户
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对体验都有一定主观动机并试图建立某种关联性,只是在程度上存在差异性,通过智能景观设计的引入,达到赋能的目的。例如某些人对玻璃栈道的恐惧,用户的自我能力否定多来自于自我主观意识,具有提升空间。每个人在与景观因子交互时都感受过被排斥的感觉,包容性设计尝试跨越一系列相关的能力,在相似的环境中连接不同的人,利用智能景观技术的特殊体验,以达到提升用户能力的目的,即“赋能”[9]。想象一下为残障人士设计的景观,普通人也可以从中受益。在特定情境约束中,许多健康人也能从为身障人士的设计中受益。这些设计的使用对象可以延展到了一个更为广泛的使用人群,例如为视障人士设计的智能彩虹步道,通过智能感应系统的分析结果,调节彩虹步道的指引灯光的颜色组成与强度,使景观具有自适应性和互动性,同时也可以成为儿童的欢乐,加速普通人理解信息通道的速率。理解终身的、临时的、特定情景与场景中相关的错配和动机,可以快速的培养同理心,并展示某个解决方案如何扩展到更广泛的受众,这样的景观才是真正多元的、包容的公共环境。
4基于包容性设计理念的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上海“公益新天地”园区采用“多功能,微引导”的包容性设计方法来应对景观环境中情景排斥问题。“集装箱公园”模式解决可达性与空间利用率问题,以“反错配性”原则为设计指导,以其特殊的视觉吸引力形成视觉中心,以点续面,形成连续的系统,集装箱内部则用于聚会与展示活动,外部则作为引导工具标注导识信息[10]。为减少或消除包容性景观环境与用户的障碍,以包容性景观设计原则中的“理解多样性”为指导,可以引申为服务对象的多样性。通过纳入更多的服务人群的需求,包括工作人员、低文化水平人士、残障人士、视障人士、老人与自闭症儿童等,来减少或消除设计师“认知”的片面性,从而聚焦整个目标群体真正的需求,加深园区包容性程度。心理学的研究把“赋能”理解为一种动机结构(MotivationalConstruct),认为意义感、胜任力、自主性和影响力这四个激励因素可以强化用户的工作动机,即激励用户。从提升心里“认同感”着手,对主入口的智能“彩虹步道”设计,运用智能感应控制色彩起到准确指引的作用,加快视障人士的信息理解速率。专属色带指引到对应的楼号,同时在虚拟导视地图上做指引,使指向性更加明确,并营造积极环境氛围。与此同时,运用三维立体图像、特殊触感处理、图文非叠加的数字设计手段导视地图,可以解决低文化水平与自闭儿童阅读信息困难问题,以及视障群体的使用问题。
5包容性设计下的景观再思考
5.1延续多功能与可持续景观
包容性景观设计目标是实现用户体验需求的多样性,而包容性景观设计的产生则需要同理心、移情力和开放包容,不仅能认识到用户遇到的障碍、感知到排斥性,也是对拥有不同能力的人的广泛关注,而且还可以认识到所有人共同的动机。可持续性、文化以及设计为人人对当代景观设计的约束与当今许多人高度相关,超越能力的思考成为许多不同设计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容与超越能力不仅仅是设计服务对象应具有的功能特性,更是充分利用人的多样性,并纳入各种想法和解决方案,是满足日益全球化和多样化的景观使用群体需求的重要保障。
5.2深度智能化景观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技术逐步引入未来设计,越来越多的设计对象将具备智能化的特征及功能,风景园林作为直接为公众而设计的学科首当其冲。考虑包容性设计理念的现实和社会属性,利用现代技术结合景观小品、智能服务设施或虚拟空间设计,使景观设计保持高度敏感性与黏着性。例如将虚拟可视装置和文化景观相结合,以时间为线索,为使用对象提供可供选择的景观体验,主要通过改善体验方式和降低参与限制条件争取更多的用户能参与到研究中,来纠正其中存在的偏见或盲区。因此深度智能化景观需要以技术为前提,注重景观交互中的多样性,使用户在交互中感受景观设计的个性与包容。
6结语
从包容性视角来看,当代景观设计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无障碍”阶段,社会文化背景正经历着根本性的改变,许多用户、企业和研究机构都极为重视包容性设计。同时,更深层次的包容性景观设计应着眼于发展的目光,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人与环境的错配,有助于将某种解决方案扩展为更大范围人所需的解决方案,设计一种方式,能让每个人都有归属感地参与到人与第二环境的互动。
作者:朱明莉 时新 郭晨旭 郭园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