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陶艺与浮梁茶景观生态学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景德镇城市景观生态学规划的问题意识
1.景观生态学原理概述
1939年德国地理学家C.troll提出“景观生态学”概念。认为“景观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空间与可见实体之总和,地圈、生物圈和人类圈都是这个综合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景观生态学源自地理学上的景观和生物学上的生态,将景观概念引入生态学,使得地理学家采用的表示空间的“水平”分析方法和生态学家使用的表示功能的“垂直”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即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研究景观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特别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1998年IALE(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指出:景观生态学是对于不同尺度上景观空间变化的研究,它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的原因与要素系列,它是一门联结自然科学和相关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interdisciplinary)。其核心主题包括:景观空间格局(从自然到城市),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人类活动对于格局、过程与变化的影响,尺度和干扰对景观的作用。目前景观生态学已被应用在LUCC(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及RS/GIS应用、自然资源保护与永续利用、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城市建设、海岸海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1)
2.景观生态学在景德镇城市规划上的问题意识
创新与突围首先是建立在对自然的敬畏和历史景观的传承之上的,城市的发展和规划自古有其自身的演变轨迹。景德镇与浮梁行政区划的变迁历经早期小城镇生态景观原初的递减效应、现代大工业都市谋求经济扩张的集约和茶叶集散地向瓷业御窑地位兴替的嬗变,当代景德镇手工瓷茶技艺与文化遗产、社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维系、历史地理与城镇开发再造能否在利益的锁链上接续人与地的和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统筹是景德镇规划由“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生态创新型城市转变,实现良性循环的问题所在。
景德镇自古以“一瓷二茶”著称。而都市文化景观的历史积淀在近年来“名实”之争的现实问题上,“瓷都之名”与“浮红之奖”都亟待各自突破“小我”之郁结。以自身城市发展问题为中心,沟通历史与未来,尊重历史,着眼未来,以景观生态学的时空观经营景德镇这两大城市异质化因子。在保有实体地域景观稳定格局的前提下,以时间之维切入城市区划景观要素的空间组合,借助景观要素的语言来理解和调控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构建网格化复合模式是景观生态学在未来城市发展模式上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景德镇“陶艺”与“浮梁茶”可以在“耕而作陶”、“闲暇品茗”之人力工艺与机械大工业批量制造之间寻求游憩于景观社会工业都市化与自然手工原生态宜居环境。遵循都市整体开放性、决策前瞻性与设计可操作性来造就永续的、多元化的、和而不同的艺术景观。围绕人口的膨胀与资源稀缺性、地理空间承载的消耗性与人化自然改造的脆弱性、民族乡土化与全球同一性的文明冲突问题,化解节日嫁接型、公园广场型、置地自灭型的诸多“城市病”,将都市功能定位于生态可持续、经济可再生、地域乡土性、时空外溢波的联动机制上,使主体功能区兼具防护与集聚、分割与逃离、游离与回归、利益与宜人的动态评估标准。景观语言的三大要素:1)、斑块(嵌块体)(patch)。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2)走廊(廊道)(corridor)。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是隔离与区分内外景观的节点。3)、本底(基质)(matrix)。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斑块与走廊在形状和功能上有所区别,但也有一致的地方,可以说走廊是带状斑块。斑块和走廊是与本底相对应的,也可以说斑块和走廊都是本底所包围的。以下围绕景德镇“陶艺”与“浮梁茶”这两大驱动因子对都市景观要素做一可行性的复合模式探究。
1.本底(基质)(matrix)
景德镇陶瓷艺术在一千多年工与艺的千锤百炼中凝结了景德镇这一手工业城市景观的本底(基质)(matrix)的兴衰轨迹,兼有国际社会关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优势。溯源其创作原理“点土成金”于火,“得心应”于技,“兼善兼美”于理,“方圆体用”于象,熔天地万物千变万化之具体器物形象于一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无论在写意还是写实的塑造手法上都不同程度地寄予了华夏艺术与哲学注重易象与人事相拟的器物景观。在倡导生态文明、和而不同的城市发展态势上,优先回归陶艺的生态学路径,按照景观的垂直等级,依次布局森林培植松柴———瓷石锤炼原料———作坊接替成型———窑场出火而定———瓷行帮会行销———码头水陆通道是都市规划异质性因子的重要内容。历史上瓷景的博大精深可以借助技术的虚拟空间生成博物馆式的工艺考古画卷。在瓷之火源松柴的培植和可持续更新上在古窑博览区有限的复原部分典型窑口即可;瓷土的枯竭则需以自然水能和技术的研发提升瓷骨的内在肌理;作坊按照古代风水原理适合瓷坯的干燥并能为下一环节的满窑做好铺垫;火府之窑以清洁能源为主;整合昌江水域的周边斑块,将帮会式的条块分割在网络营销下汇通终端消费的渠道,并考虑将一江两岸的中心CBD斑块变通为以瓷茶为中心的线性区域周延斑块。同时,借助古时水陆通道的生态天然优势,包括浮梁“浮红茶”在内的农业有机茶与“耕而作陶”的无机瓷二者的关联度可以成为景德镇另一极都市景观的本底(基质)(matrix)。历史上以祁门为界域的“古饶州”与“古徽州”在红茶一系之品类上虽有不同表述,但二者古时均有互摄之地理关系。作为地处江湖之远的内陆城市,瓷与茶在景德镇城市发展历程上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茶圣”陆羽对瓷茶复合之用器的考究,陶瓷技艺典范旋由“唐三彩”华丽转身到宋瓷的温雅圆润,后经明代中叶紫砂壶陶艺的勃兴,形而下之茶器“瓷之隔与紫砂壶之不隔”终于在茶道“间性”中参衍出茶经史上“兼收并蓄,返本开新”之用具谱系,茶道用器之风骨与瓷器时代精神之理趣嬗变由此可窥一斑。超越历史名人、重大事件的纠葛,将“生态经济、文化引领”的指针聚焦于景德镇都市景观的生态定位模式首先可尝试建设松柴与茶树复合的农林生态系统。以公路、铁路两翼,昌江流域、旅游景区为重点,实施封山育林和因地制宜扩大有机茶的种植品类,促进窑柴公所与茶树种植的良性循环。透过历史时期茶产区和陶瓷产区比邻的复合倾向,借助现代RS/GIS等地理空间遥感技术、土壤地质化学科学技术,追忆高岭声名鹊起之经验,挖掘无极高贵之瓷土和配套周边有机茶产区在“百姓日用”和“工而后雅”下的联动机制,能够催生和孕育瓷与茶在个体生命与艺术审美之间新形式的器物纽带。拓展有茶业生产的基质空间:以瑶里、西湖、江村、庄湾、经公桥、勒功、鹅湖、兴田等地为重点,加快绿色有机茶基地建设;继续支持浮瑶仙芝、瑶里崖玉、西湖珍芝、瑶河、昌南、桃源、新迪、景瑶、赣森等茶叶及涉茶公司壮大产业规模。形成“浮梁茶”农产品核心品牌,加强瓷与茶复合的招商引企力度与瓷与茶毗邻的专业市场和内外营销网络。围绕生态山水都市的产业营造法式和文化创意的瓷茶复合导向,聚焦瓷与茶的历史品牌和现实优势,将传统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名瓷与“浮红茶、浮瑶仙芝、瑶里崖玉、西湖珍芝、瑶河、昌南雨针”诸多品牌在行销包装设计上创生自主品牌,做大区域性浮梁茶与绿色食品链的规模效应。以知识产权和商标法为手段,借鉴皖茶“雾里青”、唐宋“以瓷藏茶”的包装经验,培育茶瓷互为表里的系列茶道用具如陶瓷茗炉、陶瓷茶仓、陶瓷茶匙、陶瓷茶壶、陶瓷茶船、陶瓷茶杯、陶瓷茶盘、陶瓷香炉等内容与形式兼美的套件、包装、设计品牌。在茶馆(庄)室内外设计上也可通盘考虑陶与瓷的复合元素以增加新颖性。同时,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开发的推进,利用博物馆这一浓缩的物质载体,可以将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景德镇瓷业习俗和浮梁工夫红茶等以“景德镇瓷与茶基质元素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形式展示其丰富的瓷茶文化底蕴。
2.斑块(嵌块体)(patch)
(1)高岭—瑶里瓷源茶乡斑块。景观规划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矿山公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等国家级品牌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围绕“高岭矿山公园世界遗产地申报”工作、瑶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绕南陶瓷文化圆、仰天台茶园、高际禅林寺遗址等关键景观,扩充与瓷茶基质相联结的文化景观效能,同时横向上以瑶里寺前至婺源灵岩洞、瑶里至皖赣旅游廊道建设延伸周边瓷与茶的溢出回环空间。
(2)古县衙瓷茶市场扩容斑块。严格按照古县衙景区控制性景观规划,以历史上唐中叶以来茶叶集散地的地位、海上瓷茶之贸易、浮梁茶馆(园)、浮梁茶叶博物馆等景观为参照尝试恢复相关历史景观和古建筑群的复原工作,完善瓷与茶商贸服务场所等基础设施工程和附属设施,打造全国唯一完整的古县衙品牌,启动国家AAAAA级景区申报工作。
(3)景德镇市区内枫树山陶瓷文化博览区斑块。以“瓷”为中心,逐步恢复烧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清代镇窑等古窑景观,同时以茶点缀珠山明清御窑遗址、龙珠阁、中国陶瓷博物馆、一江两岸风景带、、湖田古窑遗址、三闾庙古街古码头、莲花塘、人民广场、中山北路仿古步行街等景区购物的斑块组合。
(4)东郊新厂延伸至湘湖瓷茶文教区斑块。景观生态学理念的规划到实施离不开人才的储备和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在以质量立校、服务地方的格局下,尝试整合景德镇本科、专科、高职三个层级的有限资源,开设瓷与茶有关的文化普及课程、手工陶瓷和茶工艺、陶瓷和茶组合的市场营销模式、陶瓷鉴赏和茶艺复合化的学科体系,加强与国内高校瓷茶特色学科、著名瓷茶产区和国外高校瓷茶专业和产区的文教交流和搭建人文景观的优势互补平台。
(5)加强横向区域瓷与茶的斑块协作。历史上宁杭、湘赣、闽赣瓷区窑业地位的沉浮和古饶州、古徽州产茶斑块链接下的民国1936皖赣红茶统制模式,能够为城市景观生态学“反向规划”,打破人为行政博弈下的利益链提供有益经验,在分与合、聚与散、中心与边缘格局规划上提供新视野。沟通古代与现代景德镇窑与浙江龙泉窑、越窑、婺州窑、龙泉窑、西山窑、哥窑、瓯窑、官窑、秘色窑;福建建窑、德化窑、同安窑、泉州窑、安溪窑;安徽寿州窑(淮南窑)、休宁岩前窑、歙县竦口窑、泾县窑、宣州窑(芜湖东门渡窑)、绩溪霞涧窑、霍山窑等窑口的瓷艺交流。加强“浮红茶、浮瑶仙芝、瑶里崖玉、西湖珍芝、瑶河、昌南雨针”与浙江西湖龙井茶、大佛龙井、望海茶、径山茶;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永春佛手;安徽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溪绿茶、霍山黄芽、岳西翠兰等产茶区的茶业与茶艺研讨,运用数字地理管理信息系统动态对接长三角、海西经济圈与皖江城市带,在板块的土壤延伸中尝试打破条块分割,将区域瓷与茶地理生态以数字一体化技术呈现。如此以点带面,瓷与茶的复合化、原生态景观将使瓷都生态型城市标识进一步彰显。
3.走廊(廊道)(corridor)
围绕瓷与茶的连接斑块嵌入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打破现代都市行政条块对景观边界的单一设定,借助山地陆路、内河水路、沿海港口、皖赣、浙赣和九景衢铁路和罗家山机场等廊道能为瓷与茶基质和上述斑块的对接和发展注入线性廊道的动态生机,同时沿途布局景德镇陶瓷路政美化、茶亭休憩等景观带对瓷与茶文化景观主题的间接宣导也有媒介效应。
(1)陆路廊道之徽州古道。古时沟通着瑶里到右龙村瓷与茶的通衢“大道”,这座三江源头第一村、休宁生态第一村右龙所遗存的一千二百多株古树,近年培育成的已经获得国际认证的一千二百多亩有机茶园和一千二百多亩油茶树和“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之瑶里(古名“窑里”)地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庐山、西递和宏村)的中心,景德镇昌江的东河源头,集自然与人文为一体,融瓷茶历史与民俗为一身,可为同处中部的皖赣两省在瓷与茶的复合区域景观文化上先行探索。另区域内徽婺古道、徽杭古道也有天然的孔道联结。徽婺古道由徽州府城至婺源县。自歙县至屯溪,从屯溪起,向西南行,经黎阳、高枧、瑶溪、新村、霞阜、龙湾至五城;转向南,经山斗、于金担、官铺街、黄土岭、下但,出休宁县界,前行通婺源县。徽杭古道自皖南绩溪县伏岭镇逍遥乡起,经遥遥岭、马头岭、雪堂岭而达浙西临安县马啸乡止。凭借古代瓷与茶的山地“慢游”廊道能够有限复原皖赣、浙赣瓷茶文化廊道的历史渊源,同时与现代杭瑞、济广、景婺黄、婺昌、祁浮等“快速”公路廊道节奏交感。
(2)水路之内河昌江廊道。昌江发源于祁门、黟县交界的大洪岭南麓,可畅通东河、西河、南河、鄱阳湖至长江,再由内河长江抵达沿海。流域内与瓷茶有关的瓷土原料、柴薪、瓷器运输、茶叶集散可借助水陆廊道贯通赣东北与中部皖、鄂和长三角杭宁沪区域。市域内洪源水运和浯溪口工程的建设将夯实内河昌江通航适航条件,抵御自然灾害,节约运输物流成本,引领瓷与茶水上景观带开发。如观音阁、三闾庙古码头延伸至古窑、太白园、陶阳十三里诸多里弄古建筑可以作为城市空间瓷与茶旅游水路节点的“蓝线”来开发利用。依托“一江两岸”,将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南河上游瑶里等流域环境畅通,彰显一瓷二茶遗产的景观文化链接。
(3)海上之陶茶廊道。以内河为基,陶瓷与茶依托内河沿海诸多港口通过水陆联运,由长江各水系抵达永嘉、明州、泉州、广州、福州、厦门、香港等;或经东海到日本、北美,经南海到东南亚、南美,绕马六甲海峡达南亚、中亚、非洲、欧洲。
(4)铁路与空中廊道。自民国以来铁路和航空廊道的每一次调整对处于山地闭塞的景德镇城市空间再造无不产生深远影响。现在的皖赣铁路电气化改造,九景衢高速铁路等国家主要交通干线的规划建设,加之景德镇罗家机场将按4D级改造成皖浙赣边境地带重要的航空港等有利条件,以环湖交通干线为纽带,水陆空并举、干支相连、集疏成网的立体综合运输体系,将极大提升景德镇作为皖浙赣三省边境交通枢纽的地位,使景德镇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城市景观带融为经济———生态共同体,同时又能为“中部五省共促崛起”和“3+2泛长三角”生态旅游等注入新的务实动力。景德镇位居赣、浙、皖三省七山(黄山、武夷山、九华山、庐山、龙虎山、三清山、龟峰)、三湖(千岛湖、鄱阳湖、太平湖)、四城(南昌、景德镇、歙县、衢州)风景旅游区的中心区位,具备融入赣、浙、皖三省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天然地理优势,依托高岭———瑶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古陶瓷博览区斑块,整合优化境内众多旅游线路,突出瓷与茶、生态与文化特色,同时借鉴国内宜兴(陶都)和国外荷兰代尔夫特(陶都)等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有益经验,为景德镇向景观生态城市建构提供有益资鉴。